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污染防治措施样本

污染防治措施样本

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
一、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1、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生产废水主要是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养护、墙面冲等, 为防止施工期废水外排, 施工单位应做好以下防范措施:
①严禁施工废水乱排、乱流, 影响周围环境。

②施工场地应及时清理, 施工废水由于SS含量较高, 不能直接排放, 经临时沉砂池处理后可回用于施工现场。

③加强管理, 节约用水, 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 不得随意排放废水, 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④项目东侧紧临月台河, 该河流为一条纳污河流, 当前水质较差, 政府拟对该河流进行整治, 其整治方案由卫东区政府提供, 评价要求施工期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保证施工期废水不得向月台河排放, 避免对其造成污染。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产生量为7t/d, 因水质污染因子较简单, 由沉淀池沉淀后可用于场地内洒水抑尘, 不外排。

驻地厕所设简易化粪池, 由专门清污车辆定期清理, 做农田肥料使用, 不外排。

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扬尘
扬尘污染是施工期间重要的污染因素, 项目在旧房拆除、地基开挖过程以及施工建设期间,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地面扬尘, 这
些扬尘尽管是短期行为, 但会对附近区域带来不利的影响, 因此在施工期间, 应积极采取措施来减少扬尘酌
产生, 如喷水, 保持湿润, 及时外运等。

施工单位应经过以下措施减缓扬尘污染的产生:
A、运载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垃圾的车辆要加盖蓬布, 减少散落, 车辆驶出装卸场地前用水将车厢和轮胎冲洗干净, 同时进出需设置过水池; 运输车辆行使路线应避免穿越城市中心区, 尽量避开居民点和环境敏感点。

B、合理安排施工运输工作, 对于施工作业中的大型构件和大量物资及弃土的运输, 尽量避开交通高峰期, 以缓解交通压力。

主要运输道路应进行硬化, 所有临时道路均需保持清洁、湿润, 并加强管理, 使运输车辆尽可能减缓行驶速度;
C、各施工阶段应有专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 其职责是指导和管理施工现场的工程弃土、建筑垃圾、建筑材料的处理、清运、堆放, 场地恢复和硬化, 清除进出施工现场道路上的泥土、弃料以及轮胎上的泥土, 防止二次扬尘污染。

D、建筑工地场界应设置高度2米以上的围挡, 脚手架在拆除前, 先将水平内、脚手板上的垃圾清理干净, 清理时应避免扬尘; 要使用商品混凝土, 不得进行现场搅拌; 建材堆放点要相对集中, 并采取一定的防尘措施, 抑制扬尘量; 定期对施工场地进行洒水抑尘, 防止扬尘产生。

E、施工作业区应配备专人负责管理, 做到科学管理、文明施
工; 在基础施工期间, 应尽可能采取措施提高工程进度, 并将土石方及时外运到指定地点, 缩短堆放的危害周期。

F、对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要做到目标责任制, 具体到个人, 并在施工扬外, 周围居民点内设置施工期环保管理体制标识, 标明负责人, 一旦发现有对周围居民生活造成影响的环境问题, 责任人应第一时间进行协调, 及时解决问题, 保证施工期扬尘等大气污染不会对周围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0000
(2)汽车尾气
施工过程中各种机械设备、运输车辆会造成汽车尾气排放, 因施工范围较广, 为非连续排放, 经过当地风力扩散后, 其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3)有机废气
A、项目外墙面喷涂6万m-分配在10个以上工作日完成, 不宜采取突击施工, 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安排。

B、喷涂时间选择在逆温气象状况弱的中午至下午时间段, 使有机废气迅速扩散, 避免其滞留在呼吸带;
C、室内装修时安设排气扇强制换气, 装修后的居室应保证室内通风换气至少30天以上, 使有机废气浓度降至最低限值。

在选取装修材料时应按照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室内装修材料10项有害物质限量》规定进行, 严格控制室内甲醛、苯系物等挥发性有机物, 使各项污染指标达到《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 )的限值要求。

在采取以上措施后, 可使有机废气对环境空气的影响降程度至最低, 保证甲苯、二甲苯周界外浓度达标。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建筑施工由于各阶段使用的机械设备组合情况不同, 因此噪声辐射影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基础施工阶段设备多属高噪声机械。

主体施工阶段, 噪声特点是持续时间长, 强度高。

相比之下, 装修期间的噪声相对较弱, 施工单位应采取以下防止措施对施工期噪声进行治理:
(1)噪声源采取局部吸声、隔声降噪技术, 并使噪声源尽量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 减少扰民现象的发生。

在建筑工地四周设立2m高的围墙, 可阻隔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 严禁在中午(12: 00-14: 00)及夜间(22:00-6:00)使用高噪声设备, 如推土机、挖掘机、打夯机、发电机、电锯筹, 影响居民休息。

(3)合理布局机械设备, 使作业噪声大的施工活动尽量远离声环境敏感点和敏感时间, 并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维修, 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工况。

(4)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商品混凝土和成品窗; 大型建筑构件, 应在施工现场外预制, 然后运到施工现场再行安装。

(5)对于确实需夜间作业的施工活动, 施工单位必须事前报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 同时执行建筑施工噪声申报登记制度, 在工程开工15日前填写《建筑施工场地噪声管理审批表》, 向当地环境保护
主管部门申报。

并于施工前两天公告附近居民。

同时在居民点设置施工期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标识, 并明确责任管理人, 一旦出现噪声扰民的现象, 应第一时间进行解决, 确保将施工期噪声对周围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同周围居民和谐相处。

(6)运输车辆进出施工现场控制或禁止鸣喇叭, 减少交通噪声的影响。

建设单位必须全面落实上述要求, 不得对周围居民产生扰民现象, 并使施工各阶段的场界噪声符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中的规定。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固废主要来源于旧房拆除、地基开挖、土地平整产生的建筑垃圾、土石方,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装修垃圾, 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等。

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进行处理; 建筑施工垃圾则运送到市指定的建筑垃圾堆存点, 不得随意在场地内存放。

同时施工方应做好以下防治措施:
(1)建设单位应加强施工现场的施工管理工作, 施工前材料选购应精确计量, 避免材料浪费; 应尽量控制工程的变更, 产生不必要的施工建筑垃圾。

(2)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应当采取密闭措施, 不得超载运输, 不得车轮带泥, 不得遗撒、泄漏。

要求施工期不得向东侧月台河排放废渣, 该河流为一条纳污河流, 当前其整治方案正在规划中, 治理后的月台河将会成为小区外~道亮丽风景线。

(3)施工现场禁止焚烧废弃物; 施工垃圾不得随意丢弃, 应分类集中堆放。

(4)对施工垃圾应签订合同, 分类进行综合利用和妥善处理, 不得随意抛弃、转移和扩散, 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清运渣土应核定清运渣土数量, 领取施工渣土清运许可证, 严格按环卫和规划部门确定的路线行驶。

采取以上措施后, 能够将施工期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5、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所在地施工期较易造成水土流失, 对周围生态环境及造成破坏, 施工期应做好水土保护工作, 禁止对项目区域外的植被进行砍伐, 严禁施工期废水、废渣等污染物随意外排; 在施工场地四周修建导流渠, 及时将雨季雨水排出施工场地外, 避免大量雨水汇集于施工场地, 对周围环境及施工进度造成影响, 同时尽量做到边施工边恢复, 加快生态恢复速度。

施工单位可采取以下措施降低生态环境影响:
(1)及时作好现场场地平整, 即使在雨季, 也能控制现场不积水, 有积水的地方及时沙土回填。

(2)现场作好排水措施, 保证现场的雨水顺利排放。

雨季雨水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