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25 词五首课前预习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斜(huī) /千(zhàng) 里/勒.( )/羌.( )/麾.( )/(qíng) 苍( )( )舴艋..2.根据课文填空。
(1)词是兴起的一种歌唱的新体诗。
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一般称为“”,后来才称为“词”,又称“”、“”等。
(2)温庭筠,原名,字,晚唐太原祁人,是词派的重要作家。
(3)《武陵春》的作者是,她是(朝代)著名的女词人。
号,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4)范仲淹(980~1052),字,(朝代)家、家。
苏州吴县人。
(5)苏轼是(朝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号,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弟合称“”。
(6)辛弃疾(1140~1207),字,号,著有《》,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思想和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课内达标3.下列词语在课文中分别是什么含义,请加以解释。
(1)脉脉:(2)边声:(3)千嶂:(4)沙场:(5)了却:(6)聊:(7)骑:(8)倾城:(9)物是人非:(10)舴艋舟:4.名句默写填空。
(1)温庭筠在《望江南》中倾诉了“过尽千帆皆不是,”的绵绵情意。
(2)范仲淹在《渔家傲》中运用典故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们思乡与报国心理矛盾的句子是:___ ,。
(3)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4)《渔家傲》中描写边塞落日雄奇壮美的句子是:“千嶂里,。
”(5)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委婉地表达了企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的句子是:_ ___ ,________ 。
(6)用典是古诗词中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请写出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一个用典的句子:___ ,___ ,___ 。
(7)李清照在《武陵春》中点明自己“倦梳头”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 ,。
(8)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创意独特的表现忧愁的句子是:________ ,。
(9)辛弃疾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表达了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报国豪情。
(10)_______ _,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5.指出下列各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3)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 )(4)将军白发征夫泪。
( )(5)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 )6.走进名人,品读美文,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温庭筠的愁情恰似江水悠悠,令人肠断魂销;范仲淹将无限的愁思赋予白发和泪水;李清照的人生之舟难载离愁别绪。
由此,你想到了哪些名句?请写下来。
7.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望江南》一词通过动人的情景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盼望丈夫归来的妇女形象。
B.《渔家傲·秋思》一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萧条景色的描写,通过作者情怀的抒发,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英雄血性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C.《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主要是抒发作者为国效力而不得的失意情怀。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描写了作者对收复中原的渴望,同时又写出了自己年事已高,壮志不能实现的惆怅。
扩展阅读(A)(一)渔家傲[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8.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地区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崇山峻岭。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表明边关虽然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轻松愉快。
9.这首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的上阕写____ ,下阕写__ __,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10.“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11.“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词的意思是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二)如梦令[南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2.“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分别指代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和。
13.作者采用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伤感情绪。
(三)浣溪沙[北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4.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____、____和____等景物,构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
1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对这两个进行简要赏析。
(四)鹧鸪天[南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
平岗细草呜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②。
[注释]①些:语气词,无实义。
②荠(jì)菜:一种野菜,生于田边、村舍附近或路旁。
16.这首词描写的内容是___ _。
17.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18.“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五)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驿外断桥边①,寂寞开无主②。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③。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④。
零落成泥碾作尘⑤,只有香如故[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
②无主:无人过问。
③更著:又遭受。
著,同“着”,遭受的意思。
④一任:任凭。
群芳:其它的花。
⑤零落:凋谢。
19.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0.试从含义及作用两个方面分析比较下面两句中“风雨”的异同。
①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含义:作用:(六)西江月[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呜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21.词的上、下片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场景?22.“路转溪头忽见”透露出词人一种怎样的心情?23.“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七)一剪梅[南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②,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⑤。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粉红色的荷花。
簟(di àn):竹席。
②轻解:轻轻地提起。
③锦书:指书信。
④雁字:雁阵。
传说大雁在飞行的过程中会排出各种字样的队形,故称雁阵为“雁字”。
又,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在匈奴牧羊十余年。
后来他将一封信系在大雁的脚上,汉武帝打猎时射下了这只南飞的大雁,设法营救了苏武。
后来就有了大雁能替人送信的传说。
回:南飞。
此时是秋天,大雁从北往南飞。
⑤两处闲愁:指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无限思念。
24.词人触景生情而作此词,她所看到的景和由此触发的情分别是什么?25.“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一句写情名句。
我们之前学过李煜《相见欢》词,其中有一句在写法上与此非常类似,请写出李煜的这句词。
(八)江城子[宋]苏 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①,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注释]①轩:窗。
26.找出这首词上片中抒发情感的关键句。
27.这首词的上片中加点词语“十年”和“千里”有什么艺术表达效果?28.苏轼这首怀念亡妻的《江城子》与其《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于同一时期,但两词的风格却迥然不同,请略作分析。
(九)小重山[宋]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①。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②,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释] ①寒蛩(qióng):指秋冬时的蟋蟀。
②旧山松竹老:指家乡沦陷已久。
29.“帘外月胧明”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30.下阕首句“白首为功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愿望?31.词的最后三句运用了“知音”的典故,你知道这一典故是有关哪两个人物吗?这么写的作用是什么?3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3.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全词突出渲染了一个“”字,言浅意深,表达了词人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34.词中用了两个“欲说还休”,有何妙处?试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课文知识链接1.词的常识:①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属性的词调,也称词牌。
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的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②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都是极少数。
③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有些词调除正体外还有变体,并非都是一成不变的。
④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⑤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词谱对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规定,各不相同。
2.作者简介(1)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人,也是当时作词最多且对后世长短句的发展影响极大的词人之一。
温庭筠出身于没落的官僚贵族家庭,虽为唐初名声显赫的太原温氏后裔,但是,到他的父亲这一代,早是家道式微。
温庭筠少年时代即善思敏悟,才华横溢。
长大后,更是博闻强记,通晓音律,善为管弦,而且尤以诗词文赋见长。
世传温庭筠每入试,押官韵作赋,从不起草,“但笼袖凭几,每赋一咏,一吟而已”,故得“温八吟”之号。
又曾经“八叉手而成八韵”,人称“温八叉”。
大约是因为其长相较为丑陋的缘故吧,所以时人亦有称他“温钟馗”的。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文正”。
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
.范仲淹曾长期镇守西北边疆,他号令严明,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为西夏人所服,称赞他“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赋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