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大远程农业生态学离线作业答案

浙大远程农业生态学离线作业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农业生态学》课程作业姓名:学号:年级:学习中心:—————————————————————————————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同时也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4.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体系。

简答题1.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答: 1. 系统组分2. 系统输入3. 系统输出4. 系统功能5. 系统调控论述题1.论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答: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

(一)环境组分1、辐射:包括:短波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长波辐射(热辐射)、核辐射。

2、气体:包括: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氨、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水中溶解的气体等。

3、水4、土体:这是泛指自然环境中以土壤为主体的,包括生物残体、排泄物、岩石和漂尘在内的固体成分。

(二)生物组分1、生产者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合成细菌。

2、大型消费者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食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大型消费者按食性不同又可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寄生动物、腐生动物、杂食动物。

3、小型消费者(又叫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系统也是系统,因此具有系统的共性。

生态系统还具有区别于一般系统的个性:1、在系统中必须有生命存在。

生态系统的组成,不仅包括各种无生命的物理、化学成分,还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地区特点的空间结构。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时间变化特征。

在时间变化方面,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的时间特征,使生态系统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发展规律。

4、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之中。

5、各种生态系统都是程度不同的开放系统。

生态系统通过不断地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输出,从而维系着系统的有序状态。

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阿利氏原则:种群内个体的群聚程度随着种类和条件而变化,过疏或过密都不利。

3.顶极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发展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的群落。

4.群落稳定性:群落对于环境的干扰所带来的影响和破坏能够自我调控、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使其内部稳定的能力,5.耐性定律: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的幅度称为耐性范围或耐性限度,也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生境:指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综合环境。

7.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8.粗密度:单位总空间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9.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率。

10.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11.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12.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3.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所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14.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15.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对邻近植物(包括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

16.生物多样性: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7. 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18.生态对策: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19.群落: 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20.生态密度: 指单位栖息生物实际占有空间内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

21.偏利作用: 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一方获利,而对另一方则没什么影响。

22.过渡带:两个或者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

23.协同进化:在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种生物间相关性状在进化中得以形成和加强的过程。

24.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景观要求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的区域。

25.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区域内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的综合性学科。

简答题1.农田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增加雨量3防风回沙,保护农田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5降低噪声,美化大地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2.种间相互作用中,表现为正相互作用的有哪些?并各举一例说明。

答: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①互利共生: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②偏利共生:指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③原始协作(指两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如:1豆科作物和根瘤菌共生形成的根瘤是典型的互利共生的例子。

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共生形成菌根,菌根包括内生菌根和外生菌根,前者是菌丝在根表面或在根表皮层细胞进行繁殖。

真菌与根形成“有机体”能增加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元素的能力,同时植物也为真菌提供了光和作用的某些产物。

3.种间相互作用中,表现为负相互作用的有哪些?并各举一例说明。

答:负相互作用:包括①竞争:生物种群的竞争通常包括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②捕食:不同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广义的捕食是指高一营养级动物取食或伤害低一营养级的动物和植物的种间关系;③寄生:寄生与捕食作用相似,寄生物以寄主身体为定居空间,靠吸取寄主的营养而生活;④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它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植物的这种分泌物叫做化感作用物质,主要是植物界种间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负相互作用使受影响的种群增长率降低,但并不意味着有害,从生态角度看,负相互作用能增加自然选择能力,有利于新的适应性状的发展。

如:在农业生产中家畜家禽对饲料、饲草的竞争,农作物对水、肥和阳光的竞争,间作套种需求相同的作物之间的竞争,水生生物对水体中养分和溶解氧的竞争都是普遍存在的;农田中,猫头鹰多以鹌鹑卫士,当鹌鹑变少时,猫头鹰即转化为吃口齿齿类动物;列当、菟丝子为全寄生;胡桃不能和苹果种在一起,因胡桃叶能分泌大量胡桃醌对苹果其毒害作用,胡桃树周围也不能播种番茄、马铃薯;苹果树旁边不要种玉米,因为玉米对苹果根的分布也产生不利的作用。

4.简要比较r-对策生物与和K-对策生物的主要特点。

答:r-对策生物:适应多变的栖息环境、死亡率高,为非密度制约、生殖率高、种群密度不稳定、迁移能力强,适于占领新的生境、种间竞争能力较弱、寿命短,常少于一年、个体小、对子代投资小,常缺乏抚育和保护机制、较多地分配能量给生殖。

K-对策生物:适应稳定的栖息环境、死亡率低,为密度制约、生殖率低、种群密度稳定、迁移能力弱,不容易适应新的生境、种间竞争能力较强、寿命长,常大于一年、个体大、对子代投资大,具有完善的抚育和保护机制、能量较多地用于逃避死亡和提高竞争能力。

5.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答:答: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易导致生境破碎、生物多样性下降;大规模的机械耕作导致土壤动植物区系的变化,甚至某些物种的消失;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等)的高度使用使非靶标动植物受到伤害;品种改良、外来种的引入以及远缘外源遗传物质的利用(如远缘杂交和DNA导入分子育种)在丰富了遗传多样性的同时导致农作物类型和品种的简单化、一些古老的地方种和农家种等传统资源丢失等;而一些合理的农业措施(间套作、实行有机农场等)将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持。

农业活动注重的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往往忽视其对农业系统中野生动植物(包括有害和无害)的影响以及野生动植物在维持系统稳定和平衡的作用。

6.简述种群调节的类型答:答:种群调节的类型分为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密度制约分种内调节和种间调节。

非密度调节主要是气候因素、污染物、化学因素等。

7.何谓植物的化感作用?产生化感作用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答: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对邻近植物(包括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

主要通过挥发、根分泌、丽水淋溶、残体分解4种途径。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名词解释: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组分在空间、时间上的配置及组分间能物流的关系。

2.物种结构是指农业生态系统或模式内农业生物种类的组成、数量及其相互关系。

3.水平结构:在一定的生态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所占面积比例、镶嵌形式、聚集方式等水平方向的特征。

4.垂直结构:指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格局。

5.营养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生物间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

6.食物链:生物成员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

7.食物链解列:在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富集达到一定程度时,使其与到达人类的食物链中断联系。

8.食物网:一种消费者同时取食多种食物,而同一食物又可被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形成食物链之间交错纵横,彼此相连,构成一种网状结构。

简答题1.立体农业模式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答: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坡地立体模式、养殖业立体模式。

2. 简述食物链的类型答:按食物链的始端和生物成员取食的方式分为三种,1捕食食物链:也叫草牧食物链,这种食物链起始于植物,经过食草动物,再到食肉动物这样一条以活的有机体为能量来源的食物链类型;2腐食食物链:也叫残屑食物链,是指以死亡有机体或生物排泄物为能量来源,在微生物或原生动物参与下,经腐烂、分解将其还原为无机物并从中取得能量的食物链类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