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2.两个过程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判断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 √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 √ )3.白天没有大气逆辐射。

( × )4.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 √ )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3)意义⎩⎪⎨⎪⎧形成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形成各种天气变化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①A地受热过多,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D地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②B、F地冷却收缩,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③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判断1.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

( √ )2.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 √ )3.在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越高。

( × )探究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2018年3月2日澎湃新闻消息: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方面了解到,今年中国计划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月球背面软着陆。

嫦娥五号探测器将实现月球软着陆以及采样返回,有望实现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等突破。

但民间热议的“月球移民”难度依然较大。

这是因为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到-183℃。

1.请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太阳辐射、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大气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答案2.月球上的气温变化为什么会如此剧烈呢?答案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不能对昼夜温度进行调节。

3.地球、月球与太阳的距离相差不大,为什么地球上的气温比较稳定呢?答案地球上有大气层。

白天,大气层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温度上升缓慢;夜晚,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下降缓慢。

4.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塔里木盆地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答案塔里木盆地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故昼夜温差大。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大气对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如下图:(2)反射作用: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明显,且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如下图:2.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

“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增强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对于“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1.D 2.C解析第1题,“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得夏季温度适宜。

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D正确。

第2题,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

阴天,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果好,霜下得也晚了。

③表示大气逆辐射,C正确。

探究点二热力环流材料一海陆风示意图。

材料二小说《三国演义》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在上方谷设伏兵,安排大将魏延诱敌深入。

当司马懿等人追进上方谷时,山上士兵即投下石块堵塞谷口,同时引燃谷内干柴,顿时火海一片。

正当司马懿父子以为必死无疑时,天空竟然下起了大雨,司马懿趁机逃脱。

打扫战场时发现四周山顶上散落着未烧尽的衣服碎屑和草木灰。

1.说出白天与夜间A、B代表的陆、海近地面气温高低状况,并解释原因。

答案白天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夜间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原因是与海洋相比,陆地吸热速度和散热速度快。

2.在图中画出各点之间的垂直气流和水平气流。

答案绘图略。

(白天:B→A、A→A1、A1→B1、B1→B;夜间:A→B、B→B1、B1→A1、A1→A)3.判定A、B之间的气压高低,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凹凸有何对应关系?答案白天:A气压低、B气压高;夜间:A气压高、B气压低。

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向上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4.对比海陆间白天与夜间风向的差异。

答案白天,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夜间,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陆风。

5.用热力环流知识解释上方谷下雨的原因。

答案谷内干柴被引燃后,空气强烈受热上升,上升到高处的水汽又因气温降低而凝结成云雾,加上大量烟灰作为凝结核,易凝结成雨。

6.为什么打扫战场时发现四周山顶上散落着未烧尽的衣服碎屑和草木灰?答案谷内气流上升时,将未烧尽的衣服碎屑和草木灰带至空中,然后随热力环流在气温较低的四周山顶落下。

1.热力环流的形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如下图所示: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2)山谷风(3)城市风热力环流中“三个关系”的判读方法(1)气温与气压的关系: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与气压的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所示)。

(3)等压面的凸凹与气压高低的关系: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3~5题。

3.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B.温度:A>B>C>D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D.气压:D>A>B>C4.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A.增温和增湿B.净化和增温C.净化和增湿D.减湿和降温5.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山谷风示意图,那么上升气流③表示的可能是()a.白天的谷地b.白天的山坡c.夜晚的谷地d.夜晚的山坡A.abB.bcC.cdD.ad答案 3.A 4.C 5.B解析第3题,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受热的地方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冷却的地方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同一地点,高空气压低于近地面。

第4题,在城市热力环流中,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植树造林可以使吹向市区的风湿度增加并且使空气得到净化。

第5题,白天,因为山坡上的空气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大气增热强烈,空气受热上升;夜晚,由于山坡上空气收缩冷却,使邻近坡面的空气迅速变冷,密度增大,因而沿坡面下滑,流入谷地,导致谷地空气上升。

图表特征: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同,所以等压面在空间上不是平面,而是像地形一样起伏不平。

下图为“近地面(A、B)及对应的高空(C、D)等压面分布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A、B、C、D四地的气压高低。

(2)判断A、B两处下垫面的性质。

(3)判断A、B两处的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下图为“近地面(A、B)及对应的高空(C、D)等压面分布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A、B、C、D四地的气压高低。

(2)判断A、B两处下垫面的性质。

(3)判断A、B两处的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下图为“某地1000hPa和700hPa的等压面上等高线分布图”(单位:m)。

读图完成(1)~(2)题。

(1)若该地位于北半球,则A地的风向是()A.西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东南风(2)若该地等压面的弯曲是由热力环流引起的,则该地可能是()A.白天的城区B.夜晚的城区C.夏季的湖泊D.冬季的湖泊答案(1)A(2)C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A地所在的等压面的高度中间高四周低,等压面凸起,应为高气压,A处于高气压的东部,A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西指向东,若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到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向右偏,则A地的风向是西北风,故选A。

第(2)题,读图可知,该地近地面等压线向上凸起,高空等压线向下凹陷,表示近地面为高气压,高空为低气压,由此推断,当地盛行下沉气流,若这是由热力环流引起的,则当地近地面应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

城市排放的废热较多,散热不畅,气温总是城区高于郊区,空气膨胀上升,排除A、B。

夏季的湖泊,由于热容量较大,升温慢,气温低于湖岸,空气冷却下沉,选项C符合题意。

冬季的湖泊,降温慢,气温高于湖岸,空气膨胀上升,排除D。

每年冬天,浙江省农业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

如图1);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

如图2)。

读图完成1~2题。

1.图1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A.防太阳暴晒B.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C.防病虫害D.防洪、防涝2.图2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A.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B.使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D.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答案 1.B 2.A解析第1题,覆盖防寒,即阻断寒潮、霜冻直接接触茶树叶面。

第2题,熏烟能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模式图”。

读图回答第3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A.甲地气温低于丁地B.丁地气温低于丙地C.乙地气压高于丙地D.甲地气压低于乙地答案 C解析结合图示知,近地面甲地受热,丁地受冷,据此判断相关气温和气压高低。

4.下图表示“四处热力环流形成示意过程”,其中正确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B解析根据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和不同性质下垫面物理性质进行判断。

5.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__________;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