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精选多篇)-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精选多篇)-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精选多篇):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调研报告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第一篇: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第二篇:关于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城镇化的专题调研报告第三篇: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第四篇: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第五篇: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第一篇: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一、工作基本情况(一)主要工作做法。

一是抓组织领导。

成立了由工作队和北乐村两委班子各屯屯长组成的7个工作组具体负责全村4个屯6个村民小组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

二是抓宣传教育。

通过召开两委班子、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养殖种植大户代表座谈会,统一了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思想,讲清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工作组深入村屯和农户家中进行广泛宣传和调查走访,使推进城乡一体化政策做到家喻户晓。

使广大农民认识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势在必行,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民增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提高了农民的思想认识。

三是确定工作思路,找准推进工作的切入点。

把推进土地流转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在全村4个自然屯都确定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流转地块加以重点推进,以点带面。

在工作中我们运用了对比方法。

一是算账对比法。

为农民明明白白的算了一笔账,把农民自己种地为收入主要手段的和土地流转后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人员的收入进行对比。

二是种植技术对比法。

把农民自己种的地与附近农场管理的地从地的质量和产量及改良程度进行对比。

是农民认识到现在自己经营土地已经不能够成为主要的致富手段,必须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二)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掌握基本情况。

一是北乐村基本情况。

北乐村有四个自然屯,设六个村民小组。

农户总户数673户,人口2600人,其中老年人和儿童占人口总数四分之一。

常年在外打工人员980人,在家种地利用农闲期间短期打工人员356人。

离土离乡外出打工250户。

拥有耕地22148亩。

其中,土地自主流转面积7400亩。

北乐村在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工作基础。

二、工作取得的成效(一)通过大量的工作,已经有户农民工作被做通,可以流转的土地大约可达到6400亩。

有名农民有打工意愿。

有35户农户同意搬迁进城。

一是把市委关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精神实质传达到了村屯,宣传到了农户家中,使受灾后茫然无措的农民看到希望,有了新的寄托。

(二)切实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为受灾群众捐款3000元。

三、存在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土地流转还处于开始阶段,此项工作涉及面广涉及农民切身利益,通过调查走访当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部份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薄。

有的农户存在老守田园和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一旦有人流转,他们就存在涨价的想法或有的业主租赁土地经改良后,部分农民就有收回土地、出现违约毁约的想法。

这种观念势必阻碍经营业主的信心和土地流转政策的贯彻与执行。

(二)部分农户大型农机具和小四轮车流向问题。

(三)部分农户存在后顾之忧。

土地流转后就业问题,特别是岁数稍大人员就业难和各种待遇落实问题。

进城后城市或城镇住房房价高及各种开销比居住农村大承受不了问题。

(四)受灾后的农民欠银行贷款无法偿还,农民请求市政府与农村信用社沟通一下,能否让他们还上利息后将贷款转接下年。

四、对策与建议(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首先,解决好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

要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牢固树立发展的观念、创新的观念、市场的观念、效益的观念。

其次,要切实把土地流转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个大局来认识,正确引导规范,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将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

(二)加强引导强化规范,建立机制。

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促进土地流转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要政策引导。

要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做好土地流转示范工作。

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通过向农场流转、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业主加农户等方式,鼓励、支持、引导农民大胆试点,以点带面,滚动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是要加强服务。

加强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为农民、土地承包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主动做好政策、法律的咨询和指导调解工作。

土地流转应抓好时机,当前应尽快抓落实,与流转对象对接。

(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形成规模。

首先,要解决土地难以成片,形不成规模的问题。

村委会要统一规划,科学安排,把暂时不愿意流转又处于流转土地夹馅地段的农户土地与进行合理交换,保证土地规模流转。

第二,充分尊重农民自愿,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对拟流转的土地集中统一管理,使之形成规模开发。

镇政府要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业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土地流转的规模经营,体现规模效应,促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

(四)资金扶持,政策支持。

从多方面加大对土地流转所需资金的扶持力度。

一是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贷款支持。

二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

三是通过农场、公司、业主的投入解决资金问题。

采取承租反包、购买土地使用权、股份合作等模式,让农场、公司、业主和农户共同投入资金搞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从而降低业主和农户风险,有效解决土地流转资金困难的问题。

四是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五)积极引进,集中流转,增加农民收入。

建议村成立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将农户需要流转的土地集中起来,然后转包给业主经营。

