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精神
——浅谈林庚《西游记漫话》对细节把握之妙诗人最显著的特征是对一切事物有着诗一般的见解。
在诗人的眼中,世间的一切都有其独到的特点、有其诗性的象征意义。
而这些特点和意义的源泉则是诗人对细节的关注和把握,诗人再以其抽象的思维和诗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便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和学说。
林庚先生以一个诗人的敏锐视角和独到的体验把握住《西游记》的细节,从而确立了他独到的认识和见解。
本文将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对林庚先生对于细节把握之妙略作分析:一、对文章结构变化的把握:
在“取经记与闹天宫”这一章节中,林庚先生通过对比《取经诗话》、《西游记杂剧》和《西游记》中对于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章节的不同安排从而认为“《西游记》中孙悟空代替唐僧成为了书中的主角……《西游记》把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由《取经诗话》和《西游记杂剧》中在西行的过程中的简短提及扩展成七个章节突出地摆在全书的开头……成为《西游记》的序曲,是孙悟空的出场戏,它全面展示了孙悟空卓越的英雄性格与非凡的本领,直接导致了孙悟空此后西行护僧求法的传奇生涯。
而他在西行途中的种种考验也正是他大闹天宫前后经历的一次又一次重演”①。
接下来通过分析“五庄观行者窃人生”、偷吃王母娘娘蟠桃和太上老君仙丹三个故事在《取经诗话》和《西游记》中的细节从而认为孙悟空这一形象在“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中是一致的,这两个事件是“同枝连理、水乳交融的关系”②。
林庚先生的这一解释主要是针对有学者认为《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反映的是农民起义以及阶级斗争。
在林庚先生看来,这一解释在文章结构上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如果孙悟空大闹天宫反应的是阶级斗争,那么解释西天取经就显得困难重重,因此林庚先生通过对这一文章结构变化的把握从而认为“大闹天宫与西天取经中孙悟空的性格形象因此是完整统一的,他从花果山的美猴王到西天的斗战胜佛,始终是那一副原来的面目。
”③“这一面目便是一个江湖好汉,整个西游记记录的便是一个江湖世界。
”④林庚先生通过文本结构上的分析,从而更好的解释其“江湖学说”,同时也更好的解释了小说中主人公的问题。
“大闹天宫”和“取经记”这两个故事在以往的解释中都没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尤其是对于二者解释的统一性问题更
①林庚著:《西游记漫话》,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第76页。
②第77页。
③第95页。
是困难重重,林庚先生通过细节的把握不仅很好的解释了二者之关系,同时从文本内部很好的证明了其“江湖说”之高妙。
通过对文本的细致的分析从而做出这样一个解释极具说服力,甚于任何脱离文本且看似华丽的解释,足见其对细节把握之妙。
二、从孙悟空这一形象的角度来探讨:
众所承认,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主人公,那么对于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的现实基础的探讨则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看法认为,孙悟空是阶级斗争中农民阶级的代表,象征着被压迫阶级和通知阶级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然而,林庚先生通过作品创作的现实依据性以及细节等的分析认为,孙悟空并不是现实中的农民形象的代表,孙悟空以及其师菩提祖师身上都流露出很大的江湖习气。
在《西游记》文本中,林庚先生通过对孙悟空和菩提祖师的语言中所流露出的市井俗语的分析认为,孙悟空所代表的是一类江湖侠士而不是农民,整个《西游记》所写的是一个江湖世界而不是阶级斗争环境。
林庚先生的分析从没有脱离文本而做一些空头分析,他的分析非常注重文本的细节。
首先,从孙悟空造反的目的方面来说。
林庚先生通过各个方面的分析认为,孙悟空的大闹天宫仅仅是为了一个名头。
