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美术史第一章

中国美术史第一章


中国美术史 |第 一 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
新石器时代区域划分 陶鹰鼎(鸮形陶鼎)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 化时期文物,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 一座成年女性墓葬,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该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陶鹰鼎采用 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 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 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陶鹰鼎的主要优点并 不在于通常所谓的“写实”和“逼真”,而在 于经过作者艺术加工后获得的夸张和变形,既 保持并强化了它们各自所固有的形神特征,又 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取得了和谐的统一,从而成 为原始时代雕刻艺术不可多得的珍品,为其后 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鸟兽形器奠定了很高的 起点。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 录。
龙山文化 黑陶 蛋壳陶高柄杯
中国美术史 |第 一 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
2
彩陶上的绘画
第二节 陶器和彩陶
史前彩陶上的绘画,严格来讲还是一种 “宽泛”意义上的绘画,它们仅仅是人类 早期对器物的“美饰”。彩陶上的几何纹 饰和具有一定写实风格的鱼、蛙、鸟、虫、 兽的动物纹饰,以及枝叶花朵的植物纹饰 等这些装饰性绘画,都说明原始人类具备 了对美的初步体验与艺术表现的基本能力。 陶器上的这些装饰性绘画,不但反映了当 时人类的生存活动,而且充满了浓郁的原 始巫术礼仪的宗教观念。
第三节 其他形式的美术活动
陶雕人物一般是原始人所喜欢的氏族成员 的形象,从现有的陶雕作品来看,多是妇 女儿童的头像,人面五官是陶雕的主要部 分。陶雕除了人物外,还有大量的动物雕 塑作品,造型颇具匠心,生动简练。
人头型器口陶壶,仰韶文 化半坡类型,陕西洛南出 土
中国美术史 |第 一 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
红陶
灰陶
白陶
黑陶
中国美术史 |第 一 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
2
第二节 陶器和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 韶村而得名,其年代为公元前5500年到公 元前3000年。考古学界根据时间和地区的 差异将陶器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半坡类型 和庙地沟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双耳罐
中国美术史 |第 一 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
2
马家窑文化彩陶
第二节 陶器和彩陶
3.马厂类型 以青海和县马厂遗址出土的 彩陶为代表,基本上沿袭半山类型的器物。 马厂彩陶装饰纹样略显粗犷简率,最具特 色的纹饰是大圆圈纹,卷曲纹,蛙形纹和 勾连纹。处理方法上是在二连纹饰的单位 中,填以不同的纹饰。同时首次出现雷纹, 它与勾连纹为后来的回纹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 国 美 术 史
第 一 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
直 立 的 恐 惧
中 国 美 术 史
第 一 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
人最初不愿意做人
《史记·周本纪》记载:“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 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 ji 《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 为帝喾ku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 孕生契。” 黄帝——有熊氏 炎帝——牛首人身 埃及法老王——鹰头人身
旋纹壶 马家窑类型
中国美术史 |第 一 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
2
马家窑文化彩陶 石岭下类型石岭下类型是仰韶文化庙
底沟类型到马家窑类型的过渡期,距今 约5500--6000年,因首次在甘肃武山 石岭下遗址发现而命名.石岭下类型彩 陶的陶质以橙黄色陶为多,橙红色陶只 占少数,器形以喇叭口圆腹平底罐和平 底瓶为主要特色.多用黑色绘制花纹,也 有用少量白色的.彩陶花纹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中心为圆形,两边为斜向弧形三 角形的简化了的变体鱼纹;另一种是中 为旋心圆而上下为相对弧边三角纹构成 的变体鸟纹.陶器以彩陶为突出,多见 黑彩,构图疏朗,保留了庙底沟类型的 特色。 石岭下类型是仰韶文化到马家窑文 化的转折期,它将马家窑文化引入了一 个新的繁荣期,是马家窑文化的初期阶 段。
舞蹈纹彩陶盆
中国美术史 |第 一 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
2
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第二节 陶器和彩陶
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彩陶器中,有的 在口沿上刻有符号,约有二百七十多例、 五十多种不同的符号,有的重复出现几次, 有的集中发现与某一遗址,有的相同符号 出现在不同遗址。
目前仅知最早的原始刻纹艺术 品是分别发现于山西峙峪遗址 的刻纹兽骨和河北兴隆洼遗址 的鹿角。
中国美术史 |第 一 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
4
名词解释
小结
原始思维——是相对于文明思维的一种思想认识方法,受自然泛神论影响,不分物 我,长于整体地把握事物。其逻辑前提是感觉而不是论证。 陶器——是用陶土作坯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窑温一般在摄氏600到1000度之 间。 彩陶——在打磨过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赫石和氧 化锰作成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赫红、黑、白诸种颜色 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是制陶工艺中最 成功的一种装饰艺术手法。 弦纹——是指在轮制成型时用工具接触器物,使得器物表面出现粗细宽窄不同的平 行纹线,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中国美术史 |第 一 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
