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旅游业管理和发展建议海南旅游业经过数年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2002年全省旅游收入95.38亿元,占全省GDP的15%;2003年受非典影响,旅游收入略有下降93.55亿元,占全省GDP的13%。
1999年-2004年5月海南旅游主要经济指标(见附表1)显示旅游行业处在持续稳定增长期。
但从行业具体的运营状况来看,长期以来存在市场不规范,旅行社、导游暗箱操作,收取佣金现象突出,淡旺季分界明显,景区、酒店接待量不足,旅游企业开拓市场能力弱、经营状况欠佳、负担重等问题。
本文试以政府的角度从行业管理、公关与宣传、会议目的地定位、优惠和扶持等四个方面探讨上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可行性。
一、行业管理和环境净化今年上半年,省旅游局制订了若干价格管理办法,旨在整顿行业歪风,建立诚信机制,规范旅游市场。
办法一经颁布,在业内激起强烈反响,总的来看,赞同的少,反对的多,对市场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以2004年3-5月与2002年(2003年非典不具可比性)同期全省接待游客量比较(见附表2):2002年4月比3月减少12.5%,2004年4月比3月减少16.7%;2002年5月比4月减少6.1%,2004年5月比4月减少15.2%。
同期相比,减幅有如此大的攀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旅游局对市场价格的控制亦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
海南现有的旅游价格是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的,虽然存在种种问题,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客源地与海南相近的香港、东南亚等地旅游价格也不高,目前,泛珠三角开展合作,港澳旅游极有可能对区域内9省主要城市居民全面放开,在这种形势下,海南简单地单方面提价,直接结果就是游客分流到其他旅游目的地。
主管机关希望通过指导价规范市场,初衷良好,但做法欠妥当。
价格是供求关系的产物,健康的市场供求关系必定能自动调节生成合理的价格,但反过来,政府试图以干预价格的方式约束市场参与方的行为却未必奏效,旅游市场的整顿,应该解决根源问题。
1.鼓励和引导旅行社重组和兼并,消除因旅行社过多、相互竞争压价对市场造成的扰乱和破坏。
作为游客和旅游接待企业(景区、酒店等)的中介,旅行社在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业内甚至有“旅行社和导游操纵着海南旅游命脉”的说法。
据统计,截止2003年底,海南省共有旅行社157家,其中国际社39家,国内社118家,2003年国内社平均营收476万元,低于此平均值的旅行社95家,无营收的旅行社5家。
此外,旅行社对外的承包部门和代理点不计其数。
从量上说,旅行社的供远远大于求,这就为外地组团社压价提供了机会。
中小旅行社和营业点为求生存,报出低于成本的接团价格,然后将团卖给导游,导游则通过收取景区、购物点的回扣谋生,如此一来,形成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对旅行社和导导游的清理,是问题之关键。
建议由政府制订规则,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通过对资产规模、业务量等指标的限制,以联盟、合并、兼并的方式对现有旅行社进行重组,组建若干大型旅行社集团,实现规模经营,消除因旅行社过多相互竞争压价对市场造成的扰乱和破坏。
市场清理完成后,供求基本平衡,价格由扭曲恢复正常,旅行社和导游均有生存空间,取得合理报酬,暗箱的违规操作动机就会减小。
在清理中,应严格按照既定的规则操作。
由于每家旅行社在旅游局均存有20-50万元不等的质量保证金,在过去屡屡出现对旅行社清理不彻底的现象,有的旅行社违规经营被取消,换个名字又重新开业。
有关单位应为大局和整个行业的长远利益着想,暂时放弃部门小利益。
2.建立完善的旅游质量监督检查体系和诚信机制,加大违规经营成本,实行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建立完善的旅游质量监督检查体系,对旅行社和导游实行档案记分管理,发生违规严格追究责任,加大违规成本,对于违规情况严重的,处以取消经营资格或从业资格的惩罚。
只有当违规成本远远高于违规可能带来的获利,并且执法部门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时,处罚措施才能起到应有的威慑和警戒作用,否则将沦为执法部门和被处罚者的遮羞布。
3.以规划控制和引导制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作为海南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旅游景区和景点存在总体开发水平不高,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多,同类产品供大于求,相向削价竞争,企业经营状况普遍欠佳等问题;从布局上看,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形成“东重西轻中弱”的格局(见附表3),导致海南旅游观光线路单一老化,游客逗留时间短,经济效益受影响。
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避免出现同类的问题,应该从根子上解决,即以规划控制项目的开发建设。
东部地区已出现供过于求和部分现有产品的老化,在今后的开发中应注意新项目的限制和现有项目的二次开发,而针对中西部地区的弱势局面,政府应引导或给予必要的优惠,鼓励中西部的开发。
在项目类型上,注重差异化开发,减少或消除同质项目重复建设,既避免项目建成后对现有市场份额的掠夺和项目本身的经营苦难,也符合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规则。
4.加强社会综合整治,创造安全文明旅游软环境游客到达目的地首要关注的是安全问题,2002年巴厘岛的爆炸案使到底旅游一夜之间滑到谷底。
目前海南旅游软环境不容乐观,刑事犯罪、制假售假、拉客宰客、敲诈勒索等案件时有发生,去年发生某院士来海南旅游被杀一案轰动全国,这直接影响了海南旅游的声誉。
