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指导第一认知篇认识主观题(材料+问题)第一步:扫描材料:斩首:政治类:专制制度、民主制度、革命与改革、民主与法制、对外关系、国际格局……经济类: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生活与习俗……文化类:主流思想传承与交流、科技发展、艺术流派……国别类:中国、英国、美国、苏联、日本、德国、法国……热点类:经济危机、大国崛起、海洋之梦、十八届三中全会、国际事件……周年类:太平天国、甲午战争、国民大革命、三大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乡土类:武夷山茶、闽商、土楼、朱熹、李贽、林则徐、严复、厦门、福州……顾身:务必抓住反复出现多次的词语;表格的标头、行头、列头;图片内的清晰字迹;括号内的注解找尾:文章的出处;出现的年代时间;涉及的事件人物第二步:抓住问题的提示语、限定词、答项语:提示语:提示组织答案的依据:主要有五大类:初级类:根据材料延伸类:结合所学知识组合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跨材料对比类: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综合主题归纳探究类:以上材料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总结主题;谈谈感想;有何启示……;得出……认识。
限定词限定时空、主体:如“这一时期”、“该地区”、“该国”、“这一思想”“这项制度、这部法案限定考查能力层次:(低级向高级)指出、说明、概括、分析、归纳、比较答项语:答题的中心词,试卷上必须体现该词,分显性答项语和隐性答项语。
显性答项语试卷要求中很明显,有:原因、背景、条件、内容、表现、措施、影响、意义、特点、认识、不足、弊端等隐性答项语试卷中没有,需要总结得出。
如为什么(原因),怎样做(措施)、怎样的(表现)答案类型可以按答案的来源分类源于材料:指从指定材料中指摘、概括、归纳的答案。
源于课本:指出自课本的原话、某种观点、认识或看法等(原因类、背景类、)。
源于自己语言组织:多指根据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答案。
第二方法篇组织答案的三大步骤(一审、二切、三整合)第一,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考试要求”即“题目要求”,应首先审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这样能在阅读材料时有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第二,切割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心(主题);再对材料进行分层,在卷面上对相关信息进行圈划和批注。
注意要求里面的“最大限度”。
注意:“和”、“并且”、“此外”、“但是”等逻辑关联词。
“;”“。
”“……”等符号,它们是切割材料的主要依据。
第三、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根据材料各层次概括提炼语句;分析材料各层次哪些信息是考察对象的“特征描述”;哪些是考察对象的“原因表述”;哪些是考察对象的“结果表述”:哪些是考察对象的“影响(意义)表述”解题技巧三步法一读 *读设问一是粗读问题后看材料:大致了解所需回答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
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这样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二是精读题目要求:在读完材料后做答前。
这遍审题要注意五个方面:1提示语: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核心词(答项语):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
3时空主体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4能力要求限定词:列举、概括、分析、说明、比较等。
5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特别提示】“根据材料回答”:概括归纳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根据材料获取什么历史信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炼信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影响等层次递进);“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认识或启示”:根据材料,逐一分析,史论结合,生成新结论,谈评价、经验教训,切记不能没有根据的随意空谈;“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依据材料所涉及的现象,结合课本总结出本质。
*读材料引言(题引):体现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的引言材料。
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明确爷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因此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正文:在阅读向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信息。
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分号、句号获取有效信息。
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
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分号和句号的个数往往意味着材料要点的层次和个数。
出处: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
二找*找材料间的联系:一般每一材料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
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
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
“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
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
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在找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三答答案要“五化”:要点化、条理化、专业化。
要点化: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
详略得当,一看分数多少,二要点到为止,不纠缠、不啰嗦条理化:分析原因、条件或影响时要从根本一直接;内因—外因;客观—主观;积极—消极;政治、经济、文化和事件当事各方等方面,辩证思考,全面分析。
先后顺序清晰,层次分明。
专业化:避免“大白话”,用历史学科语言作答,做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
【特别提示】根据题目的“答项语”形成答题思路:原因(背景):主观一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影响(评价):积极—消极;直接—深远等;作用: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由……到……;趋势:越来越……等。
答题基本思路:先材料后所学知识;先材料表层信息后概括性语言;先史实后结论,史论结合等。
切记答案除明确要求之外,一般不要照抄原文(可瘦身、可增肥、可变脸)。
如果出现材料和课本不一致的情况,还是要以材料为准。
书写要“五化”:段落化、序号化、规范化。
段落化: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
每一大问要分解设问,列表规划,列成几个小问题,防止漏问。
(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漏答现象,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洁。
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快速阅卷)。
序号化: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答案一目了然,便于阅卷老师迅速阅卷和判分)。
规范化:书写要正规,网上阅卷的方式,书写潦草更不容易得分,要保持卷面整洁。
(用正楷)。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汇编高考主观题的常见能力层次:指出:指摘材料中的内容加以变相复述(增肥、瘦身、换脸)分析:“一变多”将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
比较:按一定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辨别高下、异同概括:“多变一”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
归纳:将众多、零散、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多方面、多层次,同类梳理总结结论:总结每个材料的结论,或抓住材料的主题,谈谈其中道理或启示一指摘类:分段分层、挑出主干二分析背景、条件、原因类:分析“因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客观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梯度: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分析条件:更侧重于有利的因素分析“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文学+教育……背景中的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分析原因: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客观原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分析过程时间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顶峰→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空间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人物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
分析特征:阶段特征、领域特征、事物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政治=政治制度变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关系+军事+民族关系;经济=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农、工、商、交通、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来表述。
历史领域特征=纵向比较(时间)+横向比较(空间)。
历史事物特征=背景特征+性质特征+人物特征+目的+过程特点+结果特征+影响特征等。
*分析经济特征型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技术水平高低、规模大小、发展速度快慢、产业结构怎样、布局怎样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最好要出现表示状态的adj和表示程度的adv),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性质的分析:领导阶级+任务+主力+手段+结果……分析结果静态:成功、失败、既有成功、又有失败一面。
动态:推动了……、阻碍了……三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两个“为什么”: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判断成败及原因: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分析影响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全面分析:一分为二,积极(推动了)+消极(局限性)(阻碍了),但要要分清主次。
时空影响:对本国+别国影响,对当时+后世影响。
转化分析: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转化到对亚非拉的影响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