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化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化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苍山县位于山东省最南部,与江苏省邳州市相邻,全县共有21个乡镇,1179个行政村,117万人,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万亩。

苍山北部为低山丘陵,南部是低洼平原,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温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年平均气温14.4度,光照时数2473小时,无霜期202天。

雨量适中,常年平均降雨800-850毫米,水源充沛且无污染,适宜各类瓜果蔬菜的生长。

改革开放以来,苍山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干事创业,加快发展,把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确立在发展市场农业、培植主导产业和发展以蔬菜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上,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蔬菜产业化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获得了很大效益,不仅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加快了我县脱贫致富的步伐,而且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到2003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5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8.3亿元、21.5亿元和27.7亿元,财政收入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60元。

一、苍山县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苍山是个农业大县,历史上以种植小麦、玉米、地瓜、大蒜、生姜等为主要农作物,改革开放之前,坚持以粮为纲,单一粮食生产,始终未能使大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改革开放之后,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定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改革调整。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把突破口选在了蔬菜生产领域,于是提出了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形成支柱产业的基本思路。

这主要基于苍山的群众有种菜的传统和习惯,苍山大蒜已有1900多年的栽培历史,生姜也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

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

苍山蔬菜产业化是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

从1978年到1990年,经历了10多年的萌芽状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到1987年,虽然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2亿元,粮食总产10亿斤,蔬菜4.8亿斤,仍没有摆脱粮食大县、农业穷县的状况。

1988年,苍山被列入沂蒙山区连片扶贫,为了尽快改变贫困面貌,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提出了"一稳三上,两个面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在保证粮食总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着力培植蔬菜主导产业,上经济作物;围绕农副产品和农作物秸杆转化,上畜牧业;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增值上县乡工业。

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东蒜西菜、南粮北果"的区域种植格局,粮经作物比例调整到了7:3。

在这一阶段,全县新建了108座恒温库,对蔬菜起到了旺吞淡吐的储蓄作用,开始筹建了鲁南、艾曲蔬菜批发市场和芦柞大蒜批发市场,蔬菜开始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从产、运、销方面,初步有了蔬菜产业化的雏形。

二是发展阶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利用了10年时间对蔬菜产业化进一步摸索、发展、壮大。

到1991年,粮食产量基本稳定,蔬菜产量已达到了8亿斤。

1991年以后,我们在"一稳三上,两个面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结构,蔬菜生产、市场建设、蔬菜加工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蔬菜产业化进程开始加快。

到1998年,全县各类蔬菜批发市场已达到30余处,各类冷藏加工企业达到200余家,全县蔬菜面积达到65万亩,总产45亿斤,已超过粮食产量的5倍,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亿元,是1987年的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18元,是1987年的5倍,农民运销队伍发展到近10万人。

1992年7月,江泽民同志到临沂视察工作时指出:"苍山蔬菜品种多、质量好,要多搞,要占领市场,占领江苏、上海市场,让农民尽快富起来"。

1995年1月,温家宝同志视察苍山时对苍山民办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和蔬菜产业化发展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期间,苍山被省委、省政府誉为"山东南菜园"、"山东洋菜园",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大蒜之乡",授予"菜篮子工程"先进县。

苍山大蒜在99′昆明世博会获得银奖。

三是提升阶段。

从90年代末至今,面向国际国内市场,适应WTO新要求,充分利用高新科技手段,提高科技含量,二次创业,全面升级。

1999年以来,我们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提出了"加快产业化进程,再创苍山蔬菜新优势,实现蔬菜二次创业"的目标,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依靠科技,面向市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狠抓市场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以市场流通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以支柱产业为依托,促进市场建设的路子,加快了蔬菜产业化进程。

尤其是以大蒜、大姜、大棚菜、出口创汇菜、夏秋露地菜、食用菌为主的蔬菜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面积、产量、品种、质量不断提高,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

200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00万亩,总产72亿斤,其中大蒜25万亩,大棚菜25万亩,大姜6万亩,出口创汇菜10万亩,夏秋露地菜34万亩,食用菌投料3亿斤。

对于我县提出的"实现蔬菜二次创业,推进蔬菜产业升级"的观点及实践,省里极为重视,于去年8月份在我县召开了全省"实施强县发展战略,推进蔬菜产业升级"研讨会,会后,我们又提出了由蔬菜大县向蔬菜强县跨越,推进蔬菜产业升级的奋斗目标,目前正在扎实实施。

在这一阶段,苍山先后被国家、省列为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全国创汇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和山东省放心菜工程基地县,被中国特委会命名为"中国牛蒡之乡"。

