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课程编制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实施和评价课程等主要环节。
课程决策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广义的(理论的)层次。
这一层次的决策在于对课程的方向问题做出基本的价值选择。
课程的方向主要取决于社记者对课程的三大基础——社会、儿童和知识内容之间关系的处理二是具体的(技术的)层次。
这一层次的决策是在理论决策的指导下对课程要素(课程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及其关系进行处理。
幼儿园课程编制就是通过上述两种决策拟制出“预定的课程”,即课程计划与方案,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修正进行“再设计”。
在幼儿园课程编制中,理论层次的决策是最为重要的,因为他决定着课程的方向。
而理论决策的主要依据,是设计者对社会要求,儿童发展和人类知识在课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一)社会要求课程是教育机构实现其教育职能的手段和途径。
教育的最基本职能是促使年轻一代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社会成员。
了解社会需要(包括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人的需要、国家、家庭的价值观和儿童发展的要求和期望)可以提高幼儿园课程对社会(包括谁去和家庭)的适宜性,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更加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二)儿童发展在设计和实施时,必须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和学习的准备性,根据发展规律和学习活动特征来安排课程。
(三)人类知识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知识为儿童提供了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正确的对待世界的方法与态度。
知识是儿童发展所需要的“营养”,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
知识包括多种形态:表征性的(以语言形式存在)、程序性的(以表象或动作形式存在)和价值性的(以情感和态度方式表现)。
知识具有不同的价值:知识价值(了解周围世界)、发展价值(提高自己,改造世界)、评价价值(形成对人对事的态度)。
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生活、交往、操作活动而主动建构的过程。
设计课程时应把上述三个因素,即课程的三大基础结合起来考虑,以保证课程的平衡和多方面的适宜性。
要处理好课程决策中的各种问题,首先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儿童观、发展观、知识观、课程观)作指导,然后根据正确的指导思想来选择组织课程要素,并使其内部有高度的一致性。
第一节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预期。
他是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是幼儿园教育课程的“指南针”和“方向盘”。
在课程中,目标处于核心价值,它既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他的终点。
它既是选择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课程评价的标准。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来源与依据儿童发展、社会生活和人类知识是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目标的“来源”。
所以必须研究儿童、社会、人类知识。
(一)对幼儿的研究研究幼儿,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
这里所谓发展需要,指的是“理想的发展”和“现实的发展”之间的距离。
研究幼儿的发展需要,一是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幼儿“应该”和“可能达到”的理想发展。
二是了解幼儿的现实发展状况。
这需要实际观察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判断他们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我国《幼儿园工作规划》中的幼儿园教育目标部分明确指出,要“发展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其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发展智力。
(二)对社会的研究社会对儿童成长的期望,既直接反映在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各种有关文件中,也反映在家庭的要求中,还体现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
(三)对人类知识的研究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知识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形成判断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的标准,掌握有效的行动方式方法。
因此,知识是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
而儿童应该学习什么,学习这些内容的意义是什么,往往也取决于这些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和对其相对价值的判断。
换句话说,人类知识也是课程目标的依据和来源。
各领域的只是相对都有两种价值:学术发展价值和一般发展价值。
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强调将学习者逐步引向该领域的专门研究。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课程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的一般发展价值。
在教育目标体系中来自三个来源的信息的关系如何处理?这就需要经过过滤、筛选、协调。
筛选、协调工作应该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我们权且称他为“可能性筛选”。
这种筛选还只是初步的。
社会学、心理学和知识论三者起着相互过滤的作用。
第二步,不妨称之为“价值性筛选”。
只是十分重要的一步,他将决定着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这里的过滤网和调节器是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
(历史上曾经出现一种“钟摆现象”)(P31)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1.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领域目标。
2.年龄阶段目标。
第一层目标是三年的总目标,这一层则是小、中、大三个年龄班的一年性目标,即中期、中观的目标。
3.单元目标。
这个“单元”既可是主题活动的“单元”,也可是时间“单元”。
当它作为时间单元时,这层目标也就相当于“月计划”、“周计划”中的目标了。
4.教育活动计划。
一般来说,课程研究人员负责制定的是一、二层课程目标,而幼儿园教师参与制定的目标主要是三、四层,有时也要参加第二层目标的制定工作。
(二)课程目标的结构如果说,课程目标的“层次”是从纵向的角度来探讨课程目标体系的构成问题,那么,这里的所谓的“结构”则是从横断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以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结构为框架。
