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与处理第一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本知识一、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上突发事件分级:灾难、突发事件、复杂突发事件、危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四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预警。

特别重大事件(Ⅰ级)(1)一次事件伤亡100人以上,且危重病人多,或核放射事故、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事发地人民政府请求给予医疗卫生救援支持的突发公共事件。

(2) 2个及以上县(区)或邻国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重大事件(Ⅱ级)(1)一次事件伤亡到50-99人,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含5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 2个及以上县(区)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较大事件(Ⅲ级)(1)一次事件伤亡30-49人,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含3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一般事件(IV级)(1)一次事件伤亡10-29人,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县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一)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

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

主要包括工矿商贸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火灾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与辐射事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各类恐怖袭击事件,民族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二)按事件原因可分为:1.重大急性传染病疫情2.群体不明原因性疾病3.重大食物中毒或职业中毒4.新发传染性疾病5.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或药物不良反应6.重大环境污染事故7.核辐射8.恐怖袭击9.重大自然灾害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1.突发性2.公共性3.严重性4.紧迫性5.复杂性6.易变性五、医疗卫生救援组织机构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和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市安全生产委员会等领导机构的领导下,与公安、民政、环保、安全生产、消防等部门配合,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组织做好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1 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市卫生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室和市紧急救援中心(市急救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简称市救援领导小组),在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简称市应急委)的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全市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市卫生局医政科负责医疗卫生救援日常工作。

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应成立相应的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在同级人民政府应急委员会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辖区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当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响应级别超过本级应急指挥权限时,要在上一级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的指挥下主动做好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2 医疗卫生救援专家组市卫生局要组建市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专家组。

专家组的职责是: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启动、应急准备、应急处理、应急终止建议;参与制定应急预案、专业技术方案、操作技术规;提供医疗卫生救援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要组建本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专家组。

3 医疗卫生救援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承担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任务。

其中,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县紧急医疗救援站及其专业队伍承担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和伤病人员转送任务;各级各类医院和专业医疗救治机构承担伤病人员院救治任务;各级采供血机构、储血点承担采供血任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根据职责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4 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在突发公共事件现场设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由现场卫生行政部门最高领导负责,在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组织协调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时限报告时限:1—2小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应当报告的事项,应当在2小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要点(一)传染病事件应急应急处置要点1、应急准备开展镇、村干部及群众防控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群体防控水平。

加强医务人员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早期发现病人的意识、能力和诊疗水平,做到传染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及时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做好各项技术及物资准备。

2、应急反应医疗机构开展预检分诊工作,对病人进行区别,发现可疑病例按有关规定及时报告。

重症病例立即转送县第一医院检诊,不滞留病人。

传染性较强的应组织做好病人隔离与个人防护,做好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

配合专业技术机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和样品采集工作。

适时在重点人群中推荐相应疫苗的预防接种,必要时开展预防性服药。

做好疫点居住和聚集场所的消毒处理工作。

与卫生、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紧密协作,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商情监测工作,防止受染产品输入。

认真开展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和指导,特别加强重点地区的督导和检查。

(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要点1、应急准备镇卫生院准备基本的常用解毒药品和必要的抢救设备,开展医护人员救治食物中毒知识的培训,提高处理重大食物中毒救治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镇、村干部及基层群众的食物中毒的预防与识别能力宣传教育,及时判断事件发生与发展趋势,先期采取对应的急救措施,及时组织转运。

2、应急反应及时组织将中毒人员送往就近医疗单位进行救治,病情严重立即组织向上级转运。

医疗单位在积极开展收治的同时立即向上级卫生机构报告,并保留好病人的吐泻物、血、尿和剩余食物等临床标本,协助做好食物中毒的病因诊断。

协调、配合专业技术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保护可疑中毒食物及其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供技术检验。

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保留可能千万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待查,事件结束后进行清洗消毒、销毁。

为控制食物中毒事件扩散,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收回已售出的千万食物中毒的食品。

中毒涉及人员较多时,做好群众就诊的组织安排和心理安抚工作。

中毒事件发生死亡病例或者可疑投毒的,应当同时报告公安部门。

3、食物中毒诊断一般标准符合以下条件的可确定食物中毒: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

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亦较短。

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三)饮用水污染事件应急要点1、应急准备加强镇、村干部及基层群众的对饮用水污染事件的预防与识别能力教育,掌握备用水源资料,开展宣传、解释工作。

2、应急反应根据群众反应和监测数据,及时分析判断饮用水污染事件发生与发展趋势,向卫生、环保、公安、教育等部门报告,请求进一步检验判定,配合技术机构开展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样品采集检验等工作。

当饮用水污染危及人体健康时,责令供水单位立即停止供水,查找污源并采取控制措施清洗、消毒供水设施和管网。

组织临时性应急供水,保障群众正常生活、生产用水。

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饮用水污染病人的医疗救治时立即向上级报告,同时注意甄别非饮用水污染、未发病人员,耐心解释,避免恐慌,非必要时不对影响的人群进行预防性投药。

饮用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结束,无续发病例,水质感观与化验合格后及时公布。

(四)洪涝灾害应急要点1、应急准备加强与气象、水利等有关部门沟通,及时掌握洪涝动态。

保持通讯通畅,实行领导带班的值班制度,车辆、人员待命。

加强巡查,及时转移低洼地带及有隐患房屋的人员、物资;加固或去除高空危险物品,暂停高空作业;加强易塌方、易溜坡等危险区域的警示、警卫。

储备发电机、油料、沙袋、食品、水、手电、蜡烛、应急灯等应急物资,清查与补充消毒药剂、疫苗、器具、设备等卫生防病物资。

2、应急响应负责因灾受伤人员的医疗急救和灾民临时安置点医疗卫生工作。

派出医疗小分队到灾民安置点进行巡回医疗,对安置点卫生管理工作进行巡查,做好安置点的消毒、杀虫和食品卫生监管,收集、上报灾害期间人员伤害信息,确保灾害期间群众有病及时得到救治。

每日及时收集、汇总灾情、疫情,实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指导受灾单位开展受污染区域的消毒,加强水厂、水井等水源的监测;组织开Ⅱ级 分管副县长 任总指挥 Ⅲ级 卫生局局长 任总指挥 Ⅳ级 卫生局分管副局长任总指挥 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开展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心理干预;根据当地疫情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接种,确保灾后无大疫。

开展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检查,安全食品和卫生饮水知识的健康教育,指导灾区建立卫生饮水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先期处置,专家评估(县卫生局) 报告县政府、市卫生局(逐级上报审批)分级应急响应(启动相应级别预案) 应急处置 专家评估 Ⅰ级县长任总指挥疫情报告员乡镇卫生专管员 监测、预测与信息报告 (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所) 村卫生所收集信息 县卫生局 县疾控中心 县卫生监督所 上报市卫生局和县委、县政府 市政府向各乡镇及有关部门传达领导指令 善后处理终止预案调查评估 动员主要部门和卫生系统相关单位参与 动员全县相关部门参与 动员卫生系统相关单位参与 动员全县力量参与第二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医疗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第一章总则一、编制目的快速救援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受伤的人员,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指导和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援工作,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