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试题库题型包含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
从以下题目中变形而来。
1)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载体,让所有能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
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是其三个重要特征。
2)物联网的本质特征:互联网、识别与通信、智能化。
3)物联网的产业特征:感知识别普适化、异构设备互联化、联网终端规模化、管理调控智能化、应用服务链条化、经济发展跨越化。
4)“E”社会,能够实现任何人和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的通信与联系,即“三A通信”(Anyone,Anytime,Anywhere),其衡量标准主要有电话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以及计算机普及率。
5)“U”社会,能够实现任何人和任何人、任何人和任何东西(对象)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的通信与联系,即“四A通信”(Anyone,Anytime,Anywhere, Anything)。
其是一个“人-机-物”组成的动态开放的网络社会,即人类社会、信息世界、物理世界组成的三元世界。
6)物联网的演进路径分为电信网主导和传感网主导两种模式,发展的初期由传感网络主导,但是当传感网技术成熟后,将以电信网为主导,实现信息的可控可管、安全高效。
7)2010年成立的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以便处理好各个标准组织之间的横向沟通,旨在整合中国物联网相关标准化资源,联合产业各方共同开展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积极推进物联网标准化工作。
8)物联网技术驱动的特征:低功耗设备、互联设备、计算和分布式处理能力、高级传感器、先进的驱动器。
9)未来物联网的发展趋势:规模化发展、重点应用领域、协同化发展、智能化发展。
10)物联网参考架构是物联网发展的顶层设计,关系到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产品之间兼容性、可扩展性和互操作性。
物联网参考体系结构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
11)目前针对物联网体系架构,IEEE、ISO/IEC JTC1、ITU-T、ETSI、GSI等组织均在进行研究。
12)传感器网络的参考体系架构分为三层即是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13)在全球产品电子编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global,EPCglobal)里,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lobe Standard 1,GS1)EPCglobal架构框架为其相关标准集合体,包括软件、硬件、资料标准以及核心服务等,由EPCglobal 及其代表共同经营运作,目标是推进EPC 编码的使用,促进商业圈和电脑应用的结合,达成有效供应链管理。
14)物联网的形态结构分为开环式物联网结构、闭环式物联网结构、融合式物联网结构。
15)物联网知识体系:科技界普遍认为,信息技术由四大部分组成,即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信息应用或信息利用,这四部分实际上组成了一个完整信息链。
检测技术的重点是在信息的获得,通信技术的重点是在信息的传输,计算机技术的重点是在信息的处理,自动化技术的重点则在信息的应用。
而物联网技术包含信息技术的所有组成部分。
16)物联网知识结构架构分为系统知识层、测控知识层、基础知识层。
17)物联网相关产业是指实现物联网功能所必需的相关产业集合,从产业结构上主要包括服务业和制造业两大范畴。
18)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包含规模化发展、协同化发展、智能化发展。
19)物联网发展中的关键资源主要包括标识资源和频谱资源。
标识资源:目前,物联网物体标识方面标准众多,很不统一。
条码标识方面有PDF417,QR码等,手机标识方面有手机电子序列编码等。
频谱资源: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无线通信技术,因此频谱资源作为无线通信的关键资源,同样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
20)物联网参考体系架构IP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为什么智能物件要采用IP协议呢? 因为IP技术能够解决物联网面对的可发展性、大规模性、应用多样性、互通性、低功耗、低成本等诸多挑战。
21)自动识别技术就是应用一定的识别装置,识读装置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品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的计算机处理系统来完成相关后续处理的一种技术。
是信息数据自动识读、自动输入计算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信息或者数据采集技术。
22)自动识别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条形码技术、磁条技术、光学字符识别、射频技术、声音识别及视觉识别等集计算机、光、磁、机电、通信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学科。
23)条形码(Bar Code)是由一组按一定编码规则排列的条、空符号组成的编码符号,用以表示一定的字符、数字及符号组成的信息。
24)一个完整的条形码的组成次序为:静区(前,左侧空白区)、起始符、数据符、中间分割符(主要用于EAN码)、校验符、终止符、静区(后,右侧空白区)。
同时,下侧附有供人识别的字符。
25)二维条形码有数据矩阵码(Data Matrix), Maxi码(Maxi Code), Aztec码, 快速响应码,Vericode码, PDF417码, Ultracode码, Code 49码等。
26)按维数条形码可分为一维条形码、二维条形码、多维条形码等。
一维条形码只是在一个方向(一般是水平方向)表达信息,而在垂直方向则不表达任何信息。
