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研究

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研究

Vol.28No.4Apr.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4期(上)2012年4月近年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植树造林和保护森被认为是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在中国森林经营管理实践中,已将林地面积的52.41%区划为公益林.我国从1998年开始颁布、执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到2010年我国公益林面积达到23.85亿亩,累计补偿资金454.3亿元.补偿资金的多少取决于补偿标准的制定,而合理的补偿标准以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为基础.因此本文从消费者需求角度,以昆明市的生态公益林为例,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 )对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进行评估,有助于探索公益林补偿标准,完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1CVM 下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估的理论推导条件价值评估法(CVM )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受市场商品、非市场物品(环境产品)和个人偏好的影响.然后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揭示消费者的偏好,推导在不同环境状态下的消费者的等效用点,并通过定量测定支付意愿(WTP)或受偿意愿(WTA )的分布规律得到环境物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1].条件价值评估法应用于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是效用价值论.个人对各种市场商品和环境舒适性具有消费偏好,其对市场商品的消费用x 表示(可以自由选择),环境物品(假设为公益林的生态效益)用q 表示(不受个人支配),个人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u (x ,q).个人对市场商品的消费受其(可支配)收入y 和商品价格p 的限制.在一定的收入限制下,个人力图达到效用最大化的消费:Max u(x,q)其中,Σp i x i ≤y受限的最优化产生一组常规需求函数:x i =h i (p ,q ,y),i=1,2,3,......n ,为市场商品的种类.定义间接效用函数为:v(p ,q ,y)=u[h(p ,q ,y),q],在这里,效用为市场商品的价格和收入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也是环境物品的函数.我们假定p ,y 不变,并且这种环境物品或服务q 就是森林的生态效益.那么假设q 从q 0到q 1(q 1为更优质的森林生态效益),相应的,个人的效用从v 0(p ,q 0,y)到v 1(p ,q 1,y)变化是一种改进,即q 1≥q.,则:u 1=v 1(p ,q 1,y)≥u 0=v 0(p ,q 0,y)这种效用变化可以用间接效用函数来测量:v(p ,q 1,y-C)=v(p ,q.,y)式中的补偿变化C ,即是当q 从q 0变化到q 1(即为了获得更好或更多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而效用在变化后与变化前保持不变时所要推导的个人所愿支付的金钱数量.由于条件价值评估法评价参照的效用基准值不同,所以在实践中又通常分为等价变量和补偿变量两种分析方法.假设被调查者的财产组合由A(P a ,G a )转化为B(P b ,G b )时(P ,G 分别代表其他物品和某项资源,其他物品P 用货币量表示).如果以A 为基准,使被调查者在B 能得到与在A 时相同的效用水平,应向其补偿或者收取的货币金额,称为A 状态向B 状态转化的补偿变量(compensating varia-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研究张眉(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贸学院,广东广州510225)摘要:本文以昆明市公益林为代表,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 ),通过对昆明市506户家庭公益林生态效益支付意愿的调查,对昆明市公益林的生态效益价值进行了评估,为昆明市公益林补偿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政策参考.结果显示:昆明市居民对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的意愿支付额E(WTP)正=12.35元/(月·户),样本总体的平均值为8.52元/(月·户),昆明市公益林生态效益年经济价值为1.92亿元.关键词: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支付意愿;补偿标准中图分类号:S71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4-0044-0344--投标编号每户每月支付意愿数量正支付意愿频率(%)正支付意愿累积频率(%)支付意愿总频率(%)累积频率(%)0015031.0631.0610.518 5.41 5.41 3.7334.78215315.9221.3210.9745.763221 6.3127.63 4.3550.104311 3.3030.93 2.2852.38555917.7248.6512.2264.60687 2.1050.75 1.4566.057108124.3275.0816.7782.8281530.9075.980.6283.44920329.6185.59 6.6390.0610308 2.4087.99 1.6691.72114011 3.3091.29 2.2894.00125019 5.7197 3.9397.9313805 1.598.5 1.0498.97141004 1.299.70.8399.81515000.0099.70.0099.81620010.30100.000.21100.001730000.00100.000.00100.00合计483100100表1昆明市居民支付意愿分布tion ,cv),即给予被调查者的补偿(或扣除一部分所得),使其维持原有效用[1].