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地构造学基础与中国地质学概论
大地构造学基础与中国地质学概论
2,地槽内部构造单元划分为优地槽,冒地槽,地背斜,地
山脉,最后成为稳定的克拉通的完整演化过程。
直接产物,在造山作用期间,随着大规模逆掩断层的形成, 答:①厚度:陆壳厚,洋壳薄②组成:陆壳为三大岩类, 向斜中间板块,边缘凹陷,山间凹陷,山前凹陷
21,克拉通:地壳上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即地壳中长期 导致了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随着强烈的构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 3,地台内部构造单元划分为地盾,地轴,台背斜,台向斜,
8,地幔柱: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柱状上升的热 是一次强烈构造作用的产物,代表了地壳经历过一次下降- 粒土杂基多;底部有冲刷面,含砾石(为下伏页岩碎屑及生 19,简述地幔柱构造对威尔逊旋回的解释
物质流。
抬升-再下降的过程,是造山作用发生的最明显证据。实际 物碎屑等),岩层底面各种印模构造发育,砂岩中有异地浅 答:①地幔柱上涌,超大陆裂开②分裂的大陆随时间移动
26.大陆漂移:地史时期陆壳由于在其下的洋壳相对软弱, 3,软流圈波速及其衰减的可能机制? P21
特点:①地台一般具有面状层布的几何形态②地台内部起 9,大陆边缘的类型: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
而在地球表面漂移的过程。
答:软流圈 Vp 从深 60km 处的 8.2km/s 下降到深 150 km 处 伏较小,整体高度较一致③地台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双 10,蛇绿岩套自下而上分为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放射
柱在地表的显示。
答:概念:由于中立的不稳定而引起的岩石圈地幔,大陆 脊在断层两侧的错距并不变化,既不增大,也不减小;而
4,莫霍面:地壳与上地幔之间,波速通过后增大的断面。 57.贝尼奥夫带:岩石圈板块插入地幔的板块实体,常与海 下地壳或洋壳沉入软流圈或地幔的过程。
平移断层活动时,错距不断增大②转换断层的相对位移只
24.大洋中脊: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环 入体的麻粒岩相岩石。地壳物质结构的基本特点是,随深 两者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根据变质特征基底类型可分为两 —陆碰撞,陆—陆碰撞
绕全球最大的海底山系。
度增加石英含量减少、长石含量增多,按照一般地温梯度 类①结晶基底:即混合岩化,花岗岩化普遍变质程度深的 7,地球岩石圈划分为七大板块,它们是太平洋板块,亚欧
6,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枕状玄武 1,造山作用存在的六个主要标志?p170
接接触,引起地幔对流,从而对下地壳迅速加热而发生广 ③转换断层两盘的位移方向在洋脊之间相对洋脊的视位移
岩,远洋沉积物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答:造山作用是造成岩石圈横向收缩,垂向增厚,隆升成 泛的部分熔融,引起造山带范围内广泛的酸性岩浆活动。 方向是相反的,而平移断层的标志层错移方向与断层位移
22.陆内造山带的主要特征和类型 p188
降的地壳运动,在地层记录上表现为沉积间断。
大的构造挤压作用,可使断裂带附近或整个地壳岩石发生 E 层(外核):2885~4640km,镍铁成份,氧化铁
填空,选择题
19,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表现为岩石的倾斜,褶 普遍动力变质作用。尤其是在规模较大的逆掩断层附近, F 层(外核):4640~5155km,二硫化铁
25.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周边为裂谷,俯冲带和转换断 (30℃/km)推算,上述分层界面的大致深度为 5 km、15 km、 基底,常形成绿岩带②褶皱基底: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不 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层围限着的岩石圈块体。
25 km 左右。
发育,变质程度浅的基底
8,板块俯冲的类型:B 型俯冲 A 型俯冲,C 型俯冲
5,地震波:地震时从震源处释放出来,并向周围传播的弹 沟相连,在地表上由地震带反应。
原理:重力不稳定是拆沉作用的驱动力,直接结果是岩石 发生在被错开的两端洋脊之间,而洋脊外侧转换断层的两
性波。
简答题
圈地幔和下地壳沉入软流圈并引起热的软流圈与下地壳直 盘是同向位移的,而平移断层两盘位移是遍及断层全长的
1,地球圈层划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地壳,地幔,
皱,破裂的地壳运动。
因应力相对集中而常常出现动力变质带,甚至可产生高压 G 层(内核):5155-6371km,铁镍合金
地核。
20,地槽旋回:从地槽沉降开始,至造山运动变形成褶皱 动力变质岩。⑥岩浆活动:剧烈的岩浆活动是造山作用的 11,简述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的差别?
14,地背斜:地槽内部或地壳之间沉积层变薄或缺失的相 较强的构造事件均会产生同造山磨拉石沉积组合。所以, 沉积岩、花岗岩类和变质岩组成,下部硅镁层或玄武岩质 发生在板块边界的现象能做出很好的解释,对远离板块边
对隆起区。
磨拉石沉积组合一直被认为是造山作用发生的直接标志。 层主要由相当于基性岩类的变质岩组成
9,热点:地幔中相对固定和长期的热物质活动中心。 上,由于强烈的构造作用影响,使已形成的地层普遍发生 水化石;②下平行纹层:由粉砂、细砂及泥组成,也显粒 到超大洋内,并任意散布在其中③在大陆分散期间,俯冲
10,地槽:地壳中长期强烈沉降并被沉积物充填的槽状凹 了褶皱、断裂等较强的构造变形,并使造山作用过程中所 序性,具平行层理构造;③流水波纹层:粒度变化不大, 带在地球表面任意发育,它们提供冷物质进入地幔④冷物
7,TTG 岩: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岩岩类的麻 山的作用。
9,鲍马序列的完整序列?
