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流理论
第三节 排队论及其应用 排队论也称随机服务系统,是研究“服务”系 统因“需求”拥挤而产生等待行列即排队现象以及合 理协调“需求”与“服务”关系的一种数学理论,是 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排队论的内容十分丰富,应用也十分广泛,本 节主要介绍排队论的基本方法及其在交通流理论中的 一些应用。 一、基本概念 (一)排队 排队单指等待服务的车辆,不包括正在被服务 的车辆;而排队系统则既包括等待服务的车辆,又包 括正在被服务的车辆。
(三)韦布尔分布 2.适用条件 韦布尔分布适用范围较广 ,交通流中的车头 时距分布、速度分布等一般都可用韦布尔分布来描述。 实践表明,韦布尔分布常常具有与皮尔逊Ⅲ型分 布、复合指数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正态分布同样的 效力。韦布尔分布的拟合步骤并不复杂,其分布函数 也比较简单,这是皮尔逊Ⅲ型分布等分布所不具备的 优点,这个优点给概率计算带来了很多便利。此外, 韦布尔分布随机数的产生也很简便。因此,当使用最 简单的负指数分布或移位负指数分布不能拟合实测的 数据时,选用韦布尔分布来拟合是最好的出路之一。 (四)爱尔朗分布 爱尔朗分布也是较为通用的描述车头时距分布、 速度分布等交通流参数分布的概率分布模型,
(三)排队系统的主要数量指标 1.等待时间 从车辆到达时起至开始接受服务时止的这段时间。 2.忙期 服务台连续繁忙的时期,这涉及到服务台的工作强 度。 3.队长 这一指标有排队车辆数与排队系统中车辆数之分, 是排队系统服务水平的一种度量。
二、基本排队系统 (一)M/M/1系统 1.计算公式 由于M/M/1系统的排队通道只有一条,因此该 系统也称为“单通道服务”系统。设车辆的平均到达 率为λ,则到达的平均时距为1/λ。排队从单通道接受 服务后出来的平均服务率为μ,则平均服务时间为1/μ。 比率ρ=λ/ μ称为服务强度或交通强度,可确定各种状 态的性质。 所谓状态,指的是排队系统的车辆数。如果ρ<1, 并且时间充分,每个状态都按一定的非零概率反复出 现。当ρ≥1时,任何状态都是不稳定的,而排队长度 将会变得越来越长。因此,要保持稳定状态即排队能 够消散的条件是ρ<1。
3.服务方式 指同一时刻有多少服务台可接纳车辆,每一车 辆服务多长时间。每次服务可以接待单个车辆,也可 以成批接待。服务时间的分布常用以下几种: (1)定长分布服务——每一车辆的服务时间相等; (2)负指数分布服务——各车辆的服务时间相互 独立,服从相同的负指数分布; (3)爱尔朗分布服务——各车辆的服务时间相互 独立,服从相同的爱尔朗分布。 我们常用M代表泊松输入或负指数分布服务, D代表定长输入或定长服务,Ek代表爱尔朗输入或服 务,例如M/M/N代表泊松输入、负指数分布服务、N 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除此之外,还可计算到达数小于和大于k的概率:
(5-13) (5-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负二项分布 1.基本公式 (5-18)
(5-19)
二、连续型分布 描述事件之间时间间隔的分布为连续型分布, 连续型分布常用来描述车头时距、速度等交通流参数 的统计特征。 (一)负指数分布 1.基本公式 若车辆到达符合泊松分布,则车头时距就是负 指数分布。 由(5—2)式可知,在计数间隔内没有车辆 到达(k=0)的概率为:
作业 • 离散型车流分布模型的类型、表达式、适用条件和 适用情况?
