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色温

什么是色温

什么是色温色温的定义色温指的是光波在不同的能量下,人类眼睛所感受的颜色变化。

在色温的计算上,是以Kelvin 为单位,黑体幅射的0°Kelvin= 摄氏-273 ° C 做为计算的起点。

将黑体加热,随着能量的提高,便会进入可见光的领域,例如,在2800 °K 时,发出的色光和灯泡相同,我们便说灯泡的色温是2800 °K。

可见光领域的色温变化,由低色温至高色温是由橙红--> 白--> 蓝。

色温的特性 1. 在高纬度的地区,色温较高,所见到的颜色偏蓝。

2. 在低纬度的地区,色温较低,所见到的颜色偏红。

( <---- 低色温------------------ 高色温----> ) 3. 在一天之中,色温亦有变化,当太阳光斜射时,能量被( 云层、空气)吸收较多,所以色温较低。

当太阳光直射时,能量被吸收较少,所以色温较高。

4.Windows 的sRGB 色彩模型是以6500 °K 做为标准色温,以D65 表示之。

5. 清晨的色温大约在4400 °K。

6. 高山上色温大约在6000 °K。

在拍摄黑白片的时候,只考虑光的强度就可以了。

而拍彩色片,除了准确估计曝光外,还要考虑光源的色温,把握好色彩平衡。

否则,拍出来的照片得不到正确的色彩平还原。

色温是什么呢?色温是一种物理现象,即把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就呈现出有颜色的可见光。

这种光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化,这种光源的温度就叫该光源的色温。

光源在发光的同时也释放热量,不同光源燃点所产生的热量不同,所发出的光也出现不同色彩的变化。

由于这样的变化,每一种光源都发射出特定波长的色彩,形成与与被照明物体自身色彩的混合色彩。

光的色值是作为一种温度来测量的,因为当某一物体,比如一块金属片通过加热的时候,它随着加热的燃烧的温度的升高,发射出从红色到黄色以至白色的光线,如果燃烧的金属片不出现化学或物理变化,它甚至还会发射出蓝色光线。

色温的度数不是光源燃烧的温度,它是光源发光所产生色彩的指示,蜡烛发射黄红色光线的色温值是2000K,并不表示蜡烛燃烧能够达到2000°F的温度。

其实色温,实际上指光源的光谱成分。

比如,晴天中午前后的阳光,在视觉感受是白光,实际上是由许多单色光混合而成的。

早晚的时间不同,或天气的阴情变化,光源中色光的比例也在变化,也就是光源的光谱成分在变化。

如果光谱成分中短波光线所占的比例增加,长波光线所占比例减少,光就偏蓝,色温就升高;反之,光谱成分中长波比例增加,短波光线所占比例减少,光就便红,色温就低。

因此摄影上,色温的高低,只是意味着光源中所含的红、蓝色的不同比例,与实际温度无关。

色温用开尔文度(K)表示。

用以计算光线颜色成分的方法,是19世纪末由英国物理学家洛德.开尔文所创立的,他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温计算法,而其具体测定的标准是基于以一黑体辐射器所发出来的波长。

开尔文认为,假定某一纯黑物体,能够将落在其上的所有热量吸收,而没有损失,同时又能够将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话,它便会因受到热力的高低而变成不同的颜色。

例如,当黑体受到的热力相当于500—550摄氏度时,就会变成暗红色,达到1050一1150摄氏度时,就变成黄色……因而,光源的颜色成分是与该黑体所受的热力温度相对应的。

只不过色温是用开尔文(K)色温单位来表示,而不是用摄氏温度单位。

打铁过程中,黑色的铁在炉温中逐渐变成红色,这便是黑体理论的最好例子。

当黑体受到的热力使它能够放出光谱中的全部可见光波时,它就变成白色,通常我们所用灯泡内的钨丝就相当于这个黑体。

色温计算法就是根据以上原理,用。

K来表示受热钨丝所放射出光线的色温。

根据这一原理,任何光线的色温是相当于上述黑体散发出同样颜色时所受到的“温度”。

颜色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物理上的作用,所有颜色印象的产生,是由于时断时续的光谱在眼睛上的反应,所以色温只是用来表示颜色的视觉印象。

