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在第三方检测市场中的作用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高校分析测试中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变迁,经历了繁荣发展、停滞低迷、寻求突破等几个不同阶段。
经过30年的沉浮积淀,已发展成为一支设备精良、人才汇聚、经验丰富的队伍,具市场准入资质,有条件进入第三方检测市场。
201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产业政策的出台,引发第三方检测市场将产生巨大变革的话题。
国有检测机构人心浮动,外资和民营检测机构期待利好。
第三方检测市场群雄逐鹿,浪潮涌动。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在这场改革浪潮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拓宽自身发展空间,应认真对待和研究。
1. 检测及第三方检测行业1.1检测行业的发展及现状分析检测行业最早起源于贸易,后来,由于地区、国家之间的贸易保护政策,渐渐上升到国家和国际层面。
在国际上,检测行业已经是一个很成熟也很重要的行业,但在我国,检测行业则起步较晚。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安全、健康、环保、技术研究、产品开发、质量监督、公共决策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检测行业已经渗透到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消费品到工业品,从原材料到成品,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从个人到企业、政府,无所不在,无处不用,检测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据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统计和预计,2013年我国检验检测市场规模为1678亿元,2014年为2105亿元,2015年将达到2574亿元间。
检测行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分离出来的新兴产业,是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态。
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把检测行业列为8个重点推进的高技术服务业领域之一。
可见,国家对检测行业具有"高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双重定位,充分显示了国家对检测行业的高度重视。
2012年12月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检测行业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检测行业带来了利好。
我国国有检验检测资源分布呈现显著的行业格局,主要分布在质检、农业、住建、卫生、食药、铁道、机械、环保、交通、高校等行业。
我国政府根据加入WTO的承诺,大约是在2003年以后,允许外资独资进入我国检验检测行业,目前主要有英国INTERTEK、瑞士SGS、德国TUV、德国、法国BV、美国UL等实力雄厚、公信力强的大品牌跨国公司。
我国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检验检测行业是在上世纪80年代。
近几年,民营检测机构悄悄发展起来,甚至有少数企业发展成了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如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据统计,目前我国通过省级以上计量认证的检验检测机构达25000多家。
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处长龚润军2014年4月在"全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进展"报告中给出的数据是:国有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国内机构总数近80%,市场份额约占55%;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约占19.5%,市场份额约占20%;外资检验检测机掏数量约占0.5%,市场份额约占25%。
1.2第三方检测的基本概念及特点第三方检测最早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并逐渐被人们所熟识,是由于近几年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如"三聚氨胶事件"、"地沟袖事件"。
所谓第三方检测又称公正检验,指2个相互联系的主体之外的某个客体,我们称其为第三方。
第三方可以是和2个主体有联系,也可以是独立于2个主体之外,是由处于买卖利益之外的第三方(如专职监督检验机构),以公正、权威的非当事人身份,根据有关法律、标准或合同所进行的商品检验活动。
就检测市场的性质来讲,检测行业可以分为政府检验检测、企业内部检测及独立的第三方检测。
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政府检验检测突出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业务来源主要在市场准入、监督检验检测、3C认证、生产许可证等方面;企业内部检测则服务于企业自身的产品质量管控要求;独立第三方检测主要体现所出具检测数据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在贸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基于保护自身利益,对检测数据独立性和公正性越来越重视。
因此,与政府检测机构和企业内部检测机构相比,第三方检测具有公信力强、检测范围广、费用低、周期短、服务质量高等特点。
在我国,外资和民营企业一般为第三方检测机构。
外资和民营企业虽占有检测行业20%的数量,却占有检测行业45%的市场份额,并且有逐步扩张的趋势,可见,第三方检测具有市场化能力强的特点。
我国计量法规定:在国内,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
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可按证书上所限定的检测项目,在其检测报告上使用计量认证标志,标志由"CMA"3个大写英文字母形成的图形和检测机构计量认证证书编号2部分组成。
国家级实验室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由国家认监委负责实施;地方级实验室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由地方质检部门负责实施。
随着"资质认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正式公文中一般以"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的方式表达。
也就是说,第三方检测机构必须取得CMA(即中国计量认证),才能进入中国检测市场,独立对外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数据或结果,因此,第三方检测还具有准入门槛的特点。
2.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基础和优势纵观30年的发展积淀,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优势可以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2.1资深的市场准入资质目前,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大约有140多家,其中教育部直属72家。