目前已顺利通过全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考核验收。

二、苍山县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形式苍山蔬菜产业化的发展,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市场辐射带动型,即专业市场+基地+农户+运销组织(户)。

农副产品只有通过市场销售才能成为商品,市场营销量越大,对基地和农户的带动力就越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就越发达,膨胀就越快,经济效益就越好。

我县目前有专业化市场30多处,市场年交易量30亿公斤,成交额50多亿元,带动了全县百万亩蔬菜基地的发展。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

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运销企业作为龙头,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实行生产、加工、运销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农产品基地,基地联农户,形成松散或紧密的共同体,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了贸工农一体,产加销相连,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营机制。

以神大、黄埔、益星、越洋、新杨等蔬菜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了蔬菜产业化的发展。

三是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即合作社(专业协会)+企业(市场)+基地+农户。

市场经济需要规模经济来支撑,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难以抗御市场风险,尤其是加入WTO后,农产品国际贸易或国内大中城市贸易,逐步实行标准化的准入制,不搞联合,不搞规模化的标准化生产经营将难以生存。

为此,农村各类能人发起,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生产资料联合起来,把资金以入股的方式联合起来,形成紧密的或是半紧密、半松散型的合作经济组织,进入市场,参与竞争。

如尚岩镇会宝蔬菜产销合作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立起来的。

1999年,由当地一名群众威望高、事业心强的县人大代表徐廷合挑头,吸引1000多户农民以资金、土地、技术等多种形式入社,办起了蔬菜种植示范园、育苗工厂、交易市场、生产资料供应站、车队等,为社员提供新品种引进、种植、销售一条龙服务,年终为社员分红,带动了当地蔬菜生产的迅速发展。

目前入社资金已达到50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围蔬菜面积3万多亩。

兴明乡天马集团实行会员制,免费为6000多户会员提供良种、肥料、生物农药,集中包销会员生产的冬瓜、西瓜和其它蔬菜,价格每斤比非会员高出0.1-0.2元,"一马"牌冬瓜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和临沂市十大名牌瓜菜产品,畅销全国十几个城市。

龙湾蔬菜产销服务公司实行"售菜卡"制,公司为股民提供良种、肥料、技术等一条龙服务,凭卡售菜,建档立卡,一般实行"售菜卡"的菜农每年亩收入比无卡的高出300--500元。

这些合作经济组织的突出特点是:以农民为主体,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入社(会)自愿,退社(会)自由,按劳、按资分配,入投分红,谁有能力谁挑头,谁能服务谁挑头,可个人办、联合办、村办、企业办。

目前,苍山这样的联合体有1500多个。

四是中介组织协调服务,产销合同订单型,即中外远业的中介组织(代理人)+企业(基地)+农户。

市场经济有很强的活力,因其有精细明确的分工,其中关键的一个链条,就是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起到了桥梁、枢纽、链接、润滑作用。

中外一些企业、市场需求某种产品,我们的农民又生产这种产品,但作为供、求在两头,谁都不了解这个信息,一个急需,一个急供,这就需要中间有一个服务组织,帮助两头牵线搭桥,既解决其想买的问题,又解决了想卖的问题,如果中介组织做的超前一些,协调好两头,用合同订单的方式组织产销,就会把生产要素的优势组织好、发挥好,就会有的放矢、有序竞争,加快发展。

我县嘉德公司最早实行订单农业,与日本的公司合作,引进山牛蒡原种及种植技术,组织基地和农户种植,用保护价收购,发展洋菜3万亩。

南桥镇南苑、信诚蔬菜食品有限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每年与上海百氏公司签订协议,引进资金、土豆种,积极发展订单土豆种植,实行保护价回收,每年都在万亩以上,实现了订单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并形成了以公司为龙头,集种植、收购、销售、冷藏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

在产业运营方式上,以上海百氏公司为依托,以公司和市场为龙头,以订单种植户为载体,形成了基地、市场、农户为一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循环农业生产链。

今年该镇已发展订单土豆近万亩,夏秋露地菜2万亩,仅此一项,发展订单生产的农户人均增收近2000元。

神山优质大蒜、仲村优质生姜、庄坞牛蒡等依托神大集团、越洋公司、丰宝公司等都实现了订单生产、未种先卖,目前,全县已发展蔬菜订单生产10万余亩,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专业化出口创汇型,即国外市场(企业)+基地+农户。

把国外的特色农产品需求与我们的自然优势、劳动密集优势、绿色无公害优势结合起来,专业化种植国外市场的需求产品,形成专业化的产业区域和主导产业。

我县庄坞镇依托海都、大地、原野等出口创汇企业,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型产业化经营,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在国内种植,经过加工后再出口国外,实现了出口创汇蔬菜的"两头在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