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版)复习课程

《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版)复习课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清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懂得反封建的必要性, 认识鲁迅对封建文化
的鞭挞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 .小说以“祝福”为题的含义。 2 .认清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以及其内在因素。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作品:
1. 作者简介:鲁迅 (1881-1936) 原名周树人 , 字豫才 , 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
惴 惴.(z h u ì) 俨.然 ( y ǎn) 少 不 更.事 ( j īng )
C. 间.或 (j i àn ) 形 骸.(h ái)
谬.种 (m i ù) 沸.反 盈 天 ( f èi)
D. 陈 抟.(t u án ) 驯.熟 (x ùn) 炮.烙 (p ào) 咀.嚼 鉴 赏 ( j ū)
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 发掘了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 不仅反映他们长
精 品文档
精 品文档
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造成的肉体上的痛苦, 而且着重描绘了他们长期 以来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 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 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3. 写作背景: 这篇课文写于 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 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 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 的经济基础, 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 依然处于半封 建半殖民地的地位, 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 封建宗法 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 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 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 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安 逸.( 安 闲 )
D. 鄙.薄 ( 轻 蔑 )
折.罪 ( 抵 作 )
素.不 相 识 ( 向 来 )
3. 选 出 下 列 句 中 成 语 使 用 正 确 的 一 项 (

A. 军 训 结 束 那 天 , 我 们 举 行 队 列 表 演 , 下 午 三 时 , 操 场 上 歌 声 嘹
亮 , 沸.反.盈.天., 校 园 成 了 欢 乐 的 海 洋 。
会作对,所以他要骂祥林嫂“谬种”。
②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 便特意寻来, 要听她这一段悲惨
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 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 叹息一
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 “特意”“满足”表现了这些老女人怎样的心理
?)
[ 明确 ] 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
中一个破碗,空的 黑,仿佛木刻似的 还可以表
2、说说祥林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示她是一 ?(讨论,自由发言。)
[ 明确 ]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初来鲁镇时她青年丧夫, 勤
劳善良, 安分耐劳, 她本想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可却仍被婆婆再嫁到深山
野凹里去。可是不久丈夫又病死了,儿子给狼吃了。生活中的惨重打击,使
( 1)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 2)结局:寂然死去。
( 3)开端:初到鲁镇。
( 4)发展:被卖改嫁。
( 5)高潮:再到鲁镇。
( 6)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六、问题探究: 本文在叙述情节结构上采用了倒叙手法, 请简要概述其作用。 答: 1.把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能够引人 人胜。
精 品文档
精 品文档
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表现
了民众的愚昧、冷漠。
③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
早已成为渣滓, 只值
得烦厌和唾弃…… ( 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
[ 明确 ] 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批判和激愤之情。
她重新回到鲁镇时“两颊上失去了血色”, “眼角有泪痕……”。当她重新
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四婶一声“你放着罢 ! ”以及柳妈的关于死后要被阎
罗王锯成两半的话, 使祥林嫂的精神完全崩溃了。 她在长期的打击与折磨下,
已陷入极度悲哀, 精神麻木。 在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下, 祥林嫂
精 品文档
精 品文档
精 品文档
精 品文档
2. 既给作品造成了悲剧气氛, 定下了悲凉的基调, 又突出了祥林嫂与鲁 四老爷之问的矛盾,表明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问题探讨】
一、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 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 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请找出这三处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第一次: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作用: 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说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 的统治依旧,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描写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情景。
作用: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祭祀的告诫下,祥林嫂永
远失去了参与祝福的权利。 她虽然百般挣扎, 但还是无济于事, 她的希望完
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和诗人,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
《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 文题知识:《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
1926年 8月初版。收入 1924
年至 1925年所写的小说 ll 篇,《祝福》是第一篇,展示了当时旧中国农村以
④“祥林嫂,你放着罢 ! 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 ! 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你放着罢,祥林嫂 ! ”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 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也不再去取烛台, 只
是失神的站着。 ( ①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祥林嫂两次反应不大相同,为什
2. 选 出 对 下 列 词 语 或 加 点 字 词 解 释 有 误 的 一 项 (