27)条码的编码方法有两种:宽度调节法和模块组合法。
宽度调节法是指条码中条与空的宽窄设置不同,用宽单元表示二进制的“1”,而用窄单元表示二进制的“0”,宽窄单元之比一般控制在2~3。
模块组合法是指条码符号中,条与一空是由标准宽度的模块组成。
一个标准宽度的条模块表示二进制的“1”,而一个标准宽度的空模块表示二进制的“0”。
商品条码模块的标准宽度是0.33mm。
28)一维条码主要有EAN和UPC两种,其中EAN码是我国主要采取的编码标准。
29)EAN通用商品条形码是模块组合型条形码,模块是组成条形码的最基本宽度单位,每个模块的宽度为0.33mm。
EAN条形码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3位标准条形码(EAN-13 条形码),另一个是8 位缩短条形码(EAN-8 条形码)。
30)条形码图案实例分成5个部分,从左至右分别为:起始部分、第一数据部分、中间部分、第二数据部分和结束部分。
31)PDF417 条形码是一种高密度、高信息含量的便携式数据文件,是实现证件及卡片等大容量、高可靠性信息自动存储、携带,并可用机器自动识读的理想手段。
32)条形码识别系统由条形码扫描器、放大整形电路、译码接口电路和计算机系统等部分组成。
33)普通的条形码阅读器通常采用以下4种技术:光笔、光耦合装置、激光、影像型红光。
34)二维码(Bar-code)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同时还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功能、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等特点。
35)快速响应(Quick-Response,QR)码基本结构:位置探测图形、位置探测图形分隔符、定位图形,校正图形,格式信息,版本信息,数据和纠错码字。
36)QR code简要编码过程:数据分析,数据编码,纠错编码,构造最终数据信息,构造矩阵,掩摸,格式和版本信息。
37)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即利用无线电波对记录媒体进行读写。
38)RFID 是一项易于操控、简单实用且特别适合用于自动化控制的灵活性应用技术。
它既可支持只读工作模式,也可支持读写工作模式,且无须接触或瞄准;可自由工作在各种恶劣环境下;可进行高度的数据集成。
39)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电子标签,阅读器,天线。
40)RFID 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频率选择、天线设计、防冲突技术和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
41)射频识别技术的分类。
根据RFID 系统完成的功能不同分类。
分成4 种类型:电子物品监视系统、便携式数据采集系统、物流控制系统、定位系统。
按电子标签的供电形式分类。
分为有源系统和无源系统两大类。
42)EPC 的载体是RFID 电子标签,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标识和访问单个物体,旨在为每一件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实现全球范围内对单件产品的跟踪与追溯,从而有效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供对物理世界对象的唯一标识。
43)EPC 标签由天线、集成电路、连接集成电路与天线的部分、天线所在的底板4 部分构成。
96 位或者64 位EPC 码是存储在RFID 标签中的唯一信息。
44)主动型RFID 标签有一个电池,这个电池为微芯片的电路运转提供能量,并向读写器发送信号(同蜂窝电话传送信号到基站的原理相同);被动型标签没有电池,相反,它从读写器获得电能。
读写器发送电磁波,在标签的天线中形成了电流。
45)EPC信息网络系统由本地网络和全球互联网组成,是实现信息管理、信息流通的功能模块。
EPC 系统的信息网络系统是在全球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EPC 中间件、对象名称解析服务(ONS)和EPC 信息服务(EPC IS)来实现全球“实物互联”。
46)机器视觉是使用光学器件进行非接触感知,自动获取和解释一个真实场景的图像,以获取信息或控制机器或过程。
47)典型的视觉系统组成:照明,镜头,相机,图形采集卡,视觉处理器。
48)每个人都有自身固有的生物特征,人体生物特征具有“人人不同,终身不变,随身携带”的特点。
由于人体特征具有人体所固有的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这一生物密钥无法复制,失窃或被遗忘,生物识别技术就是利用生物特征或行为特征对个人进行身份识别,利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认定,安全、可靠、准确。
49)指纹识别即指通过比较不同指纹的细节特征点来进行鉴别。
由于每个人的指纹不同,就是同一个人的十指之间,指纹也有明显区别,因此指纹可用于身份鉴定。
50)指纹识别包括指纹图像获取,指纹图像压缩,指纹图像处理,指纹分类,指纹形态和细节特征提取,指纹比对。
51)声纹识别也称为说话人识别,分为说话人辨认和说话人确认两类。
52)人脸识别(Human Face Recognition)特指利用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
广义的人脸识别实际包括构建人脸识别系统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包括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脸识别预处理、身份确认以及身份查找等。
53)静脉识别分为:指静脉识别和掌静脉识别,掌静脉由于保存及对比的静脉图像较多,识别速度方面较慢;指静脉识别,由于其容量小,识别速度快。
54)传感器节点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功能单元。
传感器节点可采用自组织方式进行组网,利用无线(有线)通信技术进行数据转发的,节点都具有数据采集与数据融合转发双重功能。
55)传感器节点基本组成模块有:传感单元、处理单元、通信单元以及电源部分。
56)一个良好的‘智能传感器’是由微处理器驱动的传感器与仪表套装,并且具有通信与板载诊断等功能,为监控系统和/或操作员提供相关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及减少维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