早在1991年,部属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就启动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第一家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的实验室是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截止2012年,教育部直属高校中,通过了国家级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的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有34家,工程及专业检测实验室有33家,统一由高校评审组负责管理,高校评审组设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大部分部属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在2008年之前就获得了资质认证,其中获证时间达20年的学校有14所,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老牌分析测试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江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还具有食品检验检测资质(CMAF);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大连理工大学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有限公司、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等是通过二合一认证的实验室。
二合一认证就是分别通过计量认证(CMA)和实验室审查认可/验收(CAL)。
高校评审组指导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内部管理,根据评审准则的要求对高校分析测试中心进行严格监管和密集培训,如每3年换证评审1次、每1.5年监督评审1次、每年不定时的飞行检查、每年1次高校系统全覆盖的实验室骨干培训班、每2年1次的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年会、多场次的校企之间研讨会及高校之间技术交流会等。
经过多年的历练,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积累了丰富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质量体系运行管理经验,熟悉了解了质量管理体系政策法规。
2.2人才、设备、学科交叉优势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人才汇聚,既有紧跟学术前沿、创新意识强的资深教授,可以成为新方法研究的强大智囊团和项目带头人,也有大批技术娴熟、经验丰富、对大型精密仪器操作了如指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取得准确分析结果提供技术保证。
经过多年"211工程"、"985工程"经费的持续投入和多年的运行管理,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仪器设备先进优良,配套齐全,仪器维护得好,团队管理水平高。
如厦门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总面积达2387平米,仪器设备总价值7100万元,其中大于100万元的仪器21台,如高分辨电镜、高场核磁、串联质谱联用仪等,都是市场上很顶尖的仪器;人员结构上,高级职称以上的人员占总人数的50%,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占总人数的95%,博士学位的人员占总人数的36%,硕士学位人员占总人数的41%。
浙江大学在"985工程"建设中立项5600万元,中南大学在"985工程"二期划拨5000万元,北京大学在"十五"、"211工程"经费中单列2500万元用于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在实验室规模和人才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市场竞争力。
特别是几个老牌的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更是久经考验,实力雄厚,具备强大的生命力。
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分析测试中心近几年的社会测试业务都突破了百万元,有的甚至上千万元。
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具有天然的学科交叉优势,有利于开展需要多种仪器、多个团队进行配合分析、相互验证的检测工作。
2.3公正权威优势高校独立于贸易买卖双方之外,是天然的第三方,可以保证数据或结果的客观、独立、公正、透明。
在国有、外资、民营3方检测机构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因其社会属性和背景,有可能成为三方争抢的香悖悖。
国有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很希望高校帮助培训技术人员;独资外企进人中国市场迫切需要了解中国法规和政策,也欢迎高校这方面的资深教授提供政策指导;民营企业实力稍逊,更需要与高校联合共建,开发检测手段,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创收能力。
3.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在第三方检测市场中的作用多年发展与市场实践证明,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是天然的第三方,在第三方检测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应发挥优势,突破自我,寻求广阔发展空间。
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服务高校和服务社会二者之间的关系。
服务高校和社会并不冲突,二者相辅相成。
3.1为检测行业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高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双重定位,决定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是检测行业的标准配置。
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在检测行业显得尤为重要,是检测行业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高校本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人才培养、企业培训是高校的拿手好戏。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制定培训计划、整合培训教师资源、编制仪器操作教材,为企业定期提供技术培训。
有的高校还在分析测试中心或相关院系设置了仪器分析等相关专业和课程,为企业定期培养和输送分析检测人才。
3.2开展方法研究,丰富检测手段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仪器设备先进,对仪器新功能新方法的开发利用有条件进行先行先试,不少新方法趋于成熟,可通过输出技术服务的形式,与第三方检测企业、政府部门等分享研究成果,既满足了社会对多种检测方法的需求,也带动了高校自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