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与理性的高度融合钢琴独奏《五个背景中的茉莉花》赏析[摘要]《五个背景中的茉莉花》是作曲家康和教授根据同名江苏民歌改编创作的钢琴作品,该曲采用了多调性与调模糊的现代作曲手法,对中国家喻户晓的原始民歌“茉莉花”进行改编创作,从而使现代与传统、原生态与现代城市纯艺术生态进行了有机地结合。
乐曲采用了织体变奏手法,对“茉莉花”主题进行了五次变奏,五次变奏试图表现五个不同背景中的茉莉花。
[关键词]康和;变奏;茉莉花;艺术特色一、创作背景曲调茉莉花在清朝曾被清朝政府作为国歌进行传唱,如今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每个地方都有特色的不同版本,比如有广东版茉莉花、江苏版茉莉花、东北版茉莉花、河北版茉莉花等。
这些年来,茉莉花曲调以其优美的旋律和鲜明的中国民间特色被频繁地应用到各种涉外场合以及艺术节目制作、广告媒体宣传中,如:在1997年香港回归和1999年澳门回归的交接仪式中,乐队都演奏了这首曲子。
2003年,宋祖英成为第一个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的中国歌唱家,她演唱的第一首歌就是茉莉花,2006年,古装喜剧片武林外传凭着无厘头的搞笑和借古讽今的手段,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创造了当年中国电视剧的一个奇迹,而剧中的背景音乐之一也是改动过的茉莉花曲调。
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是国内唯一一个以播出中外古典音乐和世界各民族音乐为主的权威频道,其标志音乐和宣传片中的艺术形象也是茉莉花。
[1]纵观在传媒中演出过的茉莉花无非就是歌颂性、赞美的,还有就是表现江南水乡的婉约、柔美、小家碧玉的形象。
很少有作曲家将茉莉花做更深层次的探索。
康教授改编的这首《五个背景中的茉莉花》则是从不同角度来挖掘这首曲调的内在潜力以及各种不同表现的可能性。
这首变奏曲获得了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创作二等奖。
此曲运用中国传统的变奏和循环原则构成一气呵成的整体结构。
作曲家在改编创作中,在保持民族调式风格与保留原曲旋律和结构特色的同时,充分发挥钢琴具有音域宽广、力度多变且善于演奏多声音乐的优势,通过利用和声与织体的变化,多层次多方位地使音乐得以发展,较好地体现了原曲的意境和韵味,并赋予原曲更多的新意。
这也是钢琴改编曲对民族音乐的一种发展与创新。
二、钢琴曲《五个背景中的茉莉花》的音乐分析这首钢琴曲的第一个变奏“晨光中的茉莉花”,主要用增三和弦式的动机与“茉莉花”主题进行交替与融合构成,以表现晨光中清冷的感觉。
谱例1开头是具有引子功能的第一变奏,这不同于传统变奏曲,先陈述主题再变奏的格式。
这种做法应该是对变奏曲式的创新尝试。
该段主要利用增三和弦作为动机,将增三和弦进行分解。
从第五小节开始采用降A宫调式描绘出茉莉花的主题,为接着在第七小节出现增三和弦与降A宫调式茉莉花主题相结合作准备,并且通过节奏、音高上的对位造成鲜明的对比,碰发出新颖的火花。
作者用增三和弦色彩上的清淡表现出晨光中的茉莉花的高冷、淡雅。
然而作曲家又通过第八小节的共同音降E使两种相矛盾的素材取得统一,由于降E既是增三和弦的根音也是降A大调的属音,使得乐曲浑然天成,不偏不倚达到中和之美。
第二个变奏“水色中的茉莉花”,主要用增三和弦式的动机为“茉莉花”主题进行伴奏,以表现水的质感。
谱例2上例开始在降A与降G音上构成的音程交替进行在听觉上给人一种摇摆不定,水波荡漾的感觉,就像水波正在晨光中慵懒的漫步着。
开头使用了不完全六全音并尽量突出与降A五声调式C、D、E三个音保持一致的音调,从而在技术上做到与五声调式的统一。
第二个变奏在声部上比第一个变奏多了低声部,使得音响更有层次感更加丰满。
但这低音的出现犹如蜻蜓点水般忽影忽现,直到随着第27小节间奏的出现,完全的六全音也开始显现出它的全貌。
前面增三和弦以及不完全六全音的运用为完全六全音的出现为了充份的准备,从而使茉莉花纯五声风格主题同六全音调式风格很好地融为一体,并形成独特的新风格,展现出作品的艺术性。
谱例3尾声处左手降A宫的属音与主音八度持续进行,右手音阶上行进行将乐曲渐渐推向高潮,犹如一阵清风拂过水面,水上泛起层层浪花和涟漪,像是在争先恐后地越过鸿沟到达新的领域。
最后第38小节增三和弦的单音缓缓出现回归平静,迎来一段新的旅程。