彩色胶片的设计,一般是根据能够真实地记录出某一特定色温的光源照明来进行的,分为5500K日光型、3400K强灯光型和3200K钨丝灯型多种。

因而,摄影家必须懂得采用与光源色温相同的彩色胶卷,才会得到准确的颜色再现。

如果光源的色温与胶卷的色温互相不平衡,就要靠滤光镜来提升或降低光源的色温,使与胶卷的厘定色温相匹配,才会有准确的色彩再现。

通常,两种类型的滤光镜用于平衡色温。

一种是带红色的81系列滤光镜,另一种是带微蓝色的82系列滤光镜。

前者在光线太蓝时(也就是在色温太高时)使用:而后者是用来对付红光,以提高色温的。

82系列滤光镜使用的机会不如81系列的多。

事实上,很多摄影家的经验是,尽量增加色温,而不是降低色温。

用一枚淡黄滤光镜拍摄最平常的日落现象,会产生极其壮观的效果。

美国一位摄影家的经验是,用微红滤光镜可在色温高达8000K时降低色温,而用蓝滤光镜可使日光型胶卷适用于低达4400K的色温条件。

平时,靠使用这些滤光镜几乎可以在白天的任何时候进行拍摄,并取得自然的色调。

但是,在例外的情况下,当色温超出这一范围之外时,就需要用色彩转换滤光镜,如琥珀色的85B滤光镜,可使高达19000K的色温适合于日光型胶卷。

相反,使用灯光型胶卷配以82系列的滤光镜,可使色温下降到2800K。

倘若需要用日光型胶片在用钨丝灯照明的条件下拍摄时,还可以用80滤光镜。

如果当时不用TTL曝光表测光的话,须增加2级光圈,以弥补光线的损失。

而当用灯光型胶片在日光条件下拍摄时,就需用85B滤光镜,需要增加2/3级光圈。

在数码相机上,没有胶卷,那么怎样来处理色温这个问题呢?这就要提到数码相机的专有名词“白平衡”了。

白平衡这个概念在普通的相机中是没有的。

因为胶卷的感光已经固定了,只有CCD在作感光元件时才有,一般都是自动控制的,但作为专业用最好有手动白平衡控制功能。

那什么是白平衡呢?色温:光源发射光的颜色与黑体在某一温度下辐射光色相同时,黑体的温度称为该光源的色温。

因为大部分光源所发出的光皆通称为白光,故光源的色表温度或相关色温度即用以指称其光色相对白的程度,以量化光源的光色表现。

根据Max Planck的理论,将一具完全吸收与放射能力的标准黑体加热,温度逐渐升高光度亦随之改变;CIE色座标上的黑体曲线(Black body locus)显示黑体由红——橙红——黄——黄白——白——蓝白的过程。

黑体加温到出现与光源相同或接近光色时的温度,定义为该光源的相关色温度,称色温,以绝对温K(Kelvin,或称开氏温度)为单位(K=℃+273.15)。

因此,黑体加热至呈红色时温度约527℃即800K,其他温度影响光色变化。

光色越偏蓝,色温越高;偏红则色温越低。

一天当中画光的光色亦随时间变化:日出后40分钟光色较黄,色温3,000K;正午阳光雪白,上升至4,800-5,800K,阴天正午时分则约6,500K;日落前光色偏红,色温又降至纸2,200K。