用公式表达如下;CV=aS.t.U[A(P a .G a )]≡U[B (P b ±a ,G b )]另一方面,如果以B 状态为基准,使被调查者在A 状态能得到和B 状态相同的效用水平,应从被调查者那里减少或者向其支付的货币金额称为从A 状态向B 状态转移的等价变量(equivalent variation ,EV),即给予被调查者的补偿(或扣除一部分所得),使其维持新的效用.用公式表达如下:EV =bs.t.U[A(P a ±b,G a )]≡U[B(P b ,G b )]本研究采用补偿变量法对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进行评估.假设城市居民的效用由公益林提供的各项生态效用以及收入Y 0所具有的效用构成.为增加公益林的供给,假设公益林的数量从Q 0增加到Q 1,假设U 0是公益林数量为Q 0、收入为Y 0时的效用水平.用补偿变量方法评价该城市公益林的价值,在由收入Y 0和公益林面积为Q 0决定的效用水平U 0下,从城市居民那里减少消费a 数量的收入,让城市居民的效用水平:U 0(Y 0-a ,Q 1)=U 0,(Y 0,Q 0)这就是说,城市居民出于获取相同效用的动机,愿意为公益林数量从Q 0上升到Q 1而放弃消费a 数量的收入,a 就被认为是(Q 1-Q 0)数量的公益林的价值.由于效用函数与支出函数互为对偶,因此以支出函数可表示为:WTP e =Y 0-Y 0-a =Y 0-Y(Q 1,U 0)2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2.1研究区域特征昆明市为云南省省会,林地面积为1864.6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8.87%.在林地面积中,森林面积1356.9万亩;无立木林地10.58万亩.公益林面积1257.75万亩,占森林面积的67.52%.其中国家级公益林85.35万亩,占6.24%,市级公益林1179.27万亩,占93.76%.2.2调查实施本文中,我们询问被调查者面对公益林面积增加,即环境状态的改进而愿意支付的金额,即调查受访者公益林生态效益的最大支付意愿(WTP ).在样本容量的确定上,根据统计学的基本原理[2],参考国内研究成果,确定在昆明调查500户家庭.最终,在昆明选择了506户被调查家庭.调查选择在商场、广场、游乐场等人群集中的地方进行面对面随机抽样调查.面对面访问可避免由于受访者对问卷内容阅读和理解困难而带来的调查误差;随机调查能保证受访者被选中的机会是均等的,保证被45--调查者在总体中的均匀分布,不会出现倾向性误差,代表性强.本研究的样本反馈率为96.7%,符合样本容量条件[3].2.3昆明市居民支付意愿及中值、平均值在昆明市共调查访问家庭506户,问卷回收率100%,废卷23份,正式有效问卷共483份.其中愿意支付的样本数为333人,占总数的68.94%;不愿意支付的样本数为150人,占总数的31.06%;根据表1支付意愿的频率分布,通过公式:E(WTP)=ni=1ΣA i P i得到正支付意愿的数学平均值[4].经计算E(WTP)正=148.21元/(年·户),由于调查样本中有28.54%的零支付意愿,经过Spike模型调整:E(WTP)非负=E(WTP)正×(1-31.06%)=102.18元/(年·户)经计算中点值为1.98,样本总体的平均值为8.52.2.4昆明市公益林生态效益年经济价值评估从假想市场中获得的居民对评估物品的支付意愿,即获得在真实市场中无法获取的个人对生态服务需求点.按照公共物品的需求特性[5],其个人需求的纵向加总就是该物品的总需求.从面访信息和支付意愿的分布来看,昆明有接近1/3的人不愿意支付,52.38%的人支付意愿为3元左右.可见,大部分的人群支付意愿低,并且在CVM调查中存在一定比例因调查方式的不理解而表述的支付意愿较为随意.所以本研究采用支付意愿平均值来计算昆明市公益林生态效益的年经济价值.则:年经济价值=支付意愿平均值(元/年/户)×受用家庭(户)根据2009昆明市统计年鉴数据,昆明市总家庭户数为188×104户.那么昆明市公益林生态效益的年经济价值为[6]:昆明公益林的年经济价值=8.52×12×188×104=1.92×108(元)3结论本文在分析研究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对昆明市居民公益林生态效益的支付意愿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正式样本的支付意愿的分布、计算样本中位值和平均值、并估算了昆明市公益林生态效益的年经济价值,为公益林补偿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市居民对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的意愿支付额E(WTP)正=12.35元/(月·户);样本总体的平均值为8.52元/(月·户);昆明市公益林生态效益年经济价值为1.92亿元.研究居民支付意愿,一方面从消费者的角度评估公益林生态效益的价值,为居民参与补偿和政府制定补偿政策以及国内外公益团体购买公益林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从纳税人角度研究了政府征收专项生态补偿税的上限,据此形成公益林补偿支付的一个预算约束条件,为公益林补偿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参考.———————————————————参考文献:〔1〕孔祥智.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受偿意愿”(WTA)和补偿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徐中民,张志强,龙爱华,等.额济纳旗生态系统服务恢复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与应用[J].生态学报,2003,23(9):1841-1849.〔3〕Mitchell D C,Carson R.T.Using Survey to Value Public Goods:the Coutingent Valuation Method,Washington DC:Resource of the Fu-ture,1989.〔4〕张翼飞.城市内河生态系统服务的意愿价值评估-CVM有效性可靠性研究的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5〕马中.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张眉.条件价值评估法下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46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