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电一体化培训总结

机电一体化培训总结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体会机电工程系侯继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前面的专家介绍了专业建设的一般定义和宝贵的专业建设经验,很受启发。

我这里仅向各位汇报一下国家级教改试点机电一体化专业(现在名称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建设体会,实事求是的具体做法,请各位批评指正。

我想汇报的内容有以下几点:一、专业教改试点概况和背景二、专业建设的具体做法三、几点体会下面先介绍第一点:一、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背景1、在全国高校中遴选的基本情况如表所示。

河南省入选教育部改革试点专业16个,我系机电一体化专业应该是这全省的16分之一。

教育厅确定省级改革试点专业30个,化工工艺专业在这30个专业中取得优秀成绩令人敬佩。

2、我系机电一体化专业概况机电一体化专业经原河南省教委批准于1993年设立并开始招生,其支撑专业是我校1981年成立时设置的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和电气自动化专业。

至今已经办学12年了,一个轮回。

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立头两年,全部是面向焦作市职高对口招生。

1998年以前生源来自河南省内,1999年开始对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并开始对全国招生。

至今已毕业学生580人。

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有22个省、市、自治区的名学生在校学习,人数达到历史最多水平。

近二年该专业第一志愿上线报考率达130%,新生报到率高于80%,生源十分稳定。

05级新生也是报道踊跃,不少学生是冲着“国家级重点专业”的概念而来,说明改革是会产生社会影响的。

机电一体化专业历届学生简况如表1-1所示,其中01级为改革试点年级。

入学年度分项1993949596979899000102030405班级数1211112212465人数33794753453969665990131212210累计数10届毕业生累计580人05年秋在校生553 人3、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始也以普通专科教育的标准进行建设,课程体系仿造普通专科设置:以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为基础,加强了部分电类课程,增设1门机电结合的专业课程叫机电一体化概论。

其教学效果与原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差不多,电气基础没有加强多少。

由于生源主要是职业高中学生,在入校前已经有较长时间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进入大学后普遍希望对理论课“补课”,所以对实践技能的再提高被放到了次要位置。

专业教学思想不明确,没有自己的特色是显然的。

从“九五计划”开始,市政府把焦作大学的建设纳入焦作市整体发展规划,全国兴起了教学改革的热潮,如学分制、CBE模式等。

并且国家对教改试点学校有几百万的资金支持,加地方配套政策,我校决定探索、参与。

要参与,就要按照教育部提倡的改革思路走,当时新兴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思路是什么呢?1996年我在教务处,这是工作职责要求了解的。

我通过同学到国家先期试点学校郑州电专了解情况,得到了互相矛盾的看法。

向学校汇报。

1996年5月学校派人分别到四川、天津,后来98年又去深圳等教学改革有特色的高职院校考察学习CBE模式和DACUM方法等经验。

回来向中层进行了汇报。

经过研究、思考,还写了论文《地方高校的特色与CBE模式》、《关于地方性职业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思考》等。

学校决定确定校级试点专业,有机电一体化、建筑、化工等。

1996年9月我开始带领系人员对焦作市内几个较大企业进行社会调查,与车间、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技术员、车间主任、厂长等一起探讨毕业生在生产第一线所从事的岗位和岗位群,以及职责任务和对应的能力要求。

然后组织教师从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岗位群出发,反复研究,进行能力分解,研究制订毕业生必须达到的业务规格和能力标准,明确方向、理清思路、找出教育实现方法;但当时系里不太了解工作的意义。

1997年11月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设计和对企业界专家的咨询;1998年4月正式成立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论证教学设计;2000年12月向河南省教育厅申报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1年6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遴选,进入国家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行列;2001年9月在秋季入学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始进行教学改革试点。

2004年7月专业教改试点开始后第一届学生毕业。

这几年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

可见,机电一体化专业成为国家级试点前后经历了6年准备、4年预验收,并不是一纸材料、一个汇报就换来的。

在需求与现实差距如此大的环境下,我们的努力还是有了很好的收获。

虽然当时出发点是资金、改革都有,但效果是好的,全系各专业都从中受益。

二、专业建设的具体做法1、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既是一次教学业务的创新,更是一次教育思想的革命,与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改相关的各层次教职员工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触及。

任课教师对“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岗位技能为中心”设计课程结构、大幅压缩理论学时、整合重组专业课程、学习和开设高新技术课程等变化,大都经历了一个从不适应甚至抵触、到逐步适应以至积极参与的过程。

