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船舶安全管理工作

船舶安全管理工作

浅谈如何抓好船舶安全管理工作摘要:随着水上运输业的发展,船舶安全事故呈现出增长趋势。

针对水上运输安全现状,结合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从“人—物—管理”系统的各要素着手,对船舶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指导做好船舶的安全管理工作,从而保障船舶航运安全。

关键字:船舶航运安全安全管理0引言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水上运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船舶航运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有限,导致其安全形式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各类水上安全事故。

特别是自1999年“11·24”海难以来,各类水上事故频发,严重影响我水上运输业的发展,同时也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1]。

可以看出,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水上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对水上事故的规律进行研究并建立科学的船舶安全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1船舶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船舶安全管理是指围绕船舶性能、技术安全、货物安全及相关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所进行的领导、组织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

广义的船舶安全管理还包括对海洋和河流的环境与生态保护[2]。

船舶安全有其特殊情,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因此,做好船舶安全管理工作是船舶管理的重中之重,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不仅能够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还能够充分保障船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船舶设备的正常运行。

2船舶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由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可知,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不善等因素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事故是人、物和管理等几种因素的多元联合效应函数,其表达式为A=f(Man,Machine,Management)[3]。

对于船舶安全管理系统,船员属于“人”因素,船舶属于“物”因素,船舶管理属于“管理”因素。

2.1“人”的因素我国著名船长贝汉廷说过这样一句话:“多大的风浪也不会让万吨轮船沉没,只有船本身的损坏才会沉船,也只有不懂大海的船长才会把船搞坏、搞沉。

”由此可见人在船舶营运安全中的重要地位[4]。

相关资料表明,80%的船舶航运事故都与人为因素有关。

因此,需要对船舶营运中的“人”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促进船舶营运安全。

“人”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船员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水上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船舶营运出现较大的用人缺口,多数船员都以临时聘用的形式上岗,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整体素质不高,经验不足,很难符合船舶安全管理的需要。

尤其是遇到恶劣环境或突发事件,这类船员缺乏快速的应变反应能力,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二是船员安全意识薄弱。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船舶设备逐步实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使操作更加简单便捷,这使得部分船员过于相信和依赖先进设备,从而忽略了应当具有的船舶安全管理意识。

三是心里因素的影响。

心里特性包括视觉特性、反应特性、疲劳、兴奋与生理节律,这些特性会随着外界条件、时间先后而有不同的反映,从而影响对船舶的操控和对环境的判断。

据海事资料显示,38%的船舶事故都与船员和驾驶员的心里因素有关,由此可知,心理因素对船舶的营运安全有着重要影响[4]。

2.2“物”的因素“物”的因素主要指船舶设备的状态。

设备因素也是影响船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设备状况和设备管理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设备老旧和维修保养不及时。

一是设备老旧。

通过对大量航运事故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事故中的船舶都存在设备老旧、基本安全设备不齐等问题。

船龄大、安全性能等级低、设备老化严重已成为影响船舶营运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是维修保养不及时。

及时的维修保养是船舶设备正常运转的有力保证。

如果船员安全意识薄弱,对船舶设备的日常维修和保养不及时、不到位,就会加速设备的老化,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

因此,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也是影响船舶营运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2.3“管理”因素管理学的新木桶理论认为,木桶盛水量的多少,不仅取决于最短的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板与板之间缝隙的大小[5]。

这在船舶安全管理上,一方面表现为安全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另一方面表现为监督执行是否到位。

一是管理机制不健全。

船舶安全管理的短板是缺少对事故发生规律的研究和更加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专业人员和管理规范,将会导致事故责任不明、推委扯皮现象严重,一旦出现问题就无所适从,使船舶处于失控之中。

二是监督执行不到位。

制度的落实需要有力的监督、检查机制做保障,如果监督执行不到位,那么再健全的制度也形同虚设。

制度就好比一块块木板,通过严格有效的监督执行措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若木板连接不到位,必然导致木桶松散漏水。

同样,在船舶安全管理中,若监督执行不严、制度落实不到位有关,必然会产生各种安全隐患,导致船舶事故的发生。

3解决措施就水上运输而言,其事故的预防与控制涉及船员的构成与素质、船舶的设备与保养、制度的完善与执行等诸多因素。

如何采用符合实际且简单易行的有效手段来保证安全,是船舶安全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

根据水上运输的特点,从“人—物—管理”系统的各要素着手进行分析,找出船舶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切实做好船舶的安全管理工作,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保障船舶营运安全。

3.1人员管理方面一是提高船员整体素质。

船员是各类安全管理制度的最终执行者,他们的素质与经验对船舶的安全管理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提高船员的整体素质是提高船舶安全管理质量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而船员素质的提高依赖于科学的教育和培训。

通过培训,一方面加强船员对安全管理制度的学习,使他们严格遵守船舶的安全管理规定;另一方面提高船员对船舶的熟悉程度,包括对船舶性能的了解和设备使用方法的掌握,从而提升他们操作技能,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

二是加强船员的安全意识。

要从思想上杜绝麻痹大意、有章不循等行为的出现,将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

因此,必须做好安全管理教育,提升每一位船员的安全责任意识,使他们在日常工作当中严格规范操作、加强监督管理、及时上报隐患,从而保障船舶与人员的安全。

三是激发船员积极性。

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消除心理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使船员能享受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首先,船舶各级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表率,创造一种良好的上下级关系、良好的同事关系、良好的群体氛围和心理环境,从鼓舞士气,提高船员的积极性;其次,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强化激励作用。

3.2设备管理方面一是提高船舶的质量。

提高船舶的质量能有效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减少航运事故的发生。

船员应对船体有充分的了解,明确船体结构易损伤的部位,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对设备状况进行评估,并建立技术档案。

定期对老旧船舶的技术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重新核定船舶的用途,对技术状况差、无修理价值的船舶予以报废。

二是加强维修保养。

开航前,要对船舶例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特别是对老旧船舶要做到全面细致的检查,避免在航行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

使用后,要加强船舶的日常维修、维护和保养,做到老旧仪器设备及时更换,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同时做好维修更换记录,方便船舶整体维修的查询和故障的排除。

航行中,要不断检查各种仪器设备的运转情况,确保运转正常,对出现故障的设备要及时上报和处理。

3.3制度完善方面一是完善规章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安全管理的前提。

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和工作操作规范,不仅使船舶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而且能做到对细节和关键问题的覆盖。

建立船舶安全管理的措施体系,以此来克服船舶运行和经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与障碍,在船舶安全管理监督体系的基础上,打造出新时代的船舶安全管理措施体系。

二是规范管理和操作行为。

规范管理和操作行为是安全管理的保障。

在船舶安全管理工作中,只有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和操作规程,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细小隐患酿成安全事故 [6]。

4小结船舶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管理工程,需要我们进行积极的探索。

针对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培训,提高船员自身素质;标本兼治,防微杜渐,做好设备的检查与维护,彻底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建立现代安全管理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

只有从“人—物—管理”系统的各要素入手,抓好安全管理,船舶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我国才能真正成为航运强国。

参考文献[1] 朱清明.船舶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航海科技动态,2001,(03).[2] 李晓峰.船舶安全之我见[J].黑龙江科学,2014,(05).[3] 李文华.砂石船舶水上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及安全管理[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4,(40).[4] 马立国.心理学在船舶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管理,2014,(06).[5] 毛建良.船舶安全管理标准化和危险源管理[J].航海技术,2013,(04).[6] 韩丽平.有关船舶安全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工业技术,2013,(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