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挫折承受力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方案一、课题的提出:意志薄弱怕困难,经不起挫折是当前少年儿童普遍存在的弱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由此说明当今社会对人才要求更高更全面。
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的人就不能接受社会挑战,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为了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对学生进行挫折承受力教育是相当必要的。
我区已有几所学校在1995——1998年间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而且取得了较好成果。
我校也有一名教师在这项研究中担任了主研,研究成果可喜。
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成为“四有”新人,更为了推动我校教改工作,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我校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推广性研究。
二、研究的思路(一)研究对象:小学生(二)研究目的:1、继续在探索培养途径上下功夫,使之拓宽、加深,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五自”能力(即:自学、自理、自强、自护、自律)从而使他们学会生存。
2、在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3、促使实验教师在教改科研中锻炼自己,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同时也发展“自己”。
(三)研究原则: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即: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所调查的学生实际进行研究。
2、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原则。
即:因为该课题是对原市级课题“实施挫折承受力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推广,因此应继承学习好的经验,取其精华,针对本校实际开展研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3、针对性与协作性原则。
即:针对我校生源“城乡结合”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协作。
4、活动性原则。
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磨练顽强的意志品质。
5、安全性原则。
即:开展活动时要有安全措施,不能因搞挫折承受力教育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法:1、自然实验法: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进行自然性的实验,打消顾虑,无须特殊的要求。
2、调查法:实验前期和后期有目的地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实验中期采用心得体会的形式对学生和家长进行调查。
3、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的每个阶段以及实验结束时让每位教师对实验的开展情况写出相应的经验总结或论文。
三、研究的问题及结果:(一)挫折的成因、类型及行为表现的研究所谓挫折,心理学的定义是:人们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遭遇种种干扰和障碍,致使无法实现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我们通过观察、问卷、访谈、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成因、类型及情绪、行为上的表现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研究,的出以下结论。
1、挫折心理的成因挫折在人的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只是表现不同而已,处于身心发育时期的小学生表现非常明显。
一般而言,学生“挫折承受力”差的普遍原因是:家庭教育“失度”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物质生活上百般满足,进入了“补偿”误区;望子成龙心切,忽视了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培养,孩子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社会不协调,孩子缺少健康的精神食粮;老师和家长不够重视,认为孩子小,耍点小性子,过一会儿就没事,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延误教育时机。
作为我们学校,学生生源具有“城乡结合”的特点,影响我校学生“挫折承受力”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变故,父母离异、父母下岗、亲人生病去世、亲子沟通不够、生理缺陷、家庭贫富悬殊等。
2、挫折心理的类型一般说来,小学生的挫折心理包括学习上、人际关系上、个人需要上三个方面,具体有5种类型。
⑴、目标与成绩挫折:这种挫折是由于某种目的没有达到或渴望取得成功的意愿受挫所引起。
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学不好英语,考分不如意,与家长规定的分数或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在学习上想超过某位同学而未能实现,参加某项比赛未能获奖等。
⑵、亲和与安全挫折:这种受挫是由群体、家庭生活不如人意,或受到外在的疏远、冷落与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所引起。
我校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周边较偏僻的农村,而且相当大一部分是中途转入,与原班学生相比成绩较差,别人常常不愿意和自己打交道,自己的亲近动作经常被别人拒绝,自己的想法和要求遭到家长、老师、同学等反对。
又如父母对自己的打骂,父母双方的打骂,重组家庭中继父或继母的冷落,同学的欺侮,外来“下暴”等。
⑶、行动与需求挫折:这种挫折是由于某种行动不能实现或某种需求没有能够得到满足所引起。
例如到处买不到称心如意的衣服,食物不对口味,看不到喜欢的电视节目,家长没有给自己认为足够的零用钱,没有给自己买希望得到的东西,自己的一举一动不被他人所重视等。
⑷、缺乏与丧失挫折:这种挫折由生理上、物质上、精神上的某种缺失或失去曾经拥有过的东西所引起。
例如身体上的各种残疾,生活用品的短缺,知识的贫乏,家庭温暖的缺乏,亲人分离、死亡、被人偷了钱包,失去友谊等。
⑸、依赖与独立挫折:这种挫折由独立自主愿望和行为不被理解、支持、甚至反对,或突然失去依赖对象与依赖机会所引起。
例如在家里一切由父母说了算,不能独立行事,他人始终把自己当小孩看。
