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师范教育

幼儿师范教育

幼儿师范教育
一、对旧时代的幼儿师范教育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改造旧教育的目的,教育部于1952年7月
首次制订了独立幼师的教学计划。

幼师学制三年,所设课程有:语言
及语言教学法、数学(代数、几何、三角)及计算教学法、物理、化学、地理、历史、达尔文主义理论基础、政治、幼儿心理、幼儿教育、幼
儿卫生及生活管理、理解环境教学法、体育及教学法、音乐及教学法、美工及教学法、参观实习。

所有课程均为必修。

这个计划最大的特点
是各科教学法由各科教员担任,分别结合本学科及幼儿教育实际需要
实行教学。

1953年7月,教育部又对该计划实行了修订,减少了化学、三角、时事政策的课时,增加了几何、物理、人体解剖生理学、幼儿
教育等课程及课时,总课时减少28节。

1956年教育部正式颁发《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

针对1953年的教学计划存的问题实行了调整,
主要表现在:(1)将部分教法课与文化课分离。

(2)增加“植物学”和“动物学”等科,取消“计算教学法”“生活管理”和“世界近代史”三科。

(3)“理解环境教学法”改为“理解自然教学法”。

其中理解社
会部分通过语言教学来完成。

(4)减少了数学、物理学科等科的教学时数,增加了幼儿教育学、语言教学法、教育实习等的教学时数。

(5)增
加钢琴选修科。

至此,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有:语文(汉语、文学
及儿童文学)、数学(代数、几何)、物理学、化学及矿物学、植物学、
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地理(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外国地理)、中国历史、政治(社会科学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语言教学法、理解自然
教学法、体育及体育教学法(体育、幼儿园活动性游戏体操及其教学法)、音乐及音乐教学法、绘画手工及绘画手工教学法、教育实习。


育部规定该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要求各幼儿师范学
校必须努力贯彻执行。

从此,政府关于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计划的规定,与各幼儿师范学校
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了。

这与解放前官方幼师课程计划对幼教师训机构
影响不大,到有很大的区别。

这有利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中等幼儿
师范教育的统一管理和指导。

二、幼儿师范的改革实践
1995年,原国家教委又根据新的形势对幼教及幼师改革发展的需要制订了新的三年制幼师教学方案。

即《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方
案(试行)》,该方案对培养规格首次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

培养目
标的表述改变为培养幼儿园教师。

规格涉及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及
基本水平,身心素质三大方面。

这些规格体现了新时期对幼儿教师所
具备素质的全面要求,有利于指导幼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课程设置也比以前有很大调整。

该方案规定课程设置由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四部分组成有机的整体,各部分课程的比例
分别为65%、15%、10%、10%。

这个方案最突出的变化是:(1)确定选修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丰富了幼师课程的结构。

方案规定选修课一般应
开设文化知识、教育理论、艺术、体育、劳技、外语等类课程,各校
可自行决定。

(2)课外活动也成为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3)在必
修课程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变化:教育类课程过去的“三学六法”改为“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概论”和“幼
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四门课程。

其中“六法”综合为一门课,变化最大。

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幼儿园教育由过去的分科教学逐
步过渡到综合教育;人们对幼儿园课程的概念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
以及90年代以来我国在幼儿课程理论方面的建设都要求幼师培养的人
才能适合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

但是,作者认为六法课整合为一门课的实践效果很差。

“幼儿园教育
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前
完全没有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的内容被架空。


门课程应是原“六法课”基础之上的统整性课程。

靠这个门课来完成
原来六法课的内容是极其困难的。

三、幼儿教师培养探索
幼师到底设置哪些课程是由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幼儿教师决定的。


期以来,我们缺乏对幼师培养目标的深入研究,导致课程设置的变化
总是比较盲目。

研究这个问题就是为幼师课程设置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培养目标将极大地影响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各类课程的比重。

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明确,培养学生缺乏针对性和重点,导致很多
幼师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较长时间才能胜任工作。

作者以为专
业化的幼儿教师应该是热爱儿童,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文
化和艺术修养,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善于学习和钻研,具有较高
的教育、教学机智的人。

其中教师是否具有教育教学机智是教师专业
水平的集中体现。

吸取历史的经验,幼师的课程设置应能突出培养幼
师生教育水平的课程,这能够使幼师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合幼儿教育改
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幼师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平衡文化基础类课程与教育类
课程在幼师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始终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应该说
两类课程对幼儿教师的培养来说都是重要的。

但教育类课程更加体现
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所以教育类课程应该成为幼师课程体系的核心。

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应该增大,而不是减少。

为了保证幼师生的文化水平,可采取招收初中毕业生,但延长学制的做法;也可招收高中毕业生。

这都预示着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同时文化基础类
课程的开设应考虑如何适合幼教实际需要的问题,应从幼教实际需要
出发选择文化课门类及教学内容。

艺体技能课历来受到重视。

幼师生具备较强的艺体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但单纯的艺体技能训练,不结合幼教实际需要是不可取的。

作者以为
对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艺体水平发展的特
点促动幼儿在艺体领域的发展比教师自身的艺体技能水平更为重要。

因为学前阶段并不是培养专门人才的阶段,而是培养幼儿对艺体活动
的兴趣和艺术想像力的阶段。

教师自身的艺体技能的高低并不能决定
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

教师的艺体教育技巧才是最影响幼儿在该领域
的发展的直接因素。

所以不应过度强化艺体技能类课程。

新中国成立前,各幼教师训机构普遍采取边学习边实践的方式培养幼
师生。

作者以为这是比较可取的。

这种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幼师生的
实践水平,增强其学习专业理论的兴趣,及早培养其热爱儿童的品质。

但新中国成立以后,幼师课程一般将见习、实习都安排在
二、三年级。

1995年的幼师课程计划中才规定一年级也设一周的教育实践课。

从总的趋势看教育实践时间提早了,课时增加了。

但这与边
学习、边实践的方式仍有一定差别,仍有理论脱离实践的可能。

作者
认为,幼师
一、二年级的教育实践课程应更分散一些,应考虑各门课程的学习如
何与教育实践结合。

当然,要借鉴新中国成立前的模式,实践基地的
规划、建设将是十分重要的。

实践基地的工作如何与幼师的工作协同
配合也有待研究。

幼儿师范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