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交流稿】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陶行知先生有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心志,培养思维的有效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

[1]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精心酝酿提问内容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备课。

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做好引导者。

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这个“引导者”,提问设计非常重要。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要求展开,不能“拾到篮子里都是菜”,随便凑几个问题。

好的课堂提问应注重以下几个特性:1、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目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

所提的问题必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自主动脑筋来探索获取知识。

而不是教师随意的发问,以至学生不动脑筋的随口唱和。

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地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以免偏离课堂教学中心,答不到提问应有的效果。

例如,某年轻的女教师为一年级的孩子上《认识8》这样一堂数学课。

从认识1到认识7,教法大都类似。

为突出新意,老师一开课便在柔美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将双手交叉上举,做出数字8的象形。

师:你们看,这像什么数(树)?生:像杨树师:不对生:李树师:看我的双手弯弯曲曲,像什么数?生:榕树师:(着急地)不是这个树,是那个数生:(茫然地)……..师:想想我们前几节课学过什么数?,猜猜今天要学什么数?生:(哦),8低年级的小朋友想象丰富、天真烂漫,把数学课弄得像语文看图说话似的。

在生动的形象和教师语言提示面前,他们不能明确地判断:数学课学的是“数”而不是“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就是教师的问题缺乏明确的目标,在问题中数学信息指向性不明。

如果一开始将问题设成“前几节课我们学过哪些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数,看看老师的手的形状,像哪一个数?”,这样提示清楚、目标明确,或许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折腾。

2、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积极情感的加入,教与学的过程就如同一潭死水,毫无生机。

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

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他的趣味性。

课堂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学习。

例如,教学《确定位置》时,问“你坐在第几排第几个”,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问“你能说一个位置,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是谁吗?”再如有位教师《教学圆的认识》时,讲完新课后,巩固新知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动物王国举行骑车比赛,小熊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小象的车轮是三角形的。

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

小朋友们:“你们猜猜谁先到达终点呢?并说说这样猜的理由.”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

能让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讨论起来。

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3、课堂提问要有适度性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问频率的适度,问题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而有效地思考,从而破坏了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但也不能没有提问。

一般情况下,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全面周到。

另一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也要科学适度。

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制心理,那么,如何正确地掌握课堂提问的“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

”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

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

[2]因此,教师的提问设计要考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不要提问的过于简单、肤浅,学生只做浅层次的记忆性回答,根本不用动脑筋。

这实际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创设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

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开课时有两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方法一:上课时,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一些物品。

问了如下的一些问题:什么是面积?请一个学生上来摸一摸讲台上这些物体的表面在哪里?这个球的表面在哪里?这个盒子的表面在哪里?这些物体的表面你们有什么感觉?……方法二:上课开始。

老师说: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物品,摸一摸这些物体,并把你的感觉告诉同组的同学?小组交流后,师问:愿意把你们的交流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不言而喻,方法一问题过小、过于简单。

方法二在真实开放的问题情境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扩大了问题的广度,更有利锻炼学生积极思维综合概括的能力。

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之,如果提问过难过偏,超出了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学生难以把握和接受,甚至思维脱轨、停滞,造成课堂上的不和谐“音符”,影响学习效果,实在是“适得其反”!4、课堂提问要有灵活性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来等难以预料的现象。

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所要提的问题,事先周密地考虑到、设计好,并根据课堂上教与学的发展情况,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策略,一旦问题出现,这时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

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学生。

例如,在复习比例的意义时,出示4/6=2/3,问:“为什么说它是个比例?”一个学生回答正确之后,可是有的学生举手说:“这个式子也表示把一个比化简”。

还有的学生举手说:“这个式子也表示把一个分数化简”。

根据学生的这些回答,教师马上灵机一变,针对性地提问:“①我们在前面学习比的时候,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化简)。

②如果等于号后面看作一个分数时,是什么意思?(是4与6的比的比值)。

③等号前后都看作分数时,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简)。

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课堂提问要有猜测性所谓猜测性提问,是指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是有待于证明后才能确定的。

也就是说,在问题的激励下,学生根据已知想象未知,根据部分估计整体,根据条件推测结果,培养的是直觉思维能力。

这种提问在课堂上往往造成一种特定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的思维能达到三种状态。

由于是猜测,学生感兴趣,情绪兴奋——想猜;由于是猜测,学生能放开胆量,要冒险——敢猜;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不是信口开河——能猜。

而猜测以后的思维状态是急切地盼望证实,所以证实猜测的过程显得极为重要,这就使得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都大大加强了。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了解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当学生的猜测达到火侯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证明:先观察一组能被3整除的数,发现个位上的数没有任何规律,也不都是3的倍数,排除了两种猜测;然后动手实验,分别用两根木棒,三根、四根、五根、六根、七根、八根、九根等小棒在数位上摆任意的数,从中发现:凡是用三、六、九根小棒摆出的所有数都能被3整除。

而用二、四、五、七、八根小棒摆出的数都不能被3整除。

这是为什么?经过同学们进一步分析,发现摆出的小棒个数恰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而这个数字和只要是3的倍数的,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相反,就不能被3整除。

学生们是通过教师的提问,以猜激疑,以疑促试,从试中发现了规律,这样获取知识,当然理解得深,记忆得牢。

猜测式提问所起的作用,首先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知识,为能正确猜测奠定知识基础。

其次是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想象力、多角度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科学发现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第三,培养了直觉思维能力。

6、课堂提问要有逻辑性教师的提问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

教师要按照课程的顺序,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使学生对知识点加深理解。

教师如果没有考虑周全,提问时前后颠倒,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样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达不到预想的课堂效果。

例如:教“几倍求和(差)应用题”时,小明今年9岁,陈老师的年龄是小明的4倍,陈老师与小明共多少岁?齐读题目后,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从题目中你能得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②你能把这些条件和问题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③观看线段图,要求共有多少岁?我们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④现在哪个条件已知,哪个条件未知?⑤那我们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⑥能否将这两式子列成一个综合算式?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让学生参与了应用题的分析,得到解答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7、课堂提问要有开放性所谓开放式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

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是想象力。

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这种开放式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示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