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京剧《四郎探母》

浅谈京剧《四郎探母》

浅谈《四郎探母》摘要: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百演不衰的经典,梨园“探不完的母,过不完的关”中“探不完的母”,说的就是京剧《四郎探母》。

在这部戏中,杨四郎身处异乡独活十五载,在战火重燃之际,发现来军将领是自己十五年未见的家人,突出关卡只为见母亲一面,孝子之情感动天地,与母亲相见之后,又不忘铁镜公主之情,毅然返还,实在重情重义。

但有关杨四郎的忠义却在现代社会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将从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对《四郎探母》这出戏进行赏析,同时对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讨论,并以现代视角分析“忠义”在当下的时代意义。

关键字:四郎探母忠孝道义正文京剧《四郎探母》,这是说的杨家将的故事。

在北宋时期,杨家为抵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侵全家共同抗击敌军。

杨家共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又收了一个义子,分别排行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姐,九妹。

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民间广为传颂。

在金沙滩一战中,杨家将也在这场恶战中损失惨重,杨四郎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五郎出家,四郎被俘。

作为俘虏的四郎改名换姓,被压到萧太后面前,萧太后见此人长的相貌堂堂,又让他试了武功,十分满意,便把铁镜公主嫁给了他。

弹指一挥间,十五年就这样过去,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相敬如宾,还有了大阿哥,虽说萧太后和公主对她很好,但思乡之情却时刻煎熬着他。

直到有一天,杨四郎听说宋王朝皇帝御驾亲征,率领杨家将向北方开来,驻扎在雁门关内。

杨四郎决心要去见母亲一面,无奈关卡重重会面遥遥无期。

只得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铁镜公主并求助于她,在铁镜公主的帮助下,杨四郎拿到萧太后的令牌,悄悄潜到宋营,得以与母亲家人见面,十五年的相思衷肠一朝诉。

但是杨四郎感恩铁镜公主的贤德善良,与家人匆匆一聚之后,又返还回到铁镜公主身边。

《四郎探母》不管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人物刻画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尤其是舞台上唱腔优美,受到一代代戏迷追捧。

下面将从艺术手法,人物刻画,忠义解析等方面介绍这部京剧名作。

一、艺术手法“金井锁梧桐,长叹空随一阵风。

”,杨延辉(即杨四郎)甫一上台,便不由人眼眶一热,失落番邦一十五年,这是怎样的思乡之愁?在艺术手法上,京剧《四郎探母》抓住感情这一侧重面,以佘太君与杨四郎的骨肉亲情为主要刻画对象,以铁镜公主与杨四郎的夫妻情分为次要方面,同时还掺杂了萧太后的与铁镜公主的母女情,杨六郎与杨四郎的兄弟情,将众多亲情汇集在这一部戏中,情深意切,让人动容。

在这样浓厚的亲情中,家国天下,战争胜败已经被人搁置次要,取而代之的是人物流露出的最真挚的感情。

十五年未见的家人故土,失散的母亲发妻,杨四郎的抉择是痛苦的。

两国交战,作为宋国曾经的一名骁勇善战的杨家将,杨四郎抛却不下的不是国家大义,而是生育自己的母亲,而现在,身处曾经的敌国阵营,杨四郎已然无法抛下有情有义的铁镜公主和亲生骨肉。

这样的抉择时痛苦的,但杨四郎心中却已经有了选择。

两难的选择,拼死见母亲的孝,返回妻儿身边的义,浓厚的亲情彰显无余,人性之美也被人广为传颂。

在京剧中,《四郎探母》对杨四郎的结局做了最人性化的更改,杨四郎探母归来之后,萧太后大怒,欲处死杨四郎,但铁镜公主却用孩子亲情来打动母亲,为杨四郎求情。

萧太后左右为难之际,天平最终是倾向了女儿孙子,赦免杨四郎。

亲情在此处又一次彰显了他的力量,战争无情,亲情无价,这是人性伟大之处,也是京剧唱本作者改编的高明之处。

作品聪明的避战争之重,举人情之轻,将战争这一沉重的话题牵引到母子情、夫妇情、兄弟情等诸多感情之中,从亲情出发,又回到亲情之中。

一方面着重刻画杨四郎重情重义的动人,忠义难两全的遗憾,一方面暗暗指责战争的残酷无情,阻断了亲情,隔绝了骨肉,造成多少人的痛苦与磨难。

二、人物形象完整叙述杨四郎阵前探母故事并人性改编的同时,《四郎探母》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十分鲜活生动。

剧中的萧太后是一个看似不重要,但却在关键时刻起着改变剧情走向作用的角色。

萧太后留下杨四郎,并将铁镜公主嫁给他,让他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异乡生活,有人说萧太后独断,但我认为,她实则也是一个可怜人,战火让她丧夫,不得不承担起责任。

她的内心纠结和挣扎,却无从表达。

十五年过后,战火逼近,她的女婿摇身一变成为敌营帅将之子,家国大义迫使她处死敌军“杨四郎”。

但,在这个老妇心中,亲情还是大过一切,为了不使女儿失去丈夫,孙子失去父亲,矛盾冲突已经尖锐到极致,思量中,萧太后的人性战胜了仇恨,最终做出了皆大欢喜的决策。

赦免了女婿,使女儿一家得以团聚。

也正是《四郎探母》在这个进退维谷的抉择中,让萧太后做出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团圆选择,使人物的形象因此活了起来,变得可亲可敬。

