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师幼互动中教师的进行式、合作式支持策略前言:幼儿从出生起,就在一种充满互动的人际关系中生存。
进入幼儿园后,这种互动关系变得更加多方位、多层次,最核心的就是幼儿与老师的互动,幼儿在与老师的互动中发展自我,建构自己的行为。
新《纲要》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在实践层面上理解《纲要》的这句话时,我们不断地质疑自己,不断的研究。
在寻求更优化的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新型的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支持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帮助幼儿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是否能够激发并增强
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否能够发挥幼儿的个性和积极性?是否能
够启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师幼
互动是否指向于幼儿的发展需求?如何将这些教育理想转化为
教育实践呢,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大量的生动的活动案例中提升教师的教育机智,形成教师的进行式、合作式支持策略。
一、进行式支持策略的运用和思考
案例一:有趣的邮筒
班上正在进行“给你一封信”的主题,孩子们对邮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纷纷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图片和资料。
后来孩子们决定做一
个大邮筒放在幼儿园门口给小朋友们寄信。
大家收集来了大纸箱、塑料筒、长纸筒等,这么多的东西摆在眼前,孩子们反而茫然了,一时无从下手。
老师高兴的说“哇!我们这下真的可以做一个超级漂亮的大邮筒啦!”孩子们听了也兴奋了,纷纷动起手来。
基本形状做好了以后,孩子们反而为一些细节的问题为了难。
圆柱形组的孩子为了做邮筒的底座犯愁了,因为纸板太厚,他们剪不动,老师走过去用大剪刀给他们剪了一个漂亮的底座;方形组的孩子为了邮筒上的标志而争吵起来,“中国的标志是一个黄色的楼梯样的”“不对,是一个小旗子飘的样子”、“中国的表示是天安门呢”、“不对,邮筒是寄信的,要画一个信的样子”“邮筒上没有画,要写字的”……老师将一本孩子自制的邮筒画册递给他们,孩子们很快就从书上找到了满意的答案。
大家都做得非常开心。
在活动中,老师始终关注着幼儿的学习,并时刻做好激发师幼互动和受动反馈的准备。
但是老师并不是从头至尾主导着师幼的互动。
在活动开始阶段也就是师幼互动开启的时候,老师做的是静静的观察和倾听孩子的需要,调动并支持孩子的兴趣;在孩子主动发起互动后,活动进入了高潮,但老师也没有大张旗鼓地介入,而是将自己悄悄地变成了一个被动者,给幼儿打下手,“剪一下”、“放一本画册”,在孩子进入自主活动状态,自信地去面对问题、
解决问题、独立探索表达的时候,孩子的表现仍然左右着老师的视线,他们的需要决定着老师的行为。
师幼的互动是幼儿在先的情动和老师在后的促动相互融合,是幼儿与教师互为主体、教育伙伴式的互动,是一种自动化的融通性互动。
当谈,这个案例中尽管老师采取了较为及时、巧妙的互动支持策略,但也有一点遗憾,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还是倾向于提供直接的帮助,是不是还可以启发孩子自己去确定用什么途径找到需要的信息呢?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进行式的支持策略包括几个重要的环节:
l 开始教师要注重观察和倾听
l 进行教师要注重判断、分析与适时的介入
l 支持教师要注重理解、教育策略
l 反思教师要注重理智、客观
这四个环节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使教师在激起师幼互动的能力与技巧上、
幼儿激起互动的反馈能力与技巧上、师幼互动的支持和教育机智上都不断的上升。
运用进行式支持策略时,教师应该深入的思考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看到了孩子吗?我看到孩子真正的发展需要吗?(关注幼儿的实际发展需求)
二、孩子是怎样学习的?他的思考方式是什么?(支持孩子的学习过程)
三、我是否和每个孩子都有积极的互动?(注重全体,关注个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