第三个变奏“树荫里的茉莉花”,主要用零碎的具有变奏意味的多调性音调为“茉莉花”主题进行伴奏,以表现水影在茉莉花间晃动摇曳的活泼情景。
谱例4伴随着上一段的余音,在乐曲开始处主题便以E宫五声调式的形式行走在低声部,而上方伴奏声部却采用F宫调式,高低声部使用不同的宫调系统,在听觉上给听众一种新颖别致的感觉。
高声部采用前十六后八接着三连音到四个十六分音符,像是一层层浓密不同的树枝,偶尔能露出茉莉花的娇容。
在下段开始处右手连续四小节均采用四分休止符,这样使F宫调式的碎片旋律巧妙地穿行在主题之中。
这样既突出了主题,又很好地营造了茉莉花的花影在树荫中诙谐、活泼跳动的音乐形象。
在乐曲第54小节,谱例5低声部采用大三度摸进的手法使乐曲过渡到降E宫调,高声部则为了追求清淡透明的效果省略三音,变成四度或五度音程的连接,作曲家采用这种技法主要是为了使风格更加五声化,使音响更加简洁鲜明。
因为在五声调式不完全的平行进行中,四、五度音程的平行进行是其重要特征,在保持五声统一性的前提下,平行四、五度是必然的选择,若不其然便会产生矛盾、不自然、不统一的音列组合。
第四个变奏“阴影里的茉莉花”,主要对茉莉花主题进行了同主音调式的变型处理(变成了羽调式),并使用降E调的支柱音级降E和降B,构成八度分解和弦音型,营造出一种较暗淡的背景来表现阴影中的茉莉花。
接着使用这种阴沉的降号调固定音型为“茉莉花”主题进行伴奏,以表现茉莉花矜持的羞涩,也为高潮的出现做了铺垫。
谱例6:在第70小节过门为表现耀眼明亮辉煌色彩,使用以小二度为主的音型,通过撞音、助音或颤音的形式来引出第五变奏。
第五个变奏“灿烂阳光下的茉莉花”,是全曲的高潮,为了突出温暖、明亮、耀眼的大三和弦效果,表现出阳光下茉莉花的灿烂明亮的形象,主要使用了传统的调式和声为茉莉花主题进行伴奏。
该段采用色彩明亮的A宫调,低音和旋律采用八度来扩大音域,伴奏音型采用大三度平行进行呼应开始的增三和弦,具有主题音调再现和首尾呼应的意义。
第89小节伴奏音型采用半音下行,造成强烈的不稳定感,以顺应高潮时对紧张度的需求。
在第95小节尾声处则采用变格终止,用五声的方法将其进行扩展,通过E徵调的主音将调扩展到G宫和C宫。
直到98小节回到E徵上结束全曲。
谱例7:在这首作品中,作者将感性与理性高度融合在了一起,音乐语言中每个小举动都渗透着作者的精巧构思。
对“茉莉花”的五个不同变奏的描写,深刻地体现了茉莉花作为中国符号的独特之处。
三、几点体会与启示茉莉花已经作为一种符号,从小的方面讲是某种植物的称号,在之是某个地区的代表,甚者是整个中国民歌的代表,对于国外的人来说却是中国的象征。
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漫长发展过程。
钢琴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审美情趣必然反映和诠释着民族的审美观念,传达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理念。
[2]这首曲调婉转的作品被作者改编成具有戏剧性的钢琴作品,作者在小歌里挖掘出看似平淡、却充满力量的因素,一直在寻找音乐中的美,正如所说的“美在于发现”。
中国民族美学之特色在于其以“意象”或“意境”为基本审美范畴。
在这首《五个背景中的茉莉花》中作者就将情与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乐曲每个小动机都是作者感性的体现,通过作者理性成熟的作曲技法与感性高度融合在一起,创作出独具一格的音乐作品。
具体表现在谱例8:在第三个变奏中作者在上方声部用快速的音阶上下起伏配合着十六分音符与三连音的快速跑动犹如一阵风吹过树叶摇摆晃动,飘忽不定,茉莉花的主题形象在树阴的映衬下表现出几分忧伤。
淡淡的忧伤仿佛被清风渐渐抚平了。
在第四个变奏中谱例9在低声部作者运用平稳的四分衣服节奏与不完全的三和弦表现出阴影中的茉莉花那种娇羞的形态,上方声部将茉莉花的主题进行加花的处理,在织体和节奏上运用的丰富多样,表现茉莉花性格多变的特点。
任何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都离不开自身民族审美的这片土壤,中国的作曲家们将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与西方的创作技法相结合,这首改编的钢琴曲也不例外作曲家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五声调式与西方的无调性等创作技法相结合。
并且运用标题形式,概括出每个乐段的主题,也让听众产生遐想。
