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主题解读看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

从主题解读看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

20
规 划 师PLANNERS
我国上海成功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这无论是对于上海还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

2004年,上海世博会组织方就场地规划举行了国际方案征集活动,东南大学与美国三人小组合作,在两个月内取得了一份令人欣慰的成果,该成果获得了众多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今天,欣闻这一项目进入城市设计阶段,并面临下一步的建筑设计,应该说世博会的前期设计工作已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

我们所提出的理念和构思主要是基于对基地和世博会的理解。

世博会规划设计竞赛所提出的五大主题为场地规划、交通、地下空间、会后利用和标志性建筑。

我们的方案就是要从我们的专业视角回应这五大主题。

对规划竞赛理念的回顾
与以往世博会主题突出科技、环保和生态不同,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体现了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这一内涵。

预计在2020年左右,世界上会有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即真正成为“城市的世纪”,因此,2010年上海世博会倡导城市文化的主题是很有创意的。

同时,世博会的选址位于南浦和卢浦大桥之间,横跨浦江两岸,同时又是江南造船厂、上钢三厂等企业所在的正在衰退的地区,这对上海中心城区的改造和建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机遇。

历史上的黄浦江曾是上海发展的边界,自陆家嘴开发后,两岸的联系加强了,黄浦江也从边界转为“脊梁”,成从主题解读看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
□ 王建国
[文章编号]1006-0022(2006)07-0020-02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为城市发展的一条中轴。

世博会场址作为陆家嘴开发后的又一滨江建设区域,应实施统一的规划、统一的设计和统一的主题引领。

如果说陆家嘴的开发与建设代表了20世纪末上海的建设高潮与繁荣,那么世博会将代表21世纪初上海新的崛起和腾飞。

因此,世博会所采用的理念和思想不应与陆家嘴相同,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采用“山水城市”的规划理念的原因。

上海应该从20世纪陆家嘴那种曼哈顿式的发展走向21世纪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地标性,而“山水城市”正是基于此背景下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而产生的想法。

对标志性建筑物的看法
世博会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在东南大学所做的
方案中,在浦东西南角设置了一座超高层建筑。

这样一个超高层建筑的高度和规模或许值得商榷,但在技术和使用上并没有问题,我们对它的建造方式、施工周期等都进行了分析论证。

同时,根据会后的利用规划,塔楼区域包括会议中心将被保留,围绕中央绿谷
和国家馆拆除后的重建区域将形成新的商务中心。

规划进行高塔选点时还考虑了它正好位于黄浦江弯道上,视野开阔。

我们提出,世博会标志物完全可以是一种地景式的建筑。

在我们的文本中有一张图是比较有趣的,我们认为20世纪的上海是陆家嘴的那种高楼大厦密集的城市中心;21世
纪的上海应该是平和的、融入自然的,这个理念当时同样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同。

同时我们认为,并非所有的项目都能采用这一方式,只有世博会这样的特殊项目才有可能:首先是世博会展馆建筑对宏大空间的诉求,为选择这一方式提供了功能上的理由;其次是世博会选址于黄浦江畔,创造山水相融的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的自然流露;最后是从技术上来讲,实现这一建筑并不存在建造上的困难。

综上所述,我们希望能创造一个和历届世博会不同的标志。

“中国山”体现的应该是“21世纪的中国”的世博精神。

对历史遗产的保护
本次世博会场地范围内存在一些文物建筑,如何处理好“保”和“建”的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棘手的问题。

我们应站在保护上海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和环境的高度,保护文物的历史原真性,对部分历史建筑采用适应性再利用方式,改善周边环境,结合现代城市休闲、文化和旅游的需求,有选择地保留、修复和改造有价值的工业建筑和构筑物。

方案中,我们在浦西将这些建筑串联形成一条“工业遗产之路”,结合被保护的二号船坞设计了一个内港,同时作为与浦东联系的通道。

我们希望这里能成为世界新的著名滨水区,创造上海休闲文化的另一高地。

和新天地不同,这里作为一个滨水港湾,结合保留的工业建筑和船坞,将体现更为广阔的
123
21
胸怀。

这是另一种城市文化生活的品质,我
们同样可以拥有像新天地一样的休闲娱乐场所,但会形成完全不同的氛围,这也是上海海派文化多元性的体现。

对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建议
对世博会这样一个规模和尺度巨大的项
目来说,城市设计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世
博会对形态、空间、标志、文化等方面的要
求都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落实和确立,同时,城市设计还需要为一些无法在单体设计
中考虑的问题搭建一个合理的基础和平台。

世博会城市设计,不仅应着重于对地块
的划分和控制,还应注意与周边地块的联系,结合上海整体城市定位,在更为宏观的层面
上进行研究。

总体而言,由于世博会建筑的不确定性,编制一个开放的城市设计控制导则非常重
要。

这样,这些建筑即使在会后被拆除,也
可沿着一条部分预设的城市脉络进行后续建设。

同时考虑大部分展馆为临时建筑,城市
设计对建筑的控制可稍微放宽些,历届世博
会的建筑都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体现世界(建筑)文化的多元性本身就是世博会应有的内涵。

在世纪之交,欧洲曾出现了一种城市发展观:认为城市不一定要完全延续式发展,城市的发展如果受控于固有的法则会导致城市完全被过去所支配。

在重建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区时,这一观点最终战胜了固守历史形
态样式的思想,形成了今天这一地区建筑的
多元和创新。

荷兰鹿特丹的城市发展同样如此,人们认为与其早早决定一个城市规划方案,不如制定一系列控制引导规范,这样,城
市建设将会在一个灵活宽松的背景下进行。

鹿特丹的城市空间成为上演一系列事件的舞台,一些有趣的现代欧洲建筑和城市规划理论得以实施。

作为一个中外交流的港口,上
海文化的包容性是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个特点,而世博会又提供了这一绝好机会,以包容更多的建筑创新与实践,我们希望借此搭
建一个让建筑师发挥的平台。

一个富有创意和内涵的建筑,本身就会对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甚至在文化上起到引领作用,即城市
文脉的延续性应在城市设计的层面上得到体现,而建筑则可以在城市设计的框架中以自由的形式得到展现。

历史上这种情况很多。

随着2010年的临近,上海世博会的各项工作也将更加紧张地展开。

世博会建设作为一次真正的永久性的城市建设,必须兼有城市空间形态和生活秩序。

而上海世博会究竟会给世界的建筑艺术和技术的发展留下什么,为上海乃至中国带来什么,对我个人来说的确是充满了期待。

[作者简介]
王建国,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收稿日期]2006-05-15
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