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功能高分子材料

第七章 功能高分子材料

20
第二节 功能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N, N-二甲基联吡啶是一种小分子氧化还原物 质,其在不同氧化还原态时具有不同颜色,经常作 为显色剂在溶液中使用。经过高分子化后,可将其 修饰固化到电极表面,便可以成为固体显色剂和新 型电显材料。
21
第二节 功能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青霉素是一种抗多种病菌的广谱抗菌素,应用 十分普遍。它具有易吸收,见效快的特点,但也有 排泄快的缺点。利用青霉素结构中的羧基、氨基与 高分子反应,可得到疗效长的高分子青霉素。例如 将青霉素与乙烯醇-乙烯胺共聚物以酰胺键相结 合,得到水溶性的药物高分子,这种高分子青霉素 在人体内的停留时间为低分子青霉素的30~40倍。
31
第二节 功能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3)功能性小分子通过聚合包埋与高分子材料结合 该方法是利用生成高分子的束缚作用将功能性
小分子以某种形式包埋固定在高分子材料中来制备 功能高分子材料。有两种基本方法。
a)在聚合反应之前,向单体溶液中加入小分子 功能化合物,在聚合过程中小分子被生成的聚合物 所包埋
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功能高分子材料,聚合物骨 架与小分子功能化合物之间没有化学键连接,固化 作用通过聚合物的包络作用来完成。
通过在功能性小分子中引入可聚合基团得到单体, 然后进行均聚或共聚反应生成功能聚合物;也可在 含有可聚合基团的单体中引入功能性基团得到功能 性单体。这些可聚合功能性单体中的可聚合基团一 般为双键、羟基、羧基、氨基、环氧基、酰氯基、 吡咯基、噻吩基等基团。
24
第二节 功能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丙烯酸分子中带有双键,同时又带有活性羧基。 经过自由基均聚或共聚,即可形成聚丙烯酸及其共 聚物,可以作为弱酸性离子交换树脂、高吸水性树 脂等应用。这是带有功能性基团的单体聚合制备功 能高分子的简单例子。
18
第二节 功能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2.2.1 功能性小分子的高分子化 许多功能高分子材料是从相应的功能小分子化
合物发展而来的,这些已知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一 般已经具备了我们所需要的部分主要功能,但是从 实际使用角度来讲,可能还存在许多不足,无法满 足使用要求。对这些功能性小分子进行高分子化反 应,赋予其高分子的功能特点,即有可能开发出新 的功能高分子材料。
25
第二节 功能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将含有环氧基团的低分子量双酚A型环氧树脂 与丙烯酸反应,得到含双键的环氧丙烯酸酯,这种 单体在制备功能性粘合剂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O CH2 CH CH2 O
CH3 C CH3
O O CH2 CH CH2
+ CH2 CH COOH
O
OH
CH2 CH CO CH2 CH CH2 O
14
第二节 功能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是通过化学或者物理的 方法按照材料的设计要求将功能基与高分子骨架相 结合,从而实现预定功能的。
从上一世纪50年代起,活性聚合等一大批高分 子合成新方法的出现,为高分子的分子结构设计提 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功能高分子的制备越来越 “随 心所欲”。
15
9
第一节 绪论
4. 生物化学功能材料 1) 人工脏器用材料,如人工肾、人工心肺等; 2) 高分子药物,如药物活性高分子、缓释性高分子
药物、高分子农药等; 3) 生物分解材料,如可降解性高分子材料等。
这一分类,实际上包括了所有特种高 分子材料。
10
第一节 绪论
国内一般采用按其性质、功能或实际用途划分 特种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划分普遍采用的方法,具 体可划分为8种类型。 1. 反应性高分子材料,包括高分子试剂、高分子催 化剂和高分子染料,特别是高分子固相合成试剂和 固定化酶试剂等。 2. 光敏型高分子,包括各种光稳定剂、光刻胶,感 光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光导材料和光致变色材 料等。
30
第二节 功能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除了聚苯乙烯外,聚氯乙烯、聚乙烯醇、聚环 氧氯丙烷 、聚酰胺、聚苯醚以及一些无机聚合物等 都是常用的高分子骨架。
如硅胶和玻璃珠表面存在大量的硅羟基,这些 羟基可以通过与三氯硅烷等试剂反应,直接引入功 能基。这类经过功能化的无机聚合物可作为高分子 吸附剂,用于各种色谱分析的固定相、高分子试剂 和催化剂使用。无机高分子载体的优点在于机械强 度高,可以耐受较高压力。
7
第一节 绪论
2. 化学功能材料 1) 分离功能材料,如分离膜、离子交换树脂、高分 子络合物等; 2) 反应功能材料,如高分子催化剂、高分子试剂; 3) 生物功能材料,如固定化酶、生物反应器等。
8
第一节 绪论
3. 物理化学功能材料 1) 耐高温高分子,高分子液晶等; 2) 电学功能材料,如导电性高分子、超导高分子, 感电子性高分子等; 3) 光学功能材料,如感光高分子、导光性高分子, 光敏性高分子等; 4) 能量转换功能材料,如压电性高分子、热电性高 分子等。
2
第一节 绪论
功能:指从外部向材料输入信号时,材料内部发生 质和量的变化而产生输出的特性。例如,材料在受 到外部光的输入时,材料可以输出电性能,称为材 料的光电功能;材料在受到多种介质作用时,能有 选择地分离出其中某些介质,称为材料的选择分离 性。此外,如压电性、药物缓释放性等,都属于功 能的范畴。