建议由工商、公安、旅游、环卫、质监等部门组成联合稽查小组,常年定期进行巡查,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净化旅游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5.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设置规范的中英文道路交通标识,加大对主要旅游线路和景区公交运力的投入,尽快开通粤海铁路客运专线,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将为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公关与宣传1.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对外宣传推广力度,利用航权开放的契机,开拓境外市场,提高旅游产业效益海南的目标是建设中国旅游强省,从附表4数据来看,海南接待游客总人数仅占全国的1.3%,旅游总收入仅占全国的1.8%左右,其中旅游外汇收入为全国的0.5%,与周边的广东、云南等省份相差甚远。
目前海南接待的外国游客以东南亚观光客为主,消费能力强的欧美度假客人寥寥。
海南虽然享有落地签证、免签证的优惠旅游政策,但是在国外知名度不高,就连近邻韩国,不知道海南的人也为数不少,企业到国外宣传的难度之大,成本之高可想而知。
远如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都在中国投放了本国的旅游宣传广告,国内的深圳、桂林、聊城、云南、四川也在各种媒体上以硬广告的形式推广本地旅游。
建议海南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参与的营销战略,改变过去经营单位各自为政、打价格战促销的局面,政企合力统一对外宣传海南旅游形象。
通过政府出一部分,企业集资一部分的形式筹措资金,制订多层面、长期性的推广宣传方案并付诸实施,提高海南旅游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只有市场打开了,航权开放的契机才会成为海南旅游飞向国际市场的双翼。
2.再塑旅游形象,改变游客老观念,开辟新市场6-9月为海南旅游的传统淡季,原因之一是人们认为海南地处热带,夏天必定更加炎热,因此避开海南旅游出行;实际海南为热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多雨,凉爽湿润,比内地很多城市更适合旅游。
主管机关和旅游经营者应再塑海南旅游形象,特别针对北京、武汉、重庆、南京、上海等高温市场,宣传“到海南避暑”,改变人们错误观念,以各种折扣和优惠活动吸引游客,平衡全年客源,使得淡季不淡,也减轻旺季的接待压力,逐渐改变全年苦乐不均的现状。
3.提高危机公关水平,将负面消息件对旅游行业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近年来中央和外省媒体屡屡暴光海南导游拿回扣、甩团,大排挡宰客等问题,某些人的不良行为破坏整个旅游行业的声誉;今年五一前,省卫生部门发布海南是乙肝高发区的消息,使得不少原来打算黄金周来海南旅游的游客望而却步。
类似这些问题,治本固然重要,但是如何避免负面消息对整个行业造成重创也应是政府主管机关、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共同思考的问题。
建议主管机关建立危机公关机制,遇有突发事件及时积极采取措施,澄清事实,预防和减少负面舆论对全行业的影响,维护大多数合法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利益。
三、海南会议目的地定位和塑造会展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新兴的朝阳产业,据统计,中国会展业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会展的产业带动系数是1:9,即会展业如果有1元的产值,那么社会相关行业的产值为9元。
会展业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对于海南会展业的发展,应该利用优势,扬长弊端,注重引进国际优势资源,并从政府的高度加以扶持和引导,促进会展业健康、快速发展。
1.利用优势,扬长避短,优先发展会展经济中的会议产业从国内的实际情况看,表现出“轻会议、重展览”的特征,这主要是因为相对于展览,会议规模小,公众参与度低,会期短,收益不如展览等因素,专业策划组织单位自然偏向能带来更多收益的展览了。
与内地省份情况相反,海南的情况是会议多、展览少,这与海南产业基础弱,运输条件差、城市人口少,缺少专业的展览馆等原因有关系,这些劣势短期内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扬长避短,避开内陆省份趋之若骛的展览业,利用海南已有的优势条件,走差异化竞争的路子,优先支持发展会展经济中的会议部分。
在会展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可全面展示本省的经济、文化、社会风貌,扩大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旅游、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引进国际先进会议策划和管理经验海南自然环境好,拥有“博鳌亚洲论坛”永久所在地的会议品牌,近年来博鳌、三亚等地也建成了一批配备专业会议设施的酒店,硬件条件可以说是万事俱备,但作为会议产业发展的龙头——会议策划和会议服务仍然是海南的薄弱环节,这就造成了海南的酒店只能等外省市会议举办者到海南来“选秀”,十分被动。
从博鳌数年来接待会议的经验看,一家单位在博鳌办会,必须从外省市带来会议策划、服务、布展人员,这样就增加了办会的成本和工作量,也是限制海南会议产业发展的瓶颈。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海南利用珠三角特别是港澳资源打开了方便之门。
香港的会展产业已发展多年,有比较完善的营销网络、高程度的中介和市场化的社会配套服务水平,并拥有丰富的专业人才和国际会展操作管理经验。
按照CEPA规定,香港的会展公司于2004年1月1日起即可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在香港注册的外资会展公司经营一年后也可进入内地市场,据报道,世界会展巨头博闻、法兰克福、励展等国际公司已在香港设立子公司。
面对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渠道,海南应主动出击,以引进或合作的方式移植香港的会议策划、服务成功经验,解决瓶颈问题,为“海南会议目的地”打下基础,相信国际成功策划管理经验和本地完善硬件设施的结合,必定能将海南的会议产业带上一个新台阶。
3.政府成立专门的会展管理部门随着会展业在经济舞台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需要政府从行业的高度加以引导、协调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