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糖尿病足患者的中医护理

浅谈糖尿病足患者的中医护理

浅谈糖尿病足患者的中医护理
本文依据36例糖尿病足的治疗和护理的实践,对糖尿病足患者的中医护理从情致护理、饮食调护、运动与环境护理、局部皮肤护理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特别是对局部皮肤的护理谈了较为详细的护理措施。

标签:糖尿病足;皮肤护理;中医护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病变引起下肢血液循环不足、缺血、溃疡、坏死甚至并发感染,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

它是一种损及经络、血管、皮肤、肌腱甚至骨骼的慢性进行性病变。

消除足部隐患,降低致残率,是护理工作的一大难题。

因此,全方位、系统、精心的中医护理治疗及健康教育,可以增强患者对治疗的顺从性,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降低截肢致残率。

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患者中,其中1型糖尿病6例,2型糖尿病30例,糖尿病病程1~22年;24例為下肢感觉减退、麻木、发凉、疼痛,8例溃疡表浅,2例溃疡深至骨质,2例趾坏疽严重,合并感染12例。

经积极治疗和护理,感觉异常者无一例发生足部溃疡,足部溃疡表浅者全部愈合,深度溃疡治愈2例、好转1例,坏疽2例中1例好转、无截肢致残病例。

2 中医护理措施
2.1情志护理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是糖尿病的病因之一。

怒伤肝,肝气郁结,久郁化火,火灼肺胃津液而发为消渴;阳气虚,血行不畅,瘀血内生;或阴虚燥热,热灼津血,血粘成瘀,瘀血阻络,肌肤失养,复因外伤毒邪侵入,败坏经络,腐烂肌肤筋骨,导致肢端红肿溃烂,甚则变黑坏死。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肢体缺血或外周神经病变,生活质量将受到影响,皮肤一旦破损或有感染则经久难愈,医疗负担重。

患者情绪往往比较消极、焦虑,进而加重肢体局部缺血,影响愈合。

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情致疏导,从而达到气机调畅、气血平和的目的。

2.2饮食调护
2.2.1饮食护理应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灵活掌握。

消瘦患者可适当放宽,保证总热量。

肥胖患者必须严格控制饮食,以低热量低脂肪饮食为主,减轻体重。

对于用胰岛素治疗者,应注意酌情在上午9~10点,下午15~16点或睡前加餐,防止发生低血糖。

体力劳动或活动多时也应注意适当增加主食或加餐。

2.2.2饮食护理应科学合理,不可太过与不及。

既不能主观随意,也不能限制过严,一点碳水化合物也不敢吃,反而加重病情,甚至出现酮症。

应根据自己的病情、体重、身高,严格地进行计算,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好饮食,达到既满足人体最低需要,又能控制总热量的目的。

2.2.3科学地安排好主食与副食,不可只注意主食而轻视副食。

虽然主食是血糖的主要来源,应予以控制,但是副食中的蛋白质、脂肪进入体内照样有一部分也可变成血糖,成为血糖的来源。

蛋白持和脂肪在代谢中分别有58%和10%变成葡萄糖。

这类副食过多,也可使体重增加,对病情不利,因此,除合理控制主食外,副食也应合理搭配,否则照样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2.3环境和运动的护理糖尿病患者应选择室内光线充足,空气清新使患者能感受到温暖舒适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三大治疗方法之一。

运动产生的体重降低效应常常伴随着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空腹血糖降低作用与二甲双胍类似,可以降低1.5~2mmol/L,餐后血糖常常可以降低超过3~4mmol/L,其作用强于二甲双胍。

这说明运动是降糖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运动可以降低血压和血脂,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对预防大血管病变有着确定的效果。

最近世界糖尿病联盟(亚太区)会议指出,运动可以延长寿命12~14年,与这方面的作用很有关系。

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意外是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足患者在运动时要特别注意对足的保护,要选择合适的鞋,穿纯棉袜子,运动后要仔细检查足部有无红肿或受压的痕迹,有足畸形或足肿胀的患者以散步为宜,不宜做较剧烈的运动;运动后出现下肢疼痛,不要再坚持运动;对足部有开放性病变的,有坏疽、急性溃疡合并感染的,应卧床休息,不宜行走。

