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出问题问题分析对策思路

#提出问题问题分析对策思路

提出问题 问题分析 对策思路

范文分析:一类文 二类文 三类文 四类文

题目:由于2008年金融风暴的冲击,全球实体经济的核心¬——制造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世界各国多家汽车公司业绩下滑、前景暗淡,其中尤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最受人瞩目。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外向型企业也面临停产或倒闭,导致不少企业裁员,农民工大规模返乡。蓝领就业问题再次以另一种方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在蓝领需求量最大的“用工荒”时期,蓝领就业就存在明显的供需对接矛盾,即企业需求的蓝领招不到,而大批蓝领想求职而不可得,欲跳槽而不遂愿。

请联系新的“用工荒”现象,选取适当的角度,写一篇1000-1200字的议论文。

问题分析:蓝领就业的供需对接矛盾所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职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另一方面,就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

职业信息渠道是劳务市场供需双方的沟通平台,信息渠道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供需双方需求的满足程度。从目前来看,城市蓝领群体使用的职业信息渠道仍以传统的职业介绍所、劳务交流中心、招聘会为主,使用就业网站渠道的比例偏低。而且,就业网站的服务群体仍以白领为主,专门为蓝领提供就业服务的网站寥寥无几。职业介绍所、劳务交流中心等传统就业服务机构在职业信息的搜集、整理、查询等方面没有明显进步,导致职业信息的丰富性存在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蓝领的求职。

城市蓝领就业困局的第二个原因在于蓝领自身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这一点在高级蓝领的供需矛盾上体现得更为突出。而求职蓝领之所以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和我国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针对性不强是分不开的。

对策思路:

首先,需要提升蓝领就业信息服务的数字化水平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大力推动蓝领求职网络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既要符合技术蓝领的就业需求,又能为广大求职蓝领提供丰富的选择性。作为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标志,网络在就业促进方面有着其他渠道无可比拟的优势。大量调查显示,懂得使用就业网站求职的蓝领更容易实现求职、跳槽,认为在当地求职、跳槽不容易的比例不足50%,明显低于其他蓝领群体。这一方面说明蓝领的信息化水平对其职业流动具有明显影响,另一方面也充分显示了就业网站在推动蓝领就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应当努力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大力推动蓝领职业教育发展、完善其职业培训体系,这是提高蓝领就业能力、促进蓝领就业的重要保障。要想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首先要加大对培训机构的投资力度。有学者认为,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虽然能够通过行政手段来引导蓝领培训,但是政府部门项目化、流程化的培训体系需要时间、需要资金,无法广泛惠及蓝领大众。其次,要提高培训机构对蓝领阶层特别是高级蓝领的针对性。在市场化的蓝领职业培训机构中,大量职业技术类学校存在着资金不足、办学模式单一等情况,我国国内尚没有形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机构。

一类文 北京市参和者文某

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有效应对新一轮“用工荒”

(本文题目紧扣材料,突出主旨。缺点是题目稍长,断句过多,可删去“以人为本”四字,突出统筹兼顾的中心内容。)

在国际金融风暴冲击下,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外向型企业面临停产或倒闭,导致不少企业裁员,农民工大规模返乡,“蓝领”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新一轮“用工荒”的出现,

不仅影响了广大农民工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沉着应对新一轮“用工荒”,已成为我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开篇点明形势,指出问题,分析危害,引起话题。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各句衔接自然,用语规范,体现出较强的申论写作能力。)

检视目前我国的“用工荒”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去掉一个的,使语感流畅)、深层次的:

(承接上文,以“检视”一词领起,直指原因,进行多方面、深层次地分析;下文从结构调整、经济形势、就业渠道、农民工自身素质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从外因到内因,从宏观到微观,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导致“用工荒”出现的多重因素,层次清楚,逻辑性强。但是本段作为承上启下的段落,只有一句,这种单句形式的段落使文章的整体结构显得散碎,形不成一个紧凑的整体;同时单句表述使意义表达不够充分,其语感比较生硬,和上下文的连接不够自然,在规范的申论文章写作应避免采用。有两种方式可以改进:一是加一两个阐释句,使前后文连接更为紧密,比如原句前加“找准症结才能保证对应措施的针对性”,或句后加“认清症结所在,将有助于政府更有效地应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这一突出问题”;另一种方式是把以下四段单独表述的分析接在冒号之后,整合成为一段,使分析部分圆融为一体,提高全文的紧凑性。)

首先,我国经济结构性调整是导致“用工荒”的体制原因。(经济结构性调整和体制原因前后不搭配,这里应改为政策性原因。)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带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里应改为经济增长)劳动力需求下降是必然趋势。

(本段从宏观角度分析出现“用工荒”的政策性原因,指出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必然下降。看到了大环境、大趋势,论述深刻。)

其次,出口导向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是导致“用工荒”的直接原因。作为吸纳“蓝领”就业的主要地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最深,出口加工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必然导致大批“蓝领”失业。

(本段分析“用工荒”的直接原因,切中要害。)

再次,就业渠道单一、就业信息滞后是导致“用工荒”的社会原因。相对于庞大的农民工就业需求,我国职业介绍所等中介机构数量不足、管理不规范、信息发布渠道不畅通,造成大批农村劳动力继续盲目涌入东部沿海,加剧了新一轮“用工荒”。

(本段分析“用工荒”的社会原因,指出了信息渠道不畅通的问题,这是出现“用工荒”的重要原因。)

另外,“蓝领”文化素养、知识水平普遍偏低,是导致“用工荒”的又一重要原因。“蓝领”文化素质不高、专业技能缺乏,集中在建筑、服装加工、家政服务等行业,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高级技工等市场急需人才仍然缺乏,加剧了供需矛盾。

