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得一些体表标志-
穿刺标志:
(1)穿刺抽取骨髓:髂骨、胸骨与椎骨(此处红骨髓终生保存)
(2)腰椎穿刺时依次经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与黄韧带(相临两个椎骨之间)
(3)两侧髂嵴得最高点得连线平对第4腰椎得棘突就是腰椎穿刺时确定穿刺部位得标志
(4)临床常在第4—5肋间隙得胸骨左缘进行心内注射不会损伤肺与胸膜
(5)当膀胱充盈时沿耻骨联合上缘进行膀胱穿刺;
1、计数椎骨序数得重要标志:第7颈椎
2、棘突排列得特征:第7颈椎得棘突水平方向伸向后方且明显高出其她颈椎得棘突。
胸椎得棘突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较紧密,腰椎得棘突水平向后伸出,棘突间得距离也较大;
3、胸骨角与第2肋平对,常作计数肋序数得标志
4、枕骨大孔得后上方得粗糙隆起部称枕外隆凸可在体表触及,就是重要得体表标志;
5、乳突也就是一个重要得骨性标志
6、肩胛骨得上角与下角分别平对第2肋与第7肋,均可在体表触及,常作为背部计数肋与肋间隙得标志;
7、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结节、耻骨结节与坐骨结节都可在体表摸到,就是重要得体表标志;
8、喉结上方两板相互分开形成甲状软骨上切迹,临床常以此作为颈前正中线得标志;
9、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得下方,下与气管相连,与第六颈椎平对其前部可被触及就是重要得体表标志;
1、三角肌得外上三分之一部肌质丰富且无重要得血管神经经过就是临床常选用得肌内注射部位;
2、臀大肌位置表浅,肌质厚实,其外上部无重要得血管与神经,为肌内注射得常选部位;
1、上下牙咬合时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仍可经最后磨牙后方得间隙相通,借此间隙可作急救灌药等;
2、十二指肠悬肌在手术时可作为确认空肠始端得标志;
3、结肠带(三条)、结肠袋、肠脂垂三种结构为肉眼区别结肠与小肠得重要依据;
4、急性阑尾炎时麦氏点(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得中外就是三分之一交点处)有压痛;
5、胆囊炎时,胆囊底(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处得稍下方有明显压痛;
6、手术时寻找阑尾得标志:盲肠得三条结肠带恰在阑尾根部汇合,据此寻找阑尾;7、临床做气管切开时,常选取第3—4或第4—5气管软骨沿中线切开;
8、每个肺段从结构与功能来瞧均可视为一个独立性得单位,依此为据,临床医生可作为病变得定位诊断与肺段切除;
9、当肾某些疾病时,触诊或叩击肾区常有压痛;
10、输卵管伞就是手术时识别输卵管得标志;
11、产科常在子宫下段实施剖腹取胎术;
ﻫ心脏得体表投影:
1、左侧第2肋软骨下缘距胸骨左缘1.2cm处;
2、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离胸骨右缘1cm处;
3、右侧第6肋关节处;
4、左侧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9cm处;
1、前正中线:沿人体前面正中所作得垂线;
2、胸骨线;:通过胸骨外侧缘最宽处得垂线;
3、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线得垂线;
4、腋前线:通过腋前襞得垂线;
5、腋后线:通过腋后襞得垂线;
6、腋中线:通过腋前、后线之间中点得垂线;
7、肩胛线:通过肩胛下角得垂线、
8:、后正中线:沿人体后面正中所做得垂线。
在人体表面,常有骨或肌得某些部分形成得隆起或凹陷,可瞧到或摸到得,称为体表标志。
临床上常利用这些标志作为确定深部器官得位置,判断血管与神经走向、中医可以作为针灸取穴与穿刺定位得依据。
下面说说我们临床常用得一些体表标志。
腋窝(左、右) 为上肢侧与胸壁相连得凹陷。
胸骨上窝为胸骨柄上方得凹陷部,正常人气管位于其后、
锁骨上窝(左、右) 为锁骨上方得凹陷部,相当于两肺肺尖得上部。
锁骨下凹(左、右) 为锁骨下方得凹陷部、下界为第3前肋骨下缘。
相当于两肺上叶肺尖得下部。
胸骨上切迹位于胸骨柄得上方、正常情况下气管位于切迹正中。
ﻫ胸骨柄为胸骨上端略呈六角形得骨块。
其上部两侧与左右锁骨得胸骨端相连接,下方则于胸骨体相连。
胸骨角又称Louis角为胸骨柄与胸骨体得连接处。
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ﻫ肋骨共12对,肋骨除锁骨与肩胛骨掩盖部分外,大多能在胸壁扪及。
第11与12肋骨不与胸骨相连,称浮肋。
肋间隙为两个肋骨之间得空隙。
剑突位于胸骨体下面,呈三角形,其底部与胸骨体相连。
肩胛骨位于后胸壁第2-8肋骨之间。
肩胛骨呈三角形,其下部尖端为肩胛下角。
被检查者取坐位或直立位两上肢自然下垂时,肩胛下角可作为第7或第8肋骨水平得标志。
或相当于第8胸椎得水平、ﻫ肋脊角为12肋骨与脊柱构成得夹角。
其前为肾与输尿管所在得区域。
前正中线为通过胸骨正中得垂直线。
即胸骨柄上缘得中点到剑突中央得垂直线。
锁骨中线(左、右) 为通过锁骨得肩峰端与胸骨端中点得垂直线、ﻫ胸骨线(左、右) 为沿胸骨边缘与前正中线平行得垂直线。
ﻫ腋前线(左、右) 为通过腋窝前皱襞沿前侧胸壁向下垂直线、ﻫ腋后线(左、右) 为通过腋窝后皱襞沿后侧胸壁向下垂直线。
ﻫ腋中线(左、右) 为自腋窝顶端于腋前线与腋后线之间向下得垂直线。
肩胛线(左、右) 为双臂下垂时通过肩胛下角与脊柱平行得垂直线。
ﻫ后正中线为通过脊椎棘突,或沿脊柱正中下行得垂直线。
ﻫ肩胛上区(左、右) 为肩胛冈以上得区域,其外上界为斜方
肌得上缘。
相当于上叶肺尖得下部、
肩胛下区(左、右) 为两肩胛下角得连线与第12胸椎水平线之间得区域。
后正中线将此区分为左右两部、ﻫ肩胛间区(左、右) 两肩胛骨内缘之间得区域。
后正中线将此区分为左右两部。
肩胛区(左、右) 为肩胛冈以下肩胛下角以上、肩胛骨内缘以外得区域、ﻫ肋弓下缘由第8—10肋软骨连接形成得肋弓,肋弓下缘就是腹部体表得上界、ﻫ胸骨剑突就是腹部体表得上界。
腹上角两侧肋弓得交角。
ﻫ脐位于腹部中心,向后投影相当于第3—4腰椎之间。
骼前上棘就是骼嵴前方突出点,就是腹部九区法得标志与骨髓穿刺得部位。
ﻫ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在腹部得延续、
腹中线(腹白线) 为胸骨中线在腹部得延续。
ﻫ腹股沟韧带就是腹部体表得下界。
ﻫ耻骨联合两耻骨间得纤维软骨连接,共同组成腹部体表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