战争的残酷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伤害和仇恨,但也是战争中的亲情,彰显了人性的伟大。

在这出戏中的杨四郎,战争改变了他的命运,本应奉孝母膝前,妻儿绕身边的他,却成为战争的俘虏,去了不愿去的敌营,娶了从未见面的铁镜公主。

尽管如此,十五年的异乡生活也未曾泯灭他他的亲情。

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在这出戏中得以进行较好的塑造,忠义两不放的坚定,是对他道德上的肯定。

在戏剧中,我们不仅能够见到完美的英雄人物,也能见到如杨四郎这样稍显遗憾的忠义人物。

杨四郎是具有争议性的,但就是这样的争议性告诉我们,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用来歌颂英雄或者揭露罪恶,有时也用来描写杨四郎这样的“普通人”。

在《四郎探母》中,杨四郎探视母亲之后,最终还是回到铁镜公主身边,虽不是无情无义,但始终大节有亏,因为他抛弃了生养的母亲和培养的宋国。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里,杨四郎的选择关系到了两个家庭,甚至能上升至两个国家,这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选择,因为无论他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都意味着背叛。

杨四郎选择了十五年朝夕相处、帮他助他的铁镜公主,他虽算不上“忠臣孝子”,但还是有上了“仁义”的美名,所以在《四郎探母》问世至今,才再三被编排登台,为众人接受、喜爱,大抵也是因为他对“仁义”的坚守,体现了人性的价值。

三、忠义两难全京剧《四郎探母》在近代命运坎坷,是一出备受争议的剧目。

因为杨家将都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而杨四郎的做法等于投敌叛国,弃母不顾,忠孝上颇受诟病,并如英雄般那样完美。

但是,客观来看,杨四郎的行为并没有脱离普通老百姓的道德标准,仍然普通大众所接受的范围之内。

《四郎探母》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并为大家所接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杨四郎与铁镜公主的互相信任,在长达十五年的生活中,二人不仅共育一子,而且建立能够互相信任,并能帮助对方的感情。

因此,不管杨四郎是不是抛弃了祖国和母亲,回到妻儿身边,人们都对他投以同情,报以遗憾,促成这样结果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义”。

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评价杨四郎,我们不能简单看他是否投降了番邦,而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为何成为番邦驸马,有何不得以的苦衷,以及在阔别故土亲人十五年后在阵营前的所作所为。

杨四郎探母,公主为他盗取令牌,但是这样的帮助时基于杨四郎的承诺之上,因此在“哭堂”这场戏才会有一个感情喷发的高潮。

终于,番邦生活十五年的杨四郎好不容易与老母发妻兄弟相见,一夜时间转瞬即逝,杨四郎与众亲就要再度分离,生死离别之际的骨肉亲情,一时间迸发出来。

佘太君和杨四郎之间戏剧对话尖锐而令人心酸。

佘太君以忠孝挽留儿子,但儿子的回答却是“哎呀母亲呐!儿岂不知天地为大,忠孝当先,儿若不回去,可怜你那番邦媳妇、孙儿,俱要受那一刀之苦......”杨四郎告诉母亲家中媳妇、孩子的性命攸关,背后的支撑则是他对铁镜公主的诺言,当忠义不能两全时,义成为了杨四郎不得已的选择。

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孝,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

在我们的观念之中,“义”与“非义”,“孝”与“非孝”的界限清晰可辨。

但是当“孝”与“义”之间发生矛盾时,怎样取舍,怎样抉择,就难得多。

杨四郎将义作为优先的选择,于他来说可能是虽然无奈,但也无过失的选择。

但在京剧其他曲目里,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子,比如《四进士》里的故事,在第三讲中说过:有四个新科进士毛,顾,田,刘在双塔寺前盟誓,约定要为官清正,这是“义”。

可是,田伦却把对母亲的“孝”字摆在了最前面,违心的写信贿络顾,犯下大错。

为官者,百姓为先,个人为后,肩负的使命,内心的操守,就是官家的“义”。

但是,有时候家人的影响,父母施压,妻子教唆,亲情孝道的暗中影响,也是有的。

若是取舍不当,忠义抉择盲目,便将一失足成千古恨。

忠义二字说也简单,做到却难,我认为人不论穷富,都应该有一颗正义之心。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富了,“达则兼济天下”,穷了,“穷则独善其身”,无论如何,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

杨四郎选了铁镜公主,是为义理,为十五年相敬如宾,为儿子周全,虽然抛弃了忠孝,但却坚守了对公主的承诺。

内心有了一份操守,做事就要讲一个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关键不在于是将他回放到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下,用今天的评判眼光加以评价,而是在于无论将他放到既定的历史背景中,还是流动变化的环境里,他的行为举止都能够经得起道德标准的苛求。

因此我认为,评判一件事或一个人,真正重要的是历史的检验,而非个人的论议。

京剧《四郎探母》中各派唱腔经过千锤百炼,的确都是精品。

无论是老生,青衣还是老旦,小生,都是声情并茂,别有韵味。

特别是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的对唱《坐宫》一场,则是精品中的精品,传唱广泛,经久不衰。

同时,《四郎探母》标举了人性之美,写出了人性的胜利,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以人性之美来谴责战争的罪恶,突出并刻画了杨四郎、萧太后等人物在人性价值上的取向。

让我们从人性的角度了解了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对人性美的歌颂将是艺术永恒不变的主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