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24.白狄鲜虞建立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三国之间。

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

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说“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

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

由此可知中山国文化A.认为民生是影响统治稳定的关键因素B.体现了其对华夏先进文化的认同国,C.反映出分封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D.将教化民众作为治国的主要内容好。

25.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

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

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

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

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

这从本质上说明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26.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

“四书”地位的提升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D.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27.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

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B.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C.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D.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28.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

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

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

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A.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D.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29右图为1907年《时事画报》上刊载的一幅有关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漫画《舆论》。

画中左上角的葫芦里分别装的是“专制”、“立宪”,落款为依样”。

画中老人口呼“立宪”,胸藏“专制”三该漫画意在说明A.清政府无视群众建立民主政治的心愿B.内忧外患迫使清政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清政府已经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D.通过预备立宪欺骗国人已不言而明30.从全面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积极寻求苏、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首先争取到的是苏联的援助。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国民政府争取到美国允诺“租借法”运用于中国。

这体现了国民政府A.努力抗战的基本态度B.依赖欧美列强的抗战路线C.得到了国际大国的持续援助D.借助抗日战争改善自身国际形象31.1947-1952年全国土改,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二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

这些措施的贯彻A.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B.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C.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D.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32.修昔底德认为:“他(伯利克里)能够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时又能够控制他们。

是他领导他们,而不是他们领导他。

当他看见他们过于自信时,他会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危险;当他们没有真正的理由而丧失勇气时,他会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这反映出修昔底德A.认为伯利克里过于专制B.注意把民主和自由平等联系起来C.认识到精英政治的优点D.反对雅典实行民主政治33.表1为英国议会两院关系演变时间表,表中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A.平民院控制了立法权和行政权B.贵族院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变化C.权力转移以和平渐进方式进行D.英国贵族的政治特权丧失殆尽34.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我国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

赫鲁晓夫这一认识A.是对斯大林体制的维护B.正确指出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C.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D.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35.根据表2,可以推断出发展中国家A经济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B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更高 D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钞地位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中材料一唐代开元年间的开元杂报,是世界新闻史上最早的报纸,以报道朝廷政事为主。

宋代的官报发布制度日益完备,邸报的名称开始出现。

邸报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各级臣僚、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

小报始于北宋,是非法出版的非官方报纸,发行者通常是各地驻在首都的进奏官、使臣、政府机关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主人。

元、明、清三代政府对官报发布工作控制日益严厉,明代末年还公开禁止在官报上透露有关边防的消息。

当时的官报仍以抄写为主,崇祯十一年(1638)以后,才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

材料二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具有鲜明的外生性。

无论其主观目的如何,西方传教士及商人将现代形态的报刊引入中国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人经过痛苦的蛰伏之后,中国人开始自己兴办报刊,中国民族报刊业得以发展。

近代民族报业资本的出现是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其创办人大多是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知识分子,因此,他们极为重视报刊的政治宣传鼓动作用以及思想启蒙作用。

而这种政论性的目的又促进了国人创办报刊的积极性,如维新派的思想启蒙产生了巨大影响,带动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出现。

-----------------摘编自焦绪华《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特征探微》材料三20世纪以来,报纸集团的发展仍在继续。

1924年4个大公司垄断广播业市场。

40年代以后,广播基本上实行公司化经营。

卫星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对传统的国家观念和国家制度产生了更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它一方面以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为经济生活超越国家界限提供了新的扩张手段,加速了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思想意识的传播和相互融合,这必然使具有地缘特色的政治文化和一国国民的认同机制以及行为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摘编自陈治国《现代西方媒体价值取向批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刊的特点。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报刊业产生及发展的原因与特点。

(11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以来西方媒体发展产生的影响。

(6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有历史学家指出,人类历史上很多政局动荡同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可能是内部的社会机制到了应该调整的时候了,譬如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口压力太大而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第二,国家之间、文明之间的冲突。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选取中外近代史上的两则事件进行论证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50年当时我国的政务院公布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具体明确了个人所得征税的主要税目,包括当时的薪给报酬所得以及存款利息所得的所得税。

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低工资收入状态,加之“文革”期间又取消了稿酬收入的发放,所以薪给报酬所得税在这段时期内没有开征,而存款利息所得税也在1959年开始停止征收。

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分别在1980年9月、1986年的1月及1986年9月,先后制定和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相应条例。

在这一阶段的个人所得税是针对不同人群的一种税收政策,其征管方式也有差异,因此必然会造成税收征管的不公平。

从994年到现在,这一阶段的修订,已经将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以及“城乡个体工商业户的所得税”三者合并,成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此次修订结束了个人所得税税制长期不统一的局面,我国个人所得税制从此步入统一、规范且符合国际惯例的轨道,同时确立了个人所得税以分类制为基本原则-------------摘编自魏贵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及其运行效应的实证分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意义。

(7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胡瑗与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胡瑗在湖州州学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

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学习儒家经典,有比较高的学术道德修养,可充任较高级的统治人才。

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以选学一个主科,还要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培养各职能机构和部门的专业技术或管理人才。

, 干朱熹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胡瑷、朱熹的教育主张。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评析胡瑷、朱熹的教育发展理念。

(6分)二模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4—27 B、D、C、D 28—31 A、D、A、B 32—35 C、C、B、A41.(25分)(1)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是国家管理的强有力工具;统治者有独享特权;有官方报纸和民间报纸之分(或民间报刊逐渐得到发展);对报纸管理严格;科学技术在报纸中运用比较晚(得到运用)。

(每点2分,任意四点8分)(2)原因:西方文明的冲击;西方传教士办报的带动;近代民族资本的发展。

(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特点: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受时局影响较大。

(每点2分,任意三点5分)(3)加速了信息在全球的传播;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国家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化。

(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42.(12分)阅卷说明:1.回答需要写明观点,没有观点扣2分,只有观点没有论述不得分;2.论述可任意选取中国或世界近代历史上的两则历史事件或运动(中国史可选取鸦片战争到新中国诞生之间;世界史可选取从1500到十月革命之间,列举十月革命并对原因分析正确可得分)。

2.学生所作论述需要包含两则事件的两种原因,只论述一则历史事件的一种原因,最多得3分;4.论述需要紧密围绕两种原因,原因不当,与观点联系不紧密不得分。

示例:观点:历史上的很多政局动荡同时由内部机制和文明冲突两种原因引起。

论述:事件一:太平天国运动正是由内部机制问题和文明冲突两种原因所引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