3
雕塑
第三节 其他形式的美术活动
就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雕塑作品 是在新石器时代。从其材质来分,可分为 陶雕、石雕、玉雕、骨雕;从题材内容来 分,主要有人物、动物以及少量植物。
中国原始雕塑
中国美术史 |第 一 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
3
陶雕
马厂类型折带环绕符号壶
中国美术史 |第 一 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
2
龙山文化的黑陶
第二节 陶器和彩陶
在整个龙山文化系统中,又以山东龙山文 化的氏族部落制黑陶器最为发达,其年代 大约为公元前2010到公元前1530年。由于 陶坯经过磨光,加上封窑严密,又有意识 地让烟熏黑,表面光亮如漆。形制类型较 彩陶明显增多,如盆、碗、豆、杯、鬲、 鼎、罐等。 黑陶以造型见长,精细俊巧,样式繁多, 独具风格。其工艺技术有黑、光、薄、棱、 鼻五个特征 。
3
玉雕
第三节 其他形式的美术活动
玉雕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对自然硬质材料 工艺加工的自觉。原始于雕造型匀称,种 类繁多,制造精细巧密,并结合了使实用 和审美的双向价值。 红山碧玉龙也被称为中华第一龙,通体 呈墨绿色,高26厘米重1000克,身体呈英 文字母C的形状,因此被命名为C形玉雕 龙。红山文化玉龙,是目前国内时代最早、 体积最大的龙形玉器,它的出土标志着早 在5000多年前西辽河上游便已形成了对龙 的图腾崇拜,表现了红山文化深邃悠远的 历史内涵。
1930年,闻一多《神话与诗》,复合图腾。氏 族的兼并,“龙”、“凤”的产生。
神 的 转 化
中国美术史 |第 一 章
பைடு நூலகம்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
1
第一节 时代分期和主要遗址
传统的观点将制陶业、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制造业的出现作为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四要素和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 中国及西亚近几 十年来的考古资料证明,上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四要素不一定是同时产生 的。 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集中于湖南省道县玉蟾岩(蛤蟆洞), 甘肃省庆阳县教子川十里坡等数个地点,河北省阳原县于家沟下部文化层 的第2层华北地区有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阳原县于家沟(下部文化堆积的 第1层),华南地区有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遗存,广西自治区柳州大龙潭鲤鱼嘴(第1期文化),广东省英德市牛栏洞 (第3期文化)等遗址。广东省阳春县独石仔(上文化层)、封开县黄岩洞, 广西自治区柳州白莲洞(第2期文化)等。 中期主要有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河南北部的磁山文化,甘肃秦安的 大地湾文化。 晚期的有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5300BC至4200BC。仰韶 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为主,还有 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月公元前4300~前2500年)。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000~前2050年,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石 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4个类型。它与仰韶文化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 关系。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
2
仰韶文化彩陶 1.半坡类型 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 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其造型以圆底钵、 圆底盆和平底盆较多,还有折腹盆、细颈 壶、直口尖顶瓶以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 风格厚重朴实。
第二节 陶器和彩陶
人面鱼纹彩陶盆 彩 陶 鱼 纹 盆 类 型
三鱼纹彩陶盆,盆沿饰一周宽带纹, 器腹外壁绘三条张嘴露齿的鱼,唇部 翘起,虽未画水,却给人以鱼在水中 吸水吐气、向前游动的印象,鱼纹异 常简洁生动。
中 国 美 术 史
中 国 美 术 史
第 一 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
中 国 美 术 史
第 一 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
“ 史” 字 的 象 形
中 国 美 术 史
第 一 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
人是坚持脊椎直 立的高等动物
中 国 美 术 史
第 一 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
原始人打 砸石器, 动物的前 肢分裂出 纤细的手 指,“触 须”,人 类的“手” 是一个惊 人的进化。
(
中国美术史 |第 一 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
2
仰韶文化彩陶
第二节 陶器和彩陶 庙 底 沟 类 型 曲 腹 盆
2.庙底沟类型 以河南陕县庙底 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 彩陶为代表,距今有5000多年。 陶器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曲 腹盆盆口较大,口部有折沿;碗 型较小,并且是直口。盆的造型 挺秀饱满,轻盈但很稳重。纹饰 的色彩大多是黑色,一切都饰于 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分。装饰风格 由半坡的写实转向变形,而且是 几何花纹居多,通常用圆点、弧 型线构成的新月型、叶形、花瓣 形等纹饰,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 而成三角形纹饰图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