(本段指出了“蓝领”群体自身缺乏专业技能的问题,这是目前“用工荒”的主要原因。)

有鉴于此,面对新一轮“用工荒”,政府应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冷静分析、沉着应对,积极稳妥地采取有效措施。

(有针对性提出总体工作方针,引领下文的具体对策,并和上文衔接自然,用语严谨、规范,实现了顺利过渡。)

首先,务必在提振内需、改善就业环境上狠抓落实。通过出口退税、财政补贴等方式,扶持吸纳大量“蓝领”就业的出口企业;积极推动出口企业转型,面向国内市场进行生产(本条对策和促进“蓝领”就业无直接关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项目的引导作用,扩大内需,为“蓝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对策一针对“用工荒”的政策性原因和直接原因,既是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创造就业机会,间接促进就业;又是改善就业环境,通过扶持企业来扩大就业。本段和分析部分前后照应,所提有两条对策合理、可行。)

其次,务必在畅通就业渠道、发挥中介机构作用上狠抓落实。推动职业介绍所等中介机构规范化发展,鼓励其积极为“蓝领”提供就业服务;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开设“蓝领就业信息网”,拓宽就业信息发布渠道。

(对策二针对信息渠道不畅问题,属于就业服务、直接促进工人就业的措施,抓住“信息供给”提出三方面的措施,渠道明确,方法具体而有操作性,显示了作者具有相应的知识,因而在解决相关问题上有清晰的思路。不过就业渠道不仅是就“信息”而言,更直接的渠道是搭建劳动力供求双方的交流平台,促进双方需求的有效对接,这一点如缺乏相关经验或知识储备不到位就难以点透。对考生的参考意义是:平时可多阅读相关文件,掌握政策思路和措施内容,避免提出对策时无话可说的尴尬,避免出现“假、大、空”的套话。)

再次,务必在加强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上狠抓落实。在返乡农民工集中地区,设立农民工夜校,开设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班,为其提供免费的“一对一”教育培训服务,(“免费”一语缺乏可行性,没有注意到各地的特殊性,免费培训并非普适之策,因而陷于主观。各地条件不同,不可能都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一对一”教育培训服务。实际上,只要真正能提高农民工的专业技能,少量收取费用的“一对多”的培训方式也是可以采取的,而且更具有广泛性和可行性。)帮助农民工提升自身素质,提高竞争力。

(对策三针对农民工缺乏专业技能的问题,加强培训农民工。但是对策不够全面,“蓝领”不仅包括农民工,还有其他群体,如工矿业体力劳动者、技术工人。如果本条对策能针对所有“蓝领”的培训工作,则更为妥当。)

此外,务必在因地制宜、鼓励“蓝领”自主创业上狠抓落实。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就地妥善安置返乡农民工,鼓励其积极创业,开办农产品加工、商业贸易、交通运输等企业,农村信贷部门要积极为其提供小额贷款,并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一定优惠,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企业家。

(对策四针对“蓝领”创业问题,重点以返乡农民工为对象,提出了结合本地实际就地妥善安置的原则和项目引导、贷款融资、税收优惠等全面扶持建议,思路开阔,观点合理。)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面对新的“用工荒”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只要我们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就能及时有效解决“蓝领”就业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 (1227字)

(文章结尾引用名言警句,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同时深化主旨,上升到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上面,显示出较高的理论深度。)

总评:本文针对“用工荒”问题,全面、准确分析问题原因,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又从多个角度提出对策,解决办法合理可行。本文立意较高,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行文流畅,语言严谨,又不失生动性,体现了很强的时政把握能力和申论写作能力。本文缺点是分析部分过多,且较散碎,须从全局上谋篇,按均衡、适度原则确定每部分的篇幅,并注重整合;部分对策也不够成熟,实际应试作答时思考和下笔应更加慎重,以免言之过度。

二类文 江苏省南京市参和者朱某

让蓝领“浴火重生”

(题目生动形象,用语精炼,紧扣主题,是文章一大亮点。)

新“用工荒”现象尚未改善,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之(首句缺乏背景交代,没有照顾到前后文,新“用工荒”和“蓝领”就业危机、农民工返乡潮的关系未作相应的阐释,“之”指代不明,应改为:使我国“蓝领”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我国农民工大规模返乡。党和政府应高度重视新“用工荒”现象,切实保障蓝领工人的就业。

(首段开门见山,指出问题,引起话题,入题简洁迅速。但是失于简单,对主题揭示得不够明确,原因主要在于对“蓝领”失业和“用工荒”的关系未作充分说明,也没有分析“蓝领”失业的负面影响,使保障蓝领就业的总体对策显得缺乏来由。)

长久以来,我国企业出现严重的“用工荒”现象,(“用工荒”并不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然农民工人数众多,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工人,而蓝领们亦是想求职而求不得,欲跳槽而不遂愿。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供需对接矛盾,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原因。(前后两个“原因”,导致这句话出现语病,应删去“是什么原因”五字。)从政府角度来说,政府缺乏完善的政策、有效的机制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在企业和农民工之间搭起桥梁;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对蓝领工人的培训制度、激励制度都不够完善,无法激发农民工的积极性;从农民工自身来说,他们自身专业技能不强,无法满足企业现代化的需要,也有一些则心高而力不足,不满足和(于)现状。

(本段从政府、企业、农民工三个角度分析“用工荒”现象的原因,分析比较全面。但是关于蓝领工人的培训的论述不够准确,培训蓝领工人也是政府的职责之一。)

但从我国国情出发,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部分,解决好农民工就业是做好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解决农民工就业不仅提高农民收入,同时也可使一部分的农民工能利用自身技术和在城市打工的节余回家乡创业,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因此,解决农民工就业是关系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