又如父母因生活所迫外出打工,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寄人篱下或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学习上缺少督促,时间安排不恰当影响学习成绩下降或经常迟到等受到老师的批评。
3、挫折心理的表现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小学生受挫后,通常会产生以下五种行为表现:⑴、对抗性行为:遭受挫折后,产生对抗性行为是常见的现象。
方式多种多样,其主要表现为:①消极对抗:灰心丧气,学习消极怠慢,得过且过。
②发泄不满:不满情绪表现于外,寻找机会发泄,如发牢骚,讲怪话,对他人怒目而视,讽刺打击等。
例如六年级的胡晓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对抗。
⑵、侵犯性行为:因为受挫内心愤怒做出种种侵犯性行为。
如骂人、打人、摔东西等。
例如蔺诗杰同学因父母离异性格古怪,把父母离异留下的阴影变为对同学的仇视。
⑶、回归性行为:受到挫折后其行为表现与年龄很不相称,回复到一种不成熟的行为模式。
如象幼儿园小朋友那样,受挫后又哭又闹,显得十分幼稚,也有的小学生因为一点儿小事暴跳如雷,大声叫嚷,甚至采取粗暴的行为方式。
⑷、退缩性行为:有些小学生受到挫折后,对引起挫折的对象无法攻击,又无适当对象可发泄,于是将愤怒压抑下去,表现为情绪冷漠、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甚至感到惶恐不安,犹如大祸临头,并经常伴有心悸、头昏、胸闷、肢体震颤、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等躯体症状。
常陷入一种茫然无措、困惑无助的痛苦之中,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表现。
⑸、厌世性行为:一个人受到严重的挫折,得不到外力帮助时,会极度失意,产生厌世情绪,甚至自杀。
根据“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的一份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而且低龄化严重。
小学生阅历不深,心理承受力差,容易走极端,往往会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
(二)挫折承受力教育的途径研究。
教育科研只有与教育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
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采取了谈话、家访、开展活动、课堂学科渗透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了及时的引导,防范于未然,避免了诸多麻烦事情的发生。
主要的教育途径和方式如下。
1、增强家长对学生“受挫心理”的关注意识。
我校生源特点:辖内生大多是失业下岗人员子女,有的在家待业,有的做小生意,有的外出打工;辖外生都来自重庆周边专县的农村,家境贫寒,其父母绝大部分在菜市场做小生意或当“棒棒”。
无论辖内、辖外生,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子女的教育更有局限性。
对孩子的“挫折承受力教育”可以说是一个盲区。
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背景,我校特殊群体现状,以及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日益重要,然而我校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面向学生是不够的,必须走进学生的家庭。
这不仅是让家长了解学校面向学生开展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学校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引起家长的关注,从而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影响着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孩子的许多心理品质都是在家庭中发展起来的。
因此,只有提高整个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从现实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家长未学过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因此往往缺乏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忽视孩子的个别差异,因此学校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家长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调动家长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我校专门请来心理学专家对实验班级的家长进行了“正确对待儿童挫折问题”的专题讲座。
巧用生活中的具体例子阐述了实施“挫折承受力”教育对人的一生的重要意义和正确对待儿童挫折的方法。
王校长也对实验班级的家长进行了“如何教育孩子走出受挫的阴影,健康成长”的专题讲座,对避免小学生受挫后消极结果的产生进行了方法指导。
a、合理化解释法:孩子遭受挫折后,学会自我开脱。
教育孩子试图寻找各种理由予以合理化解释,如多找客观原因等,使孩子的混乱心理得以逐渐平衡。
b、优势比较法:以自己之长比他人之短。
如在遭受挫折后,多想想那些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难更多,处境更差的人,使孩子比较乐观和自信,从挫折的沮丧中重新振作起来。
c、改变认知法:学会换个角色、角度看问题,有时会使受挫后沮丧、绝望的人看到希望。
即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
d、倾诉法:心理学又称发泄法。
即在受挫后将自己心中的郁闷尽情地向亲人、朋友、领导、同学、有共同遭遇者,以及心理医生倾吐,以寻求他们的理解、支持、关心和帮助等。
e、目标法:挫折干扰了自己原有的目标,重新寻找一个新的目标。
它可以激发和推动人们去从事达到目标所必须的行为,从而鼓起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
对这些方法,家长反映很好,并写了心得体会。
(2)充分利用好家长学校这块阵地,每学期分班级由实验教师对家长进行“培养健康心理素质和‘五自’能力”的指导,加大实验班级的针对性,便于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施教和实验工作的开展。
(3)每学期分学科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把家长请进我们的校园、课堂,让家长了解课堂,了解教师的教学,了解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使“家校协调”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时召开会议研究工作,起好家校联系的桥梁作用,便于实验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5)每学期办一期《家教园地》专刊对家长进行专题指导,让家长及时了解教育信息,学习好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