11
第一节 绪论
3. 电性能高分子材料,包括导电聚合物、能量转换 型聚合物、电致发光和电致变色材料以及其他电敏 感性材料等。 4. 高分子分离材料,包括各种分离膜、缓释膜和其 他半透性膜材料、离子交换树脂、高分子螯合剂、 高分子絮凝剂等。
12
第一节 绪论
5. 高分子吸附材料,包括高分子吸附性树脂、高吸 水性高分子、高吸油性高分子等。 6. 高分子智能材料,包括高分子记忆材料、信息存 储材料和光、磁、pH、压力感应材料等。 7. 医药用高分子材料,包括医用高分子材料、药用 高分子材料和医药用辅助材料等。 8. 高性能工程材料,如高分子液晶材料,耐高温高 分子材料、高强高模量高分子材料、阻燃性高分子 材料和功能纤维材料、生物降解高分子等。
22
第二节 功能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功能性小分子的高分子化可利用聚合反应,如 共聚、均聚等;也可将功能性小分子化合物通过化 学键连接的化学方法与聚合物骨架连接,将高分子 化合物作为载体;甚至可通过物理方法,如共混、 吸附、包埋等作用将功能性小分子高分子化。
23
第二节 功能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1) 带有功能性基团的单体的聚合 这种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下述两个步骤:首先是
32
第二节 功能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这种方法制备的功能高分子类似于用共混方法 制备的高分子材料,但是均匀性更好。此方法的优 点是方法简便,功能小分子的性质不受聚合物性质 的影响,因此特别适宜酶等对环境敏感材料的固 化。缺点是在使用过程中包络的小分子功能化合物 容易逐步失去,特别是在溶胀条件下使用,将加快 固化酶的失活过程。
28
第二节 功能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目前常见的品种包括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 乙烯醇、聚(甲基)丙烯酸酯及其共聚物、聚丙烯 酰胺、聚环氧氯丙烷及其共聚物、聚乙烯亚胺、纤 维素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聚苯乙烯。
聚苯乙烯分子中的苯环比较活泼,可以进行一 系列的芳香取代反应,如磺化、氯甲基化、卤化、 硝化、锂化、烷基化、羧基化、氨基化等等。
3
第一节 绪论
因此: 功能高分子是指当有外部刺激时,能通过化学或
物理的方法做出相应的高分子材料。 高性能高分子则是对外力有特别强的抵抗能力的
高分子材料。
它们都属于特种高分子材料的范畴。
4
第一节 绪论
特种高分子是相对于通用高分子而言的。 通用高分子材料:应用面广量大,价格较低。 根据其性质和用途可分为五个大类:化学纤维、塑 料、橡胶、油漆涂料、粘合剂。 特种高分子材料:带有特殊物理、力学、化学 性质和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其性能和特征都大大超 出了原有通用高分子材料的范畴。
第七章 功能高分子材料
概述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 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分离膜和膜分离技术 导电高分子 感光高分子 高吸水性树脂
1
第一节 概述
1.1 基本概念 功能高分子与高性能高分子 性能:材料对外部作用的抵抗特性。例如,
对外力的抵抗表现为材料的强度、模量等; 对热的抵抗表现为耐热性;对光、电、化 学药品的抵抗,则表现为材料的耐光性、 绝缘性、防腐蚀性等。
13
第二节 功能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2.1 概述
特种与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特点在于他们特殊的 “性能”和“功能”,因此在制备这些高分子材料
的时 候,分子设计成为十分关键的研究内容。
设计一种能满足一定需要的功能高分子材料是 高分子化学研究的一项主要目标。具有良好性质与 功能的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设计方法和制备路线的制定。
33
第二节 功能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b)以微胶囊的形式将功能性小分子包埋在高 分子材料中
微胶囊是一种以高分子为外壳,功能性小分子 为核的高分子材料,可通过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 法、水(油)中相分离法、溶液中干燥法等多种方 法制备。
34
第二节 功能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高分子微胶囊在高分子药物、固定化酶的制备 方面有独到的优势。
CH3 C CH3
O O CH2 CH CH2
26
第二节 功能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除了单纯的连锁聚合和逐步聚合之外,采用多 种单体进行共聚反应制备功能高分子也是一种常见 的方法。特别是当需要控制聚合物中功能基团的分 布和密度时,或者需要调节聚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时,共聚可能是最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27
19
第二节 功能高分子的制备方法
几个例子: 小分子过氧酸是常用的强氧化剂,在有机合成
中是重要的试剂。但是,这种小分子过氧酸的主要 缺点在于稳定性不好,容易发生爆炸和失效,不便 于储存。反应后产生的羧酸也不容易除掉,经常影 响产品的纯度。将其引入高分子骨架后形成的高分 子过氧酸,挥发性和溶解性下降,稳定性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