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瘫痪护理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周期性瘫痪:也称为周期性麻痹,是指反复发作性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肌病。
发作时大多伴有血清钾的异常改变,根据血清钾含量的变化分为低钾型、正钾型和高钾型三种。
二、简答题
1、低钾性周期性瘫痪的特点。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居多,随年龄增长而发病次数减少。
饱餐、酗酒、剧烈运动、寒冷等均可诱发。
多在夜间或清晨醒来时发病,表现为四肢弛缓性瘫痪,程度可轻可重,肌无力常由双下肢开始,后延及双上肢,两侧对称,近端较重。
发作一般持续6~24小时
2、高钾性周期性瘫痪的特点。
较少见,有遗传史,童年起病,常因寒冷或服钾盐诱发,白天发病。
血钾升高,可达5~7mmol/L。
也以下肢近端较重,持续时间较短,不足一小时。
部分患者发作时可有强直体征,累及颜面和手部。
进食、一般活动、静注钙剂、胰岛素或肾上腺素均可终止发作。
事先给予能增加钾排泄的利尿剂可预防发作。
3、正常钾型周期性瘫痪的特点。
很少见,发作前常有极度嗜盐,烦渴等表现。
其症状表现类似低钾周期性瘫痪,但持续时间大都在10天以上;又类似高钾型周期性瘫痪,给予钾盐可诱发。
但与二者不同之处为发作期间血钾浓度正常,以及给予氯化钠可使肌无力减轻,若减少食盐量可诱致临床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