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剂学:第五节 纳米粒与亚微粒的制备技术

药剂学:第五节 纳米粒与亚微粒的制备技术

解决长期放置物理稳定性的方法:
冷冻干燥:加入冻干保护剂
纳米粒与亚微粒的质量评价
形态、粒径及其分布 再分散性 包封率与渗漏率 突释效应 有机溶剂残留量
第六节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脂质体(Liposomes):磷脂 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微型囊泡, 每层囊壁均为脂质的双分子层; 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相隔 开,双分子层厚度约4nm,后 来将这种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小 囊泡(Vesicle)称为脂质体。
和胶束的区别:胶束是单分子层
脂质体的分类
小单室脂质体(single unilamellar vesicles, SUVS):一般粒径小于200nm,
大单室脂质体(large unilamellar vesicles, LUVS):粒径在200~1000nm之间,
多室脂质体的粒径(multilamellar vesicles, MLVS):在1μm至5μm之间。
阿霉素(17.3h)、阿霉素脂质体(69.3 ) 设计具有不同半衰期的脂质体
脂质体的体内作用特点
降低药物的毒性
药物包裹在囊泡中,可降低刺激性 减少药物在心脏和肾脏中的累积量
保护药物,提高稳定性
封闭结构 分子聚集体
制备方法
基本步骤:
磷脂、胆固醇等脂质与所要包裹的脂溶性物质 形成脂质薄膜
脂质体的双层结构与生物膜相似 集中于网状内皮系统,70%~89%集中于肝、
脾,例:抗肝利什曼原虫药脂质体在肝脏 中浓度可提高200~700 物理化学靶向性(pH、温度),主动靶向 性(配体)
脂质体的体内作用特点
缓释性:将药物包封于脂质体内,可以 减少肾排泄和代谢而延长药物在血液中 的滞留时间,使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
脂质体膜的物理性质与介质温度有密切关系。
相变温度(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
当升高温度时,脂质双分子层中酰基侧链从有序 排列变为无序排列,这种变化会引起脂膜物理性 质的一系列变化,可由“胶晶”态变为“液晶” 态,膜的横切面增加,双分子层厚度减小,膜流 动性增加,这种转变时的温度称为相变温度
加入胆固醇,流动性降低。
脂质体荷电性
含酸性脂质,如磷脂酸(PA)和磷脂酰丝氨酸 (PS)等的脂质体荷负电,
含碱基(胺基)脂质,例如十八胺等的脂质体 荷正电,
不含离子的脂质体显电中性。 脂质体表面电性对其包封率、稳定性、靶器官
分布及对靶细胞作用影响较大。
脂质体的体内作用特点
体内分布靶向性和细胞亲和性
SLN的制备方法 (3)纳米乳法 :先将熔融的高熔点脂质
加入磷脂、助乳化剂与水制成纳米乳,再 将纳米乳倒入冰水中冷却即得。
关键是选用恰当的助乳化剂。助乳化剂 分子长度应约为乳化剂的一半,通常是药 用短链醇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纳米粒与亚纳米粒的稳定性
灭菌:三种方法可供选择,煮沸灭菌、射 线灭菌和过滤灭菌,需测定灭菌后纳米粒 的质量是否变化。
SLN的制备方法 (1)熔融-匀化法(经典方法):即将药
物与熔融的脂质混合,然后分散至含表面 活性剂的分散介质中,成初乳,在70℃以 上高压乳匀机里匀化,冷却后即得粒径小、 分布窄的脂质纳米粒。
SLN的制备方法 (2)冷却-匀化法:将脂质加热熔融后与
药物混合并冷却,然后与液氮或干冰一起 研磨,之后和表面活性剂溶液在低于脂质 熔点5~10℃的温度进行多次高压乳匀机匀 化。此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药物。
使脂质分散在含有需要包裹的水溶性物质的水 溶液中形成脂质体
纯化形成的脂质体 对脂质体进行质量分析
常用和主要制备方法
薄膜分散法 又称干膜(分散)法(TFV):
将磷脂等膜材溶于适量的氯仿或其它有机溶剂中,脂溶 性药物可加在有机溶剂中,
在减压旋转下除去溶剂,使脂质在器壁形成薄膜后, 加入含有水溶性药物的缓冲溶液,进行振摇,则可形成
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
脂质体由磷脂为膜材及附加剂组成。 磷脂为两性物质,含有亲水的磷酸基和季
铵盐基,疏水的烃基(两个)。 附加剂:胆固醇、十八胺、磷脂酸等
改变脂质体的包封率、体内外稳定性、体内分 布等其他相关参数。
R1、R2:C12~C18
X:含羟基的含氮 化合物
胆固醇
像“缓冲剂”一样调节膜结构“流动性”
固体脂质体纳米粒的制备
固体脂质体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spheres, SLN ):系指以生理相容 的高熔点脂质为骨架材料制成药物分散 在骨架材料中的纳米球。
SLN的特点
SLN既具有聚合物纳米球的物理稳定性 高、药物泄漏少、缓释性好的特点,又 兼有脂质体毒性低、易大规模生产的优 点。
脂质体膜的半透性
在水和有机溶剂中均有良好溶解度的分子,易 过膜
极性分子(如葡萄糖和高分子化合物)跨膜慢 电中性小分子跨模快 荷电离子:质子和羟基离子跨模快;钠钾离子
跨膜慢。
脂质体膜的流动性
相变温度时膜的流动性增加,药物释放速率加 快
胆固醇可调节膜的流动性—流动性缓冲剂 低于Tc,加入胆固醇则流动性增加;高于Tc,
大多层(Large multilamellar)脂质体,其粒径范围 约1~5μm。
超声分散法 薄膜-振荡分散法 薄膜-匀化法 薄膜-挤压法
逆向蒸发法:
将磷脂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乙醚等, 加入待包封药物的水溶液(水溶液:有机溶剂 =1∶3~1∶6)进行短时超声,直至形成稳定的 W/O乳剂。
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 用度
可制成骨架型缓释制剂 可制成靶向制剂 改变药物的膜转运机制 物理稳定性高,便于加热和贮存
应用
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 提高抗生素和抗真菌、抗病毒药物治疗
细胞内致病原感染的功效 口服多肽、蛋白质、疫苗及酶类药物的
载体 作为粘膜给药载体
制备方法
天然高分子凝聚法 乳化聚合法 液中干燥法 自动乳化法
第五节 纳米粒与亚微粒的制备技术
概念
纳米粒:由高分子物质组成,粒径在 10~100nm范围,药物可以000nm
药物制成纳米粒后
可以隐藏药物的理化特性 可以使药物的分布依赖于载体的理化性
质 可调整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吸收
纳米粒的特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