A. 寒 暄.( 太 阳 的 温 暖 )
形.骸 ( 身 体 )
收 敛.( 收 拢 聚
集) B. 蹙.缩 ( 紧 缩 )
间.或.一 轮 ( 偶 而 )
歆.享 ( 喜 爱 、 羡
慕)
C. 沸 反 盈.天 ( 满 )
窈.陷 ( 幽 远 )
写成“已经脱落,松松的卷和放在长桌上”,讽刺其已无“品节”可言。
3、《康熙字典》等暗示了鲁四老爷的守旧特征。
四、祥林嫂从初到鲁镇至临死前,外貌有哪些变化
?结合她的生活遭遇,说
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进而归纳祥林嫂的形象。
1、进一步通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绘祥林嫂外貌的语段,填写下列表格:
时间
年龄
服饰
面貌
这篇《祝福》 就是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揭露吃人 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 二、掌握字词 :
1. 选 出 下 列 加 点 字 注源自音 全 都 正 确 的 一 项 (
)
A. 寒 暄.(x u àn )
踌 蹰.(c h ú) 朱 拓.(t u ò) 百 无 聊 赖.( l ài)
B.监.生 ( ji àn )
残,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积极作用。
三、如何理解小说对鲁四老爷书房陈设的描写
?
答: 1、书房里挂陈抟的“寿”字,说明鲁四老爷希望自己长命百岁。
精 品文档
精 品文档
2、鲁四老爷大骂新党康有为以及死于除夕的祥林嫂,对联的下联“事理通
达心气和平” 对其作了有力的嘲讽。 把一边的对联 (“品节祥明德性坚定” )
?
答: 1、小说始于祝福, 终于祝福, 中间又一再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
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联系。
2、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至杀害了祥林嫂,而
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 祝福的热闹正反衬了祥林嫂临终的孤
寂凄凉。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
精 品文档
精 品文档
B. 老 师 为 我 们 订 复 习 资 料 , 可 我 身 边 没 有 钱 , 连 借 几 位 同 学 , 也 都 没 有 , 百.无.聊.赖., 只 得 请 假 回 家 。 C. 这 几 天 天 气 闷 热 , 上 床 以 后 总 是 惴.惴.不.安., 难 以 入 睡 。 D. 前 有 警 车 当 道 , 后 有 群 众 追 赶 , 歹 徒 走.投.无.路., 扔 下 凶 器 , 向 警 察投降。 4. 下 句 空 白 处 依 次 应 填 入 的 词 语 是 ( C ) 〔 只有 〕 四婶, 〔 因为 〕后来雇用 的女工 ,大抵 (非 ) 懒 ( 即 )馋,〔 或者 〕 馋而且懒 ,左右 不如意 ,所以 也还提 起 祥林嫂。 5. 选 出 标 点 运 用 无 误 的 一 项 ( C )
眼睛
头上扎着白头绳,
初来鲁镇 二十六七岁
乌裙,蓝夹袄, 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 两颊红 顺着眼
再来鲁镇
三十一岁
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蓝夹袄, 月白背心
顺着眼, 脸色青黄, 两颊上
眼角有泪 已经消失了血色
痕,眼光
无精神 手拄竹竿,下端开 头发全白, 脸上瘦 只有眼睛
临死之前
了裂,手提竹篮,内 削不堪,黄中带 间或一轮 四十岁上下
一步步被逼上死亡的道路。 3、研讨文中主人公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提示:分情节概括) 答: A.勤劳、善良、质朴、顽强。 (“初到鲁镇”部分)
B.挣扎与抗争。(“被迫改嫁”、“再到鲁镇”的有关段落) C.彻底绝望,精神崩溃。(捐门槛后还是不准祭祀) 总之,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社会中受压迫、受剥削的妇女的典型代表。 五、分析鲁四老爷及“我”的形象。 答: A、鲁四老爷:鲁四老爷是剥削人民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礼 教的顽固维护者,是迫害祥林嫂的元凶。 1. 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守旧而反动。(“讲理学的老监生”、“骂”) 2. 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对联的暗示) 3. 自私、冷酷。(嫌弃祥林嫂,不准祭祀,在精神上折磨祥林嫂) B、“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 1. 憎恶鲁四老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思想倾向。 2. 同情祥林嫂,善良。 3. 软弱, 无能。(不能直面祥林嫂提出的问题, 含混回答, 落荒而逃。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