方向是相同的④转换断层两盘的错开洋脊之间断层错距处
粒岩为主,构成古大陆和现代大陆地壳的主要岩石。
存在标志:①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地层的角度不整合 答:①底部粗粒递变层:由砾-砂-粉砂组成,具正粒序, 处相等,而平移断层错距在中部最大,向两端减少。
起作用的重要程度不同。
的地壳运动类型。
使地壳物质发生了强烈构造变形,如强烈褶皱和大规模逆 D 层(下地幔):660~2885km,主要为硅酸盐,还有金属 21,沉积盆地的类型和特征 p147
18,造陆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表现为大范围的整体升 冲推覆构造等。⑤动力变质:造山作用过程中,由于较强 氧化物和硫化物
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堑。
岩套形成于洋中脊、边缘海等海底扩张环境。在海洋关闭、 入保护③转换断层特点:转换断层最初发现于洋脊带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 55.转换断层:横切洋脊的一种剪切断层在方向上平行于扩 大陆碰撞过程中,推覆到大陆板块之上,卷入到褶皱带中。 连接两段洋脊。
地幔构造说提供了一种解释固体地球不同圈层相互作用的
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砂砾岩组成的岩石成熟度低, 用使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而隆升,并遭受剧烈剥蚀而形成 10,地球 ABCDEFG 七大层位的界面深度与物质?
动力学框架②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讨论板块的水平运动,而
相变急剧的陆相沉积组合。
快速堆积的产物。也就是说,在造山作用过程中,每一次 答:A 层(地壳):0~33km,上部硅铝层或花岗岩质层主要由 地幔构造说主要讨论地幔内部的垂直运动③板块构造说对
27.海底扩张:地幔物质沿洋中脊上升,充填裂谷,产生新 的 7.7 km/s,在深 250km 处又上升为 8.2 km/s,Vs 从相 层结构④地台盖层的沉积组合是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中形 虫沉积层
的海底并逐渐向洋中脊两侧扩张的过程。
应的 4.6km/s 降至 4.0km/s。
成的⑤地台岩浆活动较微弱⑥地台盖层构造变形一般比较 11,幔枝构造一般由核部岩浆—变质岩浆,外围盖层拆离滑
界的现象不能很好地解释,而地幔构造说能很好地解释④
15,优地槽:靠海一侧,火山活动强烈的地槽。
③沉积组合性质的突变:造山作用发生之前多为稳定型的 B 层(上地幔):33-410 km,以橄榄石结构的铁镁硅酸盐 在俯冲带未发育时,板块构造受地幔柱控制,当俯冲带发
16,冒地槽:靠近大陆一侧,通常没有货只有极弱的火山 沉积组合,而在造山作用期间则以火山-沉积组合和磨拉石 为主
区。
②磨拉石沉积组合:磨拉石沉积组合是一套以陆相为主的 化石及其碎片,具微细水平层理。以上四个小层是一次浊 大陆,俯冲带将环绕超大陆发育。
12,复理石沉积组合:形成于大陆边缘,大陆坡麓,由浊积 巨厚的砾岩和砂岩占优势的沉积组合,产出于山间坳陷和 流形成的,共厚几毫米至 6 米或更厚;⑤深海页岩层:由 20,简述地幔构造说与板块构造说的关系
用。
②软流圈的顶、底部不是一个平整的面,而是逐渐过渡的 台:古生代以前基底固结形成的地台;新地台:古生代以 断块,菱形断块
29.A 型俯冲:大陆岩石圈板块向另一个大陆岩石圈板块之 层带,一般在大约 60 km 深处地幔开始由脆性向塑性过渡, 来基底固结的地台。
到某一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合的沉积岩 答:在未变质的表壳岩石下面的上地壳由绿片岩相岩石组 12,简述地台的组成和类型:
元构成。
系。
成;中地壳主要为经过富铝的、伴随局部混合岩化及花岗岩 答:地台:指前寒武纪以来地壳上的稳定地区,它具有双 5,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为离散型,汇聚型,转换型
23.海沟:太平洋边缘平行于岛弧的线性深海巨型凹地。 化的角闪岩相岩石;下地壳为含有长英质片麻岩和多种侵 层结构,即有强烈褶皱变质的基底和较为稳定的沉积盖层, 6,根据两侧陆壳的性质,板块碰撞可分为弧—弧碰撞,弧
育时,板块构造不受地幔柱构造约束⑤从行星的构造演化
活动的地槽。
沉积组合为代表的非稳定型沉积组合类型为主。④强烈构 C 层(上地幔):410-660 km,以铁镁硅酸盐变成尖晶石结 角度看,地幔柱构造和板块构造在地球演化的不同时期所
17,造山运动:地槽阶段出现的褶皱作用使地层强烈变形 造变形:也是造山作用存在的直接标志。造山作用期间, 构为特征
圈层。
张方向。
标志着洋盆的消亡,是鉴别古俯冲带、缝合线的标志之一。 18,转换断层和平移断层的主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