“所谓大闹天宫,无非就是大闹一场罢了,既没有丝毫动摇天宫的统治基础,也没有任何政治目的,或什么安排与计划,一路上只是走到哪就偷到哪……即是是做了齐天大圣之后,孙悟空也只是游手好闲,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才好……只是如果有人小看了他,或是轻视了他,那就忍不住要显显手段,大闹一场,如此而已。
”①在这里,林庚先生同时分析了与《西游记》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中的事迹,《喻世明言》中的《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七侠五义》中的白玉堂闹东京的故事,都与孙悟空大闹天宫极其相似,而所有的这些斗争中主人公都没有政治目的,他们所图的也仅仅只是一个名头。
其次,从整个《西游记》故事来说,林庚先生认为,大闹天宫只是孙悟空的出场戏,是为了树立起孙悟空的大无畏的英雄形象,从而使得孙悟空能够在后来的故事中能够担任起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这一重任。
《西游记》中所写到的妖魔鬼怪以及强盗,“若还原到人间来,不过是江湖生涯中的丕泰变化,尤其是故事中对凡人强盗的提及,更是为市民所长见熟知的,这就是一个更为广泛的生活基础。
”②也就是说,整个西游记故事是完整统一于行走江湖这一过程之中的,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凸显孙悟空在江湖生涯中的大无畏的英雄形象的。
在这里,林庚先生把《西游记》与《水浒传》的故事进行比较,认为孙悟空只不过是拥有了所有好汉的能力的一个超级形象而已,而孙
①第20-21页。
悟空所具有的所有的能力以及西天之行的危险劫难“只不过是市民小说中常见的江湖风波的翻版与集合,离开了这些生活经验的原型,西天之行只剩下一个干巴巴的故事框架。
”
①“因此从西天之行的江湖风波到孙悟空行侠仗义的好汉行径,《西游记》正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江湖世界的完整画面。
”②再次,林庚先生分析了孙悟空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那边是偷盗。
在整个西游记故事中,孙悟空无论是针对谁,都将他的偷盗的本事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大闹天宫中,他偷吃蟠桃、偷喝仙酒、偷吃仙丹;在西天之行中,他偷妖怪的法宝、他偷镇元大仙的人生果等等。
可以说,整个《西游记》没有了孙悟空的偷盗,故事便是不丰满的。
而关于孙悟空的这一偷盗习性,在林庚先生看来,是有着广泛的现实基础的,《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好儿赵正》等一系列故事中所写到好汉都善于偷盗,二投到这一行径显然是属于江湖人士而不是农民的,因此,孙悟空只能是属于江湖的,而不能是属于农村的。
另外,林庚先生还通过孙悟空与猪八戒之间的对比分析认为,孙悟空是属于市井的游侠,其所使用的兵器为棍,二猪八戒是属于农村的农夫,其所使用的兵器为钉耙。
这一细节的把握非常有意思,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不会注意小说中的这一情节设置的,但林庚先生注意到了。
他认为,小说中,孙悟空是勇往直前的,二八戒则经常要分行李回高老庄,这正说明了,猪八戒是流连于乡土的,是典型的农民,通过对比,孙悟空显然是属于江湖的,因此他没有留恋的东西,所要做的仅仅是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去闯荡江湖。
总体看来,林庚先生通过对一些细小的细节的把握从而合理的得出《西游记》是一个江湖侠士小说,而不是反映阶级斗争的小说。
林庚先生不愧是大家,他所关注的问题其实很平常,但是正因为这些问题很平常不足以引起很多人的重视。
林庚先生通过无数次地阅读,对整个《西游记》的文本做到了全面而又细致的把握,因此,他能够通过细节的把握从而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问题。
同时他也有着知识分子求知、求真的良知,在“阶级说”风靡的时代下勇敢提出自己的观点是有着莫大的勇气的,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所有的最美品格。
通过以上简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文学作品的任何分析和解释都必须做到从文本处罚,忠实于文本,任何脱离了文本的解释都是苍白而无力的。
在对文本的把握中,最重要的便是对细节的把握,通过细节所做出的解释是极具说服力的,同时也能构建一个宏大的视野解释作品的方方面面,避免学说的自相矛盾。
①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