“标题音乐”始作俑者李斯特曾给标题音乐下过这样的定义‘作曲家写在纯器乐曲前面的一段通俗易懂的话,作曲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听音乐的人任意解释自己的曲子,实现指出全曲的诗意,指出其中最重要的东西’。
[3]我们把标题音乐的范畴引入到中国传统音乐后,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曲中,标题、题解虽没对音乐进行陈述,但却对整首乐曲的音乐内容作了整体的概述,观众通过对标题的理解,从而对乐曲产生无限的遐想。
这首作品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独具风格的创作手法获得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二等奖。
笔者认为这首作品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这些,它所给其他音乐作曲家在创作手法上的创新有很好的启示。
给听众在音乐审美上带来新的体验。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太极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曲家们将自己对于“太极”的理解融入到了音乐之中,他探求着一个蕴含丰富秩序井然的天地。
[4]“太极”所强调的就是阴阳之说,在这首作品中也有所反应,大到整首乐曲每个标题内容之间体现的阴与阳的交叉结合,小到每个单独的乐段在织体、力度和调式上都有所体现。
谱例10:这段“灿烂阳光下的茉莉花”上声部主题采用八度的进行,但在力度上使用的mp中弱,用中弱的力度弹出八度的主旋律,也体现了美学中的“中和之美”美学意蕴,不偏不倚,不夸张的表达,也体现了作曲家本身的心性。
在低声部采用八度的持续音与大三度音程的结合,在力度表现上用ff“很强”表现强的一面,与上声部形成对比,在音响上的中和让听众能够清晰每个声部的旋律线条。
这就是“太极”所要体现的中和之美。
[总结]:正如著名哲学家、作曲家卢梭所言,“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
[5]一部作品采用某种风格和技法,取决于它所表现的题材和创作者美学观的反映。
创作技法的遴选与创新不仅服从于内容表现的需要,还应与人们审美心理的期待相适应,这是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所应遵循的美学原则。
听赏和研究《五个背景中的茉莉花》,运用多调性、非常规和弦结构、非功能和声进行等近现代作曲技法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可听性。
在那“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产生的音响撞击和音色力度的强烈对比背后,人们感受到了作曲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不拘一格的音响处理手段,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坚持“艺术抒发情感”这一美学原则。
参考文献:[1]汪敏和.中国近代音乐家评传(下册)[M] 北京:文化艺术,1992:216.[2]邹学熹.易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510C.[3]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866.[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76[5]汉斯立克.论音乐美[M]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6]刘娜.中国钢琴艺术创作民族化浅论[J] 人民音乐:评论,2007,5.[7]闵胜林.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美学意义[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杜鸣心.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J] 音乐探索,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