这个框架中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1.认知领域2.情感领域3.动作技能领域布鲁姆等人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标准,体现了对人的发展价值的重视。
建立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必须考虑三个方面:1.学习主体(幼儿)的心理结构(情感、认知、动作技能的结构)2.教育内容的范畴和结构(如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或其他分类方式)3.学习者(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
三、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原则(一)整体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课程目标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第一,阶段性目标之间要相互衔接,体现心理发展的渐进性。
第二,下层目标与上层目标之间,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
(三)可行性原则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既不要等于或低于儿童的已有水平,使课程失去应有的引导、促进发展的价值和功能;也不要一味攀高,使儿童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时代性原则四种基本学习方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这四种基本学习无疑也可以看做是21世纪的课程的基本目标。
面对未来的教育和课程目标要着眼于学习者素质的培养。
幼儿园课程目标只有突出这些基本素质(尤其是积极主动、独立自主性、创造性等)的培养,才能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五)缺失优先原则即补偿性原则。
儿童现实的发展与这种理想目标之间必然存在着差距。
(六)辩证性原则四、确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具体方法(一)幼儿园课程方案整体目标的制定建立目标体系的第一步是学习、理解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一类文件中所提出的课程目标体系,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和每项目标的具体含义。
第二步考虑如何结合本园的特殊需要做相对调整。
(二)各领域目标的制定(三)教育活动(单元和具体活动)目标的制定充分发掘课程内容本身所蕴藏的。
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
并使之与上位目标(如学年目标)、甚至课程总目标保持一致,是确定教育活动目标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五、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一)表述的角度从教师角度:使幼儿体验到在幼儿园生活的乐趣以及靠自己的能力行动的充实感。
帮助幼儿主动同周围的人们交往,培养对他人的友爱之情和依赖感。
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得情趣和能力。
从幼儿角度:知道简单的安全和保健知识,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
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
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和问题。
注意倾听对方讲话,就理解日常生活用语。
(二)表述的性质目标按其性质一般可以分为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或称非行为目标,一般性目标)。
所谓“行为目标”,指的是一种用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的幼儿行为来表示的对教育效果的预期。
每一项行为目标应该包括三个构成因素:核心的行为、行为产生的条件和行为表现标准。
核心的行为往往要用一个操作性词语表示,如“说出”、“指出”、“区分”等;行为产生的条件是指明这种核心行为发生的特定情境或方式,如“不需提醒,能饭后漱口”,“能模仿榜样连贯地完成体操动作”等;行为表现标准则是对学习结果的叙述,如“会唱3/4拍的歌曲等。
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采用行为目标比较有效:一来指导性强,二来容易评估学习效果;而情感态度之类的目标则难以用行为目标表述。
表现性目标(或非行为目标、一般性目标)是一种非特定的、较广泛的目标,他描述的是学习者(幼儿)身心的一般变化。
如“知道水的重要性,能节约用水”;“适应幼儿园的团体生活,情绪稳定。
愉快”。
表现性目标一来比较适合表述中远期目标,二来可以表述难以用具体行为来表述的那些情感态度类的目标;同时,由于他的非特定型,也有人主张用它来代替行为目标,以保证活动的弹性,为幼儿主动地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三)表述时应注意的问题目标层次越低,表述的应该越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
对于单元目标来说,一般有如下要求:1.表述要明确,与上层目标的关系要密切、要比较直接。
2.目标的涵盖面要广,应包括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操作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学习。
当然,单元的目标可以有重点,但必须兼顾各方。
3.目标要有代表性,每一条均是单独的内容,不要有交叉重复。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如果说目标是课程的灵魂,那么内容似乎可以比做课程的心脏。
他是课程生命活力的源泉。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涵义(一)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理解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往往取决于怎样理解课程。
从课程的倾向上,大体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中心”和“经验中心”。
在学科中心的倾向下,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法则等,他们主要体现在教材之中。
在经验中心的倾向下,课程内容则是指学生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应该获得的认识、态度、行为方式等。
廖哲勋教授认为,中小学课程的内容具体应该包括四种成分:1.关于自然、社会、人的基本知识及某些相应的直接经验。
由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有关社会关系准则和评价的知识等几种元素构成。
2.关于某些活动方式的知识和经验(学习知识、交往活动、生产活动)3.关于提高能力的经验4.关于对待世界和活动的态度,及培养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内容。
从廖哲勋教授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天,课程内容的概念已经变得十分广阔,不仅包括传统的课程内容——某些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法则等(即所谓间接经验或知识),也把直接经验、情感经验、能力等问题列入课程内容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