• 连续型车流分布模型的类型、表达式、适用条件和 适用情况? • 排队论、排队系统及服务方式? • 有60辆车随意分布在5km长的道路上,对其中任 意500m长的一段,试求: 有4辆车的概率 有大于4辆车的概率。
2.排队规则 指到达的车辆按怎样的次序接受服务,包括: (1)损失制——车辆到达时,若所有服务台均被 占用,则该车辆不排队等待; (2)等待制——车辆到达时,若所有服务台均被 占用,该车辆排队等待服务,服务规则有先到先服务 和优先服务等多种; (3)混合制——车辆排队长度受限制,队长小于 一定值,则排队等待,否则不排队。
(二)排队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 1.输入过程 就是指各种类型的车辆按怎样的规律到达,常 见的输入过程有: (1)定长输入——车辆均匀到达,车头时距相同; (2)泊松输入——车辆到达符合泊松分布,车头 时距服从负指数分布,此类输入过程最易处理,应用 最广泛; (3)爱尔朗输入——车辆到达车头时距符合爱尔 朗分布。
随着科学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交通 流理论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充实。在传统交通流理 论的基础上,出现了现代交通流理论。传统交通流理 论已经基本趋于成熟,而现代交通流理论正在逐步发 展。就目前的应用来看,传统交通流理论仍居主导地 位,其方法相对也较容易实现。现代交通流理论以传 统交通流理论为基础,只是其所应用的研究工具和手 段与以前相比得到了很大改善,从更宽广的领域对交 通流理论进行了研究。 主要内容如下: 1、交通流特性参数的分布; 2、排队论(也即随机服务系统)的应用; 3、跟驰理论介绍; 4、流体力学模型以及交通波理论; 5、可插车间隙理论。
上式表明,在具体的时间间隔t内,如无车辆到达, 则上次车到达和下次车到达之间的车头时距至少有t 秒,换句话说,P(0)也是车头时距h等于或大于t秒的概 率,于是有: (5—22) 而车头时距小于t的概率则为: (5—23)
(5—24)
2.适用条件 移位负指数分布适合描述限制超车的单列车流车 头时距分布和低流量时多列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 移位负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是随的值单 调递减的,即移位负指数分布的车头时距,越接近其出现 的可能性越大,但这在一般情况下不符合驾驶员的心理习 惯和行车特点。从统计角度看,具有中等反应强度的驾驶 员占大多数,他们行车时是在安全条件下保持较短的车间 距离(前车车尾与后车车头之间的距离,不同于车头间 距),只有少部分反应特别灵敏或较冒失的驾驶员才会不 顾安全地去追求更短的车间距离。因此,车头时距分布的 概率密度曲线一般总是先升后降的。为了克服移位负指数 分布的这种局限性,可用更通用的连续型分布,如爱尔朗 (Erlang)分布、韦布尔(Weibull)分布、皮尔逊Ⅲ型分布、 对数正态分布、复合指数分布等等。
第二节 交通流特性参数的统计分布
在编制交通规划或设计道路交通设施、确定交 通管理方案时,需要预测交通流的某些具体特性,并 且希望能使用现有的数据或假设的数据。 车辆的到达具有随机性,描述这种随机性的方 法有两种:一种是离散型分布,研究在一定时间内到 达的交通数量的波动性;另一种是连续型分布,研究 车辆间隔时间、车速等交通流参数的统计分布。
例题二 设60辆车随机分布在4km长的道路上,求任意 400m路段上有4辆车以上的概率。 【解】把公式5-1中的t理解为计算车辆数的空间 间隔,则本例中车辆在空间上的分布服从泊松分布:
任意400m路段上有4辆车以上的概率为0.8488。
(二)二项分布 1.基本公式
(5-11) 其中
通常记p=λt/n,则二项分布可写成: (5-12)
一、离散型分布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到达的车辆数是随机的,描述其 统计规律可以用离散型分布,常用的离散型分布有如 下几种。 (一)泊松分布 1.基本公式
( 5- 1)
4.例题一 某信号交叉口的周期为c=97秒,有效绿灯时 间为g=44秒。在有效绿灯时间内排队的车流以V=900 辆/小时的流率通过交叉口,在绿灯时间外到达的车 辆需要排队。设车流的到达率为q=369辆/小时且服从 泊松分布,求到达车辆不致两次排队的周期数占周期 总数的最大百分比。 【解】由于车流只能在有效绿灯时间通过,所以一 个周期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A=Vg=44×900/3600= 11辆,如果某周期到达的车辆数N大于11辆,则最后 到达的N-11辆车要发生二次排队。泊松分布中一个 周期内平均到达的车辆数:
第五章 交通流理论 第一节 概述 交通流理论是研究交通流变化规律的方法体系, 是一门边缘科学,它通过分析的方法来阐述交通现象 及其机理,探讨交通流各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 规律,从而为交通规划、交通控制、道路设计以及智 能运输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交通流理论的研究开始起步,直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第一阶段。二战以后,世界 各国开始着手发展经济,交通问题变得日益重要,对 交通流理论的研究也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1959 年 12 月,在美国的底特律市举行了首届国际交通流理论学 术会议,丹尼尔( Daniel )和马休( Matthew )在汇 集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后,于1975年整理出版了《交 通流理论》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