其他光源的相关色温度。

因相关色温度事实上是以黑体辐射接近光源光色时,对该光源光色表现的评价值,并非一种精确的颜色对比,故具相同色温值的二光源,可能在光色外观上仍有些许差异。

仅冯色温无法了解光源对物体的显色能力,或在该光源下物体颜色的再现如何不同光源环境的相关色温度光源色温不同,光色也不同,色温在3300K以下有稳重的气氛,温暖的感觉;色温在3000--5000K为中间色温,有爽快的感觉;色温在5000K以上有冷的感觉。

不同光源的不同光色组成最佳环境,如表:1. 色温与亮度高色温光源照射下,如亮度不高则给人们有一种阴气气氛;低色温光源照射下,亮度过高会给人们有一种闷热感觉。

2. 光色的对比在同一空间使用两种光色差很大的光源,其对比将会出现层次效果,光色对比大时,在获得亮度层次的同时,又可获得光色的层次。

在讲这两种滤镜之前,我们得先搞清楚一个专业名词:色温。

开始讲理论了,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这会比较难理解,我会尽量讲得清楚和有趣一些的。

色温的理论,对摄影非常重要,不搞清楚,你根本无没理解PS中的照片滤镜命令。

所以请耐心地看下去,你会收获很多的!色温,色温,色彩的温度。

什么?色彩还有温度?当然了。

色彩也是有温度的。

那什么是色温呢?色温全称为开尔文温度,色温的单位是K,即Kelvin、开尔文。

和我们中国人平时用的摄氏温度、和美国人用的华氏温度一样,色温也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只不过色温是对光的温度的一种描述吧了。

0开尔文相当于459.67华氏温度。

即所谓色温——就是定量地以开尔文温度表示色彩。

为了便于不同光谱成份光源之间的比较,选择、适用控制条件的调整及某些应用中的色度计算、通常用色温来表示照明光源的光谱特性。

用以计算光线颜色成分的方法,是19世纪末由英国物理学家洛德*开尔文所创立的,他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温计算法,而其具体测定的标准是基于以一黑体辐射器所发出来的波长。

色彩和开尔文温度的关系就起源于黑体辐射理论,对黑体(能够吸收全部可见光的物体)加热直到它发光(就像把铁加热一样),在不同温度下呈现的色彩就是色温。

将黑体从绝对零度(摄氏负273点15度,又让我想起了圣斗士冰河)开始加温,温度每升高一度称为1开氏度(用字母K来表示)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候,黑体便辐射出可见光,其光谱成份以及给人的感觉也会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发生相应的变化。

于是,就把黑体辐射一定色光的温度定为发射相同色光光源的色温。

当这个黑色物体受热后受到的热力相当于500—550摄氏度时,将变成暗红色,如果继续加热达到1050一1150摄氏度时,就会变成黄色,然后是白色,最后就会变成蓝色。

当黑色物体的温度达到3200开尔文时会发出红光,我们平常使用的白炽灯的钨丝也会发出这种光芒。

当温度上升到5500开尔文时,黑色物体会发白光,这种光线强度相当于正午的太阳光,平时我们在黎明时看到的淡淡蓝光则和处于12000开尔文的黑色物体发出的光线强度差不多。

光源的颜色成分是与该黑体所受的热力温度相对应的。

只不过色温是用开尔文(K)色温单位来表示,而不是用摄氏温度单位。

打铁过程中,黑色的铁在火炉中逐渐变成红色,这便是黑体理论的最好例子。

通常我们所用灯泡内的钨丝就相当于这个黑体。

色温计算法就是根据以上原理,用K来表示受热钨丝所放射出光线的色温。

根据这一原理,任何光线的色温是相当于上述黑体散发出同样颜色时所受到的“温度”。

那我们现在就按照以上的一开尔文理论,即可以推算出:温度越高,蓝色的成份越多,图像就会偏蓝;温度越低,红色的成份越多,图像就会偏红。

2004.06.24蔡正暉老師燈光講座【一】前言:對我(以下我均指蔡老師)而言,色溫表是一種輔助的道具。

他的用處在於控制我們的光源,讓他成為一個正常的光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