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言本科论文:论沈从文的《边城》

汉语言本科论文:论沈从文的《边城》

论沈从文的《边城》陕西汉中刘保军摘要弥漫泥土味道的《边城》以湘西边境的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 以“小溪”渡口为起点,描写了一位驾船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以致酿成悲剧的故事。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既对边城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致、风土习俗作了诗情画意的描绘,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淳朴的人情美,“边城”社会中各式各样的人物及其相互间的人际交往呈现出人与人之间自然、和谐、融洽的关系。

文中对男女之爱、亲属之情、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边城的人是自然之子,纯朴不功利,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但这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体现了作者笔下的所有人的一种淳厚的人性美。

本文意在通过对爷孙亲情、子兄亲情、渡船上的乡情分析,对翠翠原型的寻找,作品的意境,爷爷和翠翠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作品的意境分析等几方面来浅析《边城》。

关键词:亲情,爱情,乡情,意境,自然,理想一、原作概说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

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2、思想内容《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

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

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

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二、作品分析(一)翠翠的原型1、原型(一)---现实中的三个女性翠翠原型之一是绒线铺的小女孩。

是作者回忆自己当年的同伴时所产生的形象。

在一座小城里,作者的同伴看上了一个绒线铺里的女孩子,于是借买系草鞋的带子,到绒线铺里去了三次。

十七年之后,作者故地重游,绒线铺子依旧,那女孩一如当年坐在线铺里,到后来才知道她是原先那个女孩子的女儿,而她的父亲就是自己当年的那位同伴。

当时,他的妻子已死,自己也已渐渐衰老,“时间同鸦片烟已毁了他”但他的眉宇间却透出了安于现状的神气,作者感到了悲凉感到了人世间的沧桑,而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聪明温柔的品性就是从绒线铺的小女孩的印象而来的。

原型之二是崂山少女。

一次作者乘汽车去崂山,在北九水看到了一个清纯明慧的乡村女孩,女孩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而此时作者正在酝酿创作小说《边城》,眼前的崂山少女触动了作者,是一个触机,使作者脑海中翠翠的形象顿时鲜活了起来,从而产生了写《边城》的灵感。

原型之三是自己的夫人张兆和,“一面就用身边新妇做范本,取得性格上的朴素式样”。

①现实生活中的张兆和是很保守的。

1932年复,沈从文到上海去看张兆和,张兆和不在家。

张兆和回到家里,张允和劝她去看看沈从文。

在兄弟姐妹面前,张兆和脸上有点挂不住,悻悻然说:“没有的事!去旅馆看他?不去!”张允和说:“你去就说,我家兄弟姐妹多,很好玩,请你来玩玩!”张兆和到了沈从文的旅馆的时候就站在门外,仿佛背书似地说:“沈先生,我家兄弟姐妹多,很好玩,请你去玩玩?”说完了再也想不起说什么了,到北京以后,张兆和本来还想读书的,但是为了照顾沈从文,她放弃了再读几年书的打算。

她的皮肤和性格都和翠翠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2、原型(二)-----意境中的一片竹林小说中,翠翠身后那一片竹林以其宽宏的怀抱容纳了在现实生活中已无路可去的翠翠,我们可以不止一次地发现翠翠把竹林当作其避难之所:在小时,每次遇到陌生人,都“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长大后,每次遇到婚姻问题也是如此:第一次知道顺顺托媒人为儿子大老攀亲时,她便“装作追赶菜园地的鸡”,向屋后的塔跑去了;当傩送经过喊渡河时,翠翠一认出是她喜欢的人,“大吃一惊,同小兽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里跑掉了”。

翠翠生活在一个风光旖旎、安静秀丽的田园世界中,仿佛就如祖父替她取名一般,翠翠来源于绿色,来源于那逼人的竹篁,自然,当她遇见陌生时,脑中第一印象便是若对方有心机便逃入竹林——那个绿色的世界,似乎在那儿,她可以向那深翠的竹林倾诉自己的心事,可以对它敞开自己的情怀——而没有往家中跑,家,在中国的历代传统思维中,一直是块具有极大凝聚力的磁石,它永远是每艘渡船停靠的码头,难道是翠翠不爱那个与老祖父相依为命的家吗?“每回祖父一到家”,便可以看到“翠翠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的影子”,那该是多么温馨的一幕,翠翠爱那个家,爱那个相依为命的老祖父,在她而言,家便是有老祖父守候着的第二个“码头”,但翠翠这种无意识的跑入深山的举动恰恰折射出其内心真实的归依:在她的潜意识中,她已把自己的一切注入进了那片竹林;而那片竹林,并非只是有着几根简单的翠竹,那是一个纯真的世界——没有邪恶,没有“陌生人的注意”,有那浓浓的翠意;而翠翠,天性中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已物化于其中;那纯真的世界永远庇护着翠翠,永远同外界形成了隔离,从小没有了母亲的翠翠,在大自然中无意间找到了自己的另一位母亲,第一位母亲给了翠翠生命,而后者——竹林(自然),从老船夫替翠翠取名的那一刻起,在她的生命成长旅途中,便一直在无意中庇护着她,当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地离她远去的时侯,只有竹林,只有自然,这位母亲依然守候在女儿的身边。

(二)人物形象分析1、爷爷---边城人道德的结晶文中的边城人是不功利的,人人以反功利为荣。

爷爷便是他们的代表。

孙女俩生活拮据,可爷爷却为人如此的“不爱钱”,似乎与钱有仇般,处处与钱为难。

实际上,爷爷是传统的边城人思想,以不爱钱为荣。

文中几处自豪的提到茶峒人平素品德,而正因为爷爷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观,所以为人们所推崇,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

文中有个细节,翠翠不愿去看热闹,要与爷爷守船时,爷爷便拿茶峒人品德去压她,以使她乖乖去玩。

为什么要品德压一个女孩子呢,因为对爷爷自己,这是最具权威性的东西,所以下意识的拿来“恫吓”翠翠。

文中描述了当事情与钱发生关系时,爷爷的处理方式----定是互相推诿,仿佛钱是人人都不要的东西般,在这些争执里,谁要是最后占了钱的便宜,谁就是输家。

文中安排了几个推钱的场景,读来就如生活中发生的事般真实。

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屠夫的争执,还有一个定要留钱的摆渡客。

沈先生对此类场景津津乐道,可见他对这种风情的喜爱。

人人以情义为重,一不要钱为荣,我认为,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风情。

2、翠翠----作者的理想人生主人公翠翠,翠翠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是人性爱与人情美的化身,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是一个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形象。

是经过作者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的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至。

作者不仅赋予了这位少女健康、优美的外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人物感情变化的过程,特别是对待爱情的态度,描绘出人世间一种纯洁美好的感情,从而讴歌了象征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

翠翠取名于两山篁竹的诱人的翠色,她在作品中一出现,仿佛就是自然的造化:“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也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巧,和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