解决农民直接面对业主的纠纷、打消农户的顾虑。

农民在土地流转后可以得到土地租金的收入,还可以外出打工挣钱,农民的实际收入将大大提高。

这些措施的实现就需要政府在引进经营业户和农场对接上狠下功夫。

另外,在土地流转以后,还可以反雇农民在其租赁的土地上干活,业主付给工资。

业主雇佣当地农民干活,其年龄、性别不限。

(六)加强合同管理,防止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的问题。

要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管理,进一步明确承租双方的责、权、利,引导承包方和农民遵守合同协议,积极做好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

要切实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规范双方的履约行为,建议统一签订规范性合同文本,促进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篇:关于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城镇化的专题调研报告关于“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城镇化”的专题调研报告发布时间:20XX-3-24信息来源: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市人大常委会促进城乡一体化专题调研组一、我市实现农村城镇化的主要路径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从20XX年到20XX年十年间,郊区乡镇建制从214个(67个乡、147个镇)减少到182个(40个乡、142个镇),行政村从4044个减少到3950个;全市农业人口从346.8万减少到273.9万,减少了72.9万,非农业人口从760.7万增加到972万,增加了211.3万;据有关部门统计,十年来,北京郊区县城镇化水平由55.4%上升到81.4%,提高了26个百分点。

在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指导下,我市农村城镇化坚持多主体推进,形成了不同的实现路径:第一,以城市中心区建设为动力,带动了城乡结合部地区城市化。

从1994年试点到1998年大面积实施,我市进行了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工程建设,完成了128.1平方公里的土地绿化,按照城市规划,162个村完成了部分或整体拆迁,20万农民融入了城市。

朝阳区抓住绿化隔离带地区建设机遇,十年间实现绿化62.5平方公里,新建农民新村和商品房1031万平方米,6万农户、13万农民搬迁上楼;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绿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健康发展,形成了欢乐谷、798文化艺术区、赛特奥莱、高碑店古家具一条街等新型产业集群,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20XX年,以北京举办奥运会为契机,朝阳、海淀、丰台、顺义等区县围绕奥运工程建设,对一批村庄实行了拆迁改造,农民搬迁上楼,并得到了妥善安置。

20XX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市政府实施了土地储备工程,约80个村庄和6万户农民通过土地储备融入了城市。

第二,以城市功能区建设为动力,带动了农村城镇化。

近年来,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了东扩和西扩工程,带动了大兴区、通州区部分农村的改造,加快了区域内城镇化进程。

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区“未来科技城”建设和朝阳区cbd东扩将使区域内的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

第三,以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为动力,带动了农村城镇化。

近年来,首都国际机场东扩、现代汽车生产基地建设、举办花博会等重点项目建设带动了顺义区的城镇化进程。

据顺义区统计,通过以上三大工程带动,13个村庄实施了拆迁,近2万农民搬迁上楼,融入了城镇。

第四,以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建设为动力,带动了农村城镇化。

为了彻底改善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市委、市政府按照广大农民的意愿,做出了加快50个重点村建设的决策,刘淇同志亲自深入到海淀区大北坞村、唐家岭村和朝阳区大望京村进行专题调研和现场指导,有力地推动了这项工作的进展。

未来两年,随着50个重点村城市化建设的完成,将这些地区的面貌将发生明显变化,12.3万农民将融入城市。

第五,以新城和小城镇建设为动力,带动了农村城镇化。

20XX年以来,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XX年-20XX年)》的要求,北京正在建设顺义、通州、亦庄等11个新城,实施以新城、重点镇为中心的城镇化战略。

在新的总体规划指导下,按照疏散中心区人口和功能、聚集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新城和重点镇基础建设资金投入成倍增长、城镇建设速度迅速加快。

延庆县以一城四镇为重点,带动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一城四镇集聚人口17.2万人,占全县人口的60.3%。

通州新城建设,按照规划城区面积将由42平方公里扩大到8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将由目前的36万增加到90万。

第六,以农民自主进行的旧村改造为动力,带动了农村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涌现出房山区韩村河村、昌平区郑各庄村、丰台区南宫村、通州区大稿村等一批农民自主开发、自主建设,完成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典型。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又出现了朝阳区高碑店村、何各庄村,丰台区草桥村,平谷区挂甲峪村,延庆县小鲁庄村,密云县蔡家洼村等一批新的典型。

这些村庄的农民虽然没有进入城市,却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实践证明,以上六条不同的路径,虽然推动的主体不同,但只要遵循规律、把握时机,充分保障和实现农民的合法权益,就能够逐步迈向城市化(或城镇化)。

一批成功的典型为我们推进城市化(或城镇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我市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经验第一,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城乡统筹,把农民有机融入城市作为农村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农村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