教学管理者对教学内容转变带来的管理模式改变、管理内容的增加、对师生转变教育思想的教育引导等工作,也有个从不适应到基本驾驭的过程。

随着教学改革给专业发展带来的进步,如教学设备的完善、高技能新技术的引进、专业培养方向的清晰明确、社会反响的肯定等逐渐显现;教师在改革中收入没有受到影响、先进教学手段得到应用、教研科研和职称学历都有不断提升;学生在改革中学到了实用技能、专业发展基础和工作就业能力都得到强化、文化素质提高,大家体会到了改革的好处、看到了改革的意义、更坚定了改革的信心。

2、重新研究设计培养计划关键是对课程进行整合,对培养计划进行修订、重组。

高职高专改革要求打破普通专科“本科压缩型”的培养模式,明确提出了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要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借鉴CBE教育模式中“倒推式”的课程开发方法,以就业岗位群为导向重构知识、技能、素质教育体系。

全系教师要开展与教改有关的教研科研活动和科技服务。

试点以来共发表科研教研论文52篇;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0项,教研项目4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

教学管理要正规化。

制度健全,教学文件实现计算机管理,配合学校进行各项管理。

网络教务管理系统正式运行,实行了学生网上评教。

学校制订了教学评价和奖惩制度,并及时兑现,鼓励大家积极参与。

考试制度进行了大量改革,专业教学的成绩测试采用了开卷与闭卷结合、笔试与答辩结合、考试与考查结合、平时与结业结合等多种方式。

7、为学生创造条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证》、《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数控工艺员上岗证书》(CETTIC上岗资格证书)、《AutoCAD 认证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驾驶执照》等可以自选证书考取。

三、几点体会1、关于我系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亮点和特色分两个层次:专业建设方面的。

汇报给专家组了,特色项目是:由主流先进制造软件构成的“软技能培养”应用课程体系;由“3A模块”和“双证书制度”构成的岗位技能教学体系。

具有创新性意义的改革实践项目是:专业主干课程的整合重组;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实习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以后,毕业生所学知识实用,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强、进入职业岗位角色较快的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高。

河南省教育厅公布的2004年焦作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率为96.6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94%以上。

同时,连续两年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近二年高考第一志愿上线率达到130%,新生报到率高于80%,生源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社会对专业教学改革成效的认可。

建设过程中的。

想一切我们该想的。

就是努力创新,保持全系发展的活力。

专业发展应该系里想的,如专业的发展、改造,实验室建设等,尽管提建议、“奏本”,争取。

改革出活力、改革出动力。

干一切我们能干的。

立足现有条件,争取做到最好,比如“软技能”培养方向的提出等。

没有条件迂回曲折也可以达到最高目的:培养社会适用人才,可以为专业开辟一片生存、发展的空间。

2、注意培养自己的提炼、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如“3A”模式的提炼,“软技能”提法的出现等。

“挖掘”的过程,就是提炼、出亮点的过程,就可以提高。

3、注意学习文件、文章,掌握教育管理发展方向,提高管理科学水平。

如: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观有别于精英教育阶段的质量观;知识本位质量观与能力本位质量观也有不同。

我们认为从以下评价可以来验证我们培养的人才和教学改革的质量:校内评价:报考率、报到率;毕业率、签约率,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通过率社会评价:就业率、满意率、美誉度、品牌政府评估:教学状态公布;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4、保留各种工作文件,档案管理、文件制发的正规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谢谢!一体化教学学习总结叶红庆2012年8月3日至8月17日,我有幸参加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全国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示范项目《机床切削加工》第四期培训班。

这次培训班设在美丽的江门技师学院。

此次培训共有来自全国15个省市多所技工院校的30名教师参加,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学校的中流砥柱,多数同志都有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有些还是行业中的能手,具有非常突出的专业能力。

因此,相互聚在一起,通过交流、学习、讨论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

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把这次培训学习做一下总结。

一、教师团队这次培训的教师团队可以说是“豪华配置”,有全国技术能手、有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有全省说课第一名等等。

这些教师都是教学一线的专家能手,特别是在一体化教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通过教师团队几位老师的分别讲解、介绍、示范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让我真切的感受和体会了一体化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我们是教员与学员的关系,教员不辞幸苦,毫不保留的讲授、传授新的教学方法,课后我们就是朋友关系,相互交流,谈论自己的教学方法、趣事,谈论自己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等等。

二、教学内容还记得第一天看到我们的课表时,我被那满满的课程表吓了一大跳,然而在名师的讲解和与全国各地的老师们交流中,不知不觉十五天的学习很快就结束了。

第一天就聆听了一体化教学改革专家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的张利芳教授的《一体化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讲座。

通过张教授的生动形象的讲解,使我对一体化的认识有了根本转变,以前以为理论和实操由同一个老师教授就是一体化了,现在感觉这样的理解太肤浅了,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