嘱糖尿病患者每日适当作小腿和足部运动30~60min,如甩腿运动、提脚跟--脚尖运动、下蹲运动抬高患肢,以利血液回流,可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为防低血糖,不要在空腹时运动,运动时随身带些糖果,发生低血糖反应时即进食;防损伤,注意运动周围环境,穿着鞋袜柔软舒适;防寒防暑,看天行事,注意添减衣服;适可而止,心肺异常者,出现气促、心悸时,应停止运动。

伴有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活动后心律紊乱加重者;伴有严重高血压者(血压大于180/105mmHg)等要慎做运动,最好在运动前咨询专业医务人员,制定切合实际的运动计划。

2.4局部皮肤护理
2.4.1每日检查足部,观察皮肤情况,注意有无水泡、肿胀、擦伤及皮肤的色泽、温度,有无感觉异常、足背动脉搏动和弹性。

如皮肤温度降低肢端变凉,皮肤逐渐变白或由暗红色转为暗紫色,甚至紫黑色,足背动脉搏动逐渐减弱或消失,提示局部缺血缺氧严重,容易出现溃疡并形成坏疽。

2.4.2无皮肤溃疡患者的护理①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睡前用38℃左右温水浸泡双脚15~20min,用柔软吸水性强的毛巾轻轻擦干;②对于足部皮肤易干燥者,可涂上一层薄的润滑油脂;避免脚边放置电暖器、热水袋等;③脚汗多的人可在足趾脚间抹些爽身粉;,皮肤瘙痒或脚癣切忌挠抓;④足部按摩每日数次,动作轻柔,应从趾尖开始向上按摩,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嘱患者鞋袜应宽松、舒适;
⑤指导家属学会正确修剪趾甲,不要把趾甲剪得过短,不要随意修剪脚上的鸡眼或结痂。

2.4.3已有皮肤溃疡患者的护理:糖尿病足皮肤溃疡形成后,然后局部用红
外线照射,距离30~50cm,15min/次。

2.4.4皮肤水泡的护理糖尿病性水泡病是诱发肢端坏疽的危险因素,保持水泡部清洁,对紧张性水泡避免切开,在无菌操作下抽取渗液,预防继发感染。

对小水泡一般不需抽液给予无菌纱布包扎,微循环改善后可自行吸收,水泡干枯后形成的痂皮,利用其保护作用可预防感染,任其自然脱落,切勿剥脱。

2.4.5感染的创面应每天换药,可根据脓汁培养情况局部选用敏感抗生素。

创面感染严重有腐肉脓汁时应切开引流或彻底清创。

创面常规消毒后用生理盐水或呋喃西林液冲洗,局部用红外线灯照射,距离为30~50㎝,2次/d,15min/次,也可用紫草油纱布包扎换药,1次/d。

经过以上积极治疗和护理,若患者仍出现全身毒血症状且感染灶明显扩大与健康部位有明显界限,应根据药敏试验选择适当足量广谱抗生素给予全身用药。

总之,中医认为糖尿病足病机为气阴两虚,主要证型为气虚血瘀,标证为湿热壅盛。

血管病变与血瘀证的发展趋势按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湿热壅盛的顺序递增。

因此在治疗和护理方法上,紧紧围绕湿毒和血瘀的病机,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护理上充分利用中医内外调理理论[1-3],注重足部的局部护理,使患者疼痛减轻,皮肤转红,溃疡愈合,充分体现了中医护理糖尿病足的优势,取得了满意效果。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注重饮食及药物治疗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对足部的保养及护理。

科学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适当运动、出院指导,能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并症。

参考文献:
[1]李仕明.糖尿病足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6,4.
[2]王珩.老年Ⅱ型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5,5.
[3]孙红.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干预对策[J].现代医院,2005,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