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意见修订稿

浙江省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意见修订稿

浙江省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意见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浙江省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意见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通知》(国发〔2008〕18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一)重要意义。

知识产权制度是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的基本制度。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地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知识产权事业迅速发展,知识产权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知识产权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持续提高。

然而,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省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还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能力不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与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已成为我省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必然选择,对于推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三)主要目标。

争取通过5年的努力,进一步实现知识产权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机制与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持续增强,知识产权制度对全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知识产权工作继续位于全国前列。

到2020年,形成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的聚集优势、知识产权流转的市场优势、知识产权有效保护的环境优势、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创新优势和知识产权文化优势。

二、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构建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四)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地位。

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提高企业把创新成果转变为知识产权的能力。

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对引进专利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特色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群,促进区域块状经济发展。

(五)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专利权创造。

充分发挥《我省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的导向作用,围绕省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建设和省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形成一批具有跨越发展优势的核心专利技术,支撑我省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发展。

(六)推进商标与区域品牌培育。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推进自主创新与自主商标培育工作。

加强培育高新技术领域自主商标和具有地理标志特征的农副产品商标品牌;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推进产业集群商标和区域品牌集群建设;加快创立和培育现代商贸、专业市场、物流、金融、信息、旅游、餐饮、房地产等服务品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自主培育、国际并购等多种途径实现品牌国际化;加快出口名牌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七)推进优势与特色版权产业发展。

着力推进我省优秀出版物和原创影视作品的输出工作。

加快培育以杭州为中心的动漫游戏、网络传媒、文化娱乐、广告设计等现代创意产业和工业品外观设计、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网络工程等技术版权产业。

重点推进嵌入式软件、软件出口与服务外包、行业应用软件产业的发展,扩大浙江软件产业的影响力。

(八)促进特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

鼓励组织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加快地理标志规范体系建设和地理标志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创新,形成一批支撑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自主知识产权。

重视国家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进一步开展植物新品种的认证工作。

积极推进国防知识产权向民用领域转移。

(九)推进群众性发明创造。

鼓励开展各类创新创意专项活动,不断激发各行各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尤其是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热情,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崇尚科学、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以促进创新成果应用与产业化为重点,加快构建知识产权运用和公共服务体系(十)促进知识产权综合运用。

引导和推动企业运用各类知识产权,加强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协调运作。

实施专利和商标双轮驱动策略,充分发挥专利的技术支撑和商标的市场价值实现作用,加强专利保护推动技术创新,培育知名商标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专利成果品牌化。

(十一)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加强对国内外相关知识产权状况信息的动态分析与对策研究,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技术领域和出口产品的知识产权预警工作。

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和反馈的机制,扶持引导企业公平参与国际竞争、合理规避境外企业的知识产权诉讼。

(十二)加快专利技术产业化。

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发明人实施专利技术给予重点支持,促进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实用专利技术产业化。

鼓励企业对具有市场前景的专利成果深度开发,提高知识产权密集型商品的比重和出口比例,促进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贸易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十三)推进专利技术标准化。

鼓励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标准和参与国际国内标准的制定。

对可标准化的重要发明专利,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向国家和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为国家标准草案或国际标准提案。

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研制的科技攻关。

(十四)构建知识产权交易体系。

充分利用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贸易洽谈会等平台,积极推动开展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评估、质押等,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构建信息充分、交易活跃、秩序良好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和机制,加快建设一批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十五)加快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依托国家专利、商标、版权等数据库资源,进一步完善全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及时、准确、便捷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

加快省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和行业、特色产业专利信息库建设,构建全省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基础网络、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促进专利信息在技术创新和经济活动中的有效利用。

四、以有效遏制侵权行为为重点,加快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十六)提高知识产权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执法能力。

加强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行政执法体系,充实基层执法力量,改善行政执法条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执法能力。

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制度,畅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救济渠道。

(十七)依法惩治和遏制知识产权违法犯罪及侵权行为。

实行打击与防范相结合、日常执法与专项治理相结合、重点整治与营造环境相结合,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针对反复侵权、群体性侵权以及大规模假冒、盗版等行为,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

加强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海关知识产权边境执法力度,打击出入境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推进对外贸易发展。

(十八)完善知识产权执法协调机制与司法保护体系。

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要与司法部门加强信息沟通,整合执法资源,完善执法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和法院在保护知识产权、打击违法犯罪中的重要作用。

(十九)加强知识产权行业自律。

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及各类工商组织整合行业内的知识产权资源,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制定知识产权的行规行约并组织实施。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协调会员之间、会员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会员与消费者之间的知识产权争议,指导企业协商解决知识产权纠纷。

(二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监督。

会展主办单位、大型商场和专业市场主管部门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积极开展“正版”、“正货”承诺单位创建活动,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侵权防范机制,防止和杜绝侵权商品进入流通领域,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企业商号管理和保护规定》,加强企业商号管理,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二十一)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

加强对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及规则的研究,建立科学决策、快速反应、协同运作的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帮助市场主体依法应对涉外知识产权侵权纠纷。

鼓励企业、行业和地区建立由律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知识产权维权联盟,形成多元化的涉外维权援助机制,对维权确有困难的权利人给予法律援助。

五、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重点,着力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二十二)建立多层次的城市、园区知识产权工作体系。

以县(市、区)、园区为主体,组织实施省知识产权区域试点示范工程;引导有条件的县(市、区)参与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培育工程和国家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工作;鼓励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开发区(园区)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园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十三)加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

指导和扶持企业特别是大中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制定实施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培育一批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建立企业专利管理工程师制度,努力形成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二十四)强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管理。

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重视知识产权的流转与产业化工作,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应用实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将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职级晋升,以及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等技术创新平台认定的重要条件。

(二十五)全方位开展知识产权教学与培训工作。

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知识产权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点和研究机构,开设知识产权选修课程和与地方联合创办培训基地。

开展中小学知识产权知识教育,将知识产权内容逐步纳入全省中小学课程教育体系。

广泛开展对领导干部、公务员、规模以上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文学创作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

加强对律师的知识产权知识与技能培训。

(二十六)积极实施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培育工程。

通过5年的努力,通过以公派研修、引进聘用、重点培养、分层培训等方式,重点培养100名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研究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培育1000名具有较高知识产权理论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培训10000名以上企业知识产权实用人才,加快我省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