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及同步练习答案解析:-第4单元 方山子传实战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及同步练习答案解析:-第4单元 方山子传实战同步练习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练习一、基础考查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B.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志节、行为C.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类:相像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纵马奔跑解析:选D。

“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则不然.C.晚乃遁于.光、黄间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解析:选A。

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C.介词,在/ 介词,比;D.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B.但观之,慎弗声C.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D.余既耸然异之解析:选A。

B项,“声”,句中作动词,出声;C项,“快”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感到痛快;D项,“异”,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惊奇。

4.(.·山东潍坊调研)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A.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B.宋将军故自负..C.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D.吾始闻汝名,以为..豪解析:选B。

A项,古义:窗户和门;今义:墙壁上通风透气的装置。

C项,古义:请求客人;今义:请人吃饭等。

D项,古义:把……当做;今义:认为。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

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

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

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

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

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

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

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久居,祸且.及汝。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

客不得已,与偕行。

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

客驰下,吹觱篥数声。

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

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

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

”尘滚滚东向驰去。

后遂不复至。

5.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省:探望B.故尝与过.宋将军过:访问C.时座上有健啖.客啖:谈话D.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扣:通“叩”,询问解析:选C。

啖:吃。

6.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遽扑之.,入石穴中B.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C.久居,祸且.及汝若属皆且.为所虏D.夺其.物,故仇我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解析:选B。

“以”:介词,用;连词,因为。

A项,“之”:代词,它。

C项,“且”:副词,将要。

D项,“其”:代词,他的。

7.下列省略句中补出的省略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北平陈子灿省兄(于)河南于:介词,到……(某地)B.故尝与(之)过宋将军之:代词,他,指代大铁椎C.吾始闻汝名,以(之)为豪之:代词,你,指宋将军D.客不得已,与(之)偕行之:代词,他,指宋将军解析:选B。

之:代词,他,指陈子灿。

8.下列对《大铁锤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介绍宋将军的“工技击”“雄健”,是为了衬托大铁椎的勇武。

用了以勇衬勇的表现手法。

B.文中描写了大铁椎的外貌和言行,表现了大铁椎身怀绝技,轻捷善战的个性特征。

C.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说明他是一个胆小鬼。

D.“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

”这几句渲染了战前的肃杀气氛。

解析:选C。

写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是侧面衬托大铁椎。

不能说宋将军是胆小鬼。

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常秩,字夷甫,颍州汝阴人。

举进士不中,屏.居里巷,以经术著称。

嘉祐中,赐束帛,为颍州教授,除国子直讲,又以为大理评事;治平中,授忠武军节度推官、知长葛县,皆不受。

神宗即位,三使往聘,辞。

熙宁三年,诏郡以礼敦遣,毋听秩辞。

明年,始诣阙。

帝曰:“先朝累.命,何为不起?”对曰:“先帝亮.臣之愚,故得安闾巷。

今陛下严诏趣迫,是以.不敢不来,非有所决择去就也。

”帝悦,徐问之:“今何道免民于冻馁?”对曰:“法制不立,庶民食侯食,服侯服,此今日大患也。

臣才不适用,愿得辞归。

”帝曰:“既来,安得不少留?异日不能用卿,乃.当去耳。

”即拜右正言、直集贤院、管干国子监,俄兼直舍人院,迁天章阁侍讲、同修起居注,仍使供谏职。

复乞归,改判太常寺。

七年,进宝文阁待制兼侍读,命其子立①校书崇文院。

九年,病不能朝,提举中太一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

还颍。

十年,卒,年五十九,赠右谏议大夫。

秩平居为学求自得。

王回,里中名士也,每见秩与语,辄欿然②自以为不及。

欧阳修、胡宿、吕公著、王陶、沈遘、王安石皆称荐之,翕然名重一时。

初,秩隐居,既不肯仕,世以为必退者也。

后安石为相更法,天下沸腾,以为不便。

秩在闾阎,见所下令,独以为是,一召遂起。

在朝廷任谏争,为侍从,低首抑气,无所建明,闻望日损,为.时讥笑。

秩长于《春秋》,至斥孙复所学为不近人情。

著讲解数十篇,自谓圣人之道,皆在于是。

及安石废《春秋》,遂尽讳其学。

立,始命为天平军推官。

秩死,使门人赵冲状其.行,云:“自秩与安石去位,天下官吏阴变其法,民受涂炭。

上下循默,败端内萌,莫觉莫悟。

秩知其必败。

”绍圣中,蔡卞荐立为秘书省正字、诸王府说书侍讲,请用为崇政殿说书,得召对,又请以为谏官。

卞方与章惇比,曾布欲倾之,乘间为哲宗言立附两人,因暴其行状事,以为诋毁先帝。

帝亟下史院取视,言其不逊,以责惇、卞。

惇、卞惧,请贬立,乃黜.监永州酒税。

(选自《宋史·常秩传》) 【注】①立:指常秩的儿子常立。

②欿然:谦虚,不自满。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不中,屏.居里巷屏:退隐B.先帝亮.臣之愚,故得安闾巷亮:谅解C.先朝累.命,何为不起累:屡次D.请贬立,乃黜.监永州酒税黜:罢免解析:选D。

黜:贬谪;降职。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今陛下严诏趣迫,是以.不敢不来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B.异日不能用卿,乃.当去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闻望日损,为.时讥笑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秩死,使门人赵冲状其.行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解析:选C。

A项,前者是因果关系连词,可译为“因为”;后者是介词,可译为“把,将”。

B项,前者是副词,可译为“才”;后者是表示判断的副词,可译为“是”。

D项,前者是代词,可译为“他的”;后者是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可译为“难道”。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秩屡次拒绝到朝廷为官,后来之所以改变态度,既是因为皇帝不断催促逼迫,不得不去,也是因为他支持王安石当时的变法运动。

B.常秩认为当时社会有两个主要忧患,一是法令制度还没有制定建立,二是风俗趋向于奢侈靡费,有些普通民众过着王侯一样的生活。

C.常秩做学问强调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本擅长《春秋》之学,但因觉得王安石废弃《春秋》之学很有道理,就放弃了自己的学说。

D.这篇史传对常秩的叙述较为客观全面,并没有一味褒奖,也讲到他在担任谏官和侍从时恭顺谦让,缺乏建议,被当时的人嘲讽讥笑。

解析:选C。

“觉得王安石废弃《春秋》之学很有道理”,无中生有,强加因果;“放弃了自己的学说”是对“遂尽讳其学”的误解,原意是指“他就完全回避谈论自己的学说”。

1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熙宁三年,诏郡以礼敦遣,毋听秩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帝悦,徐问之:“今何道免民于冻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秩在闾阎,见所下令,独以为是,一召遂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熙宁三年,下诏让郡里以礼相待敦请遣送,不准许常秩推辞。

(2)皇帝很高兴,缓缓地问他:“现在有什么办法能够使得老百姓免于寒冷和饥饿?”(3)常秩在乡间,看到所颁布的法令,却唯独认为是正确的,一有征召就应聘出仕。

参考译文:常秩,字夷甫,颍州汝阴人。

考进士没有考中,退隐独居在乡里,凭借经术著称于世。

宋仁宗嘉佑年间,朝廷赐予捆为一束的五匹帛作为聘用的礼物,请他出任颍州教授,授予国子直讲的官职,又任命他为大理评事;宋英宗治平年间,授予忠武军节度推官、长葛知县等官职,他都没有接受。

宋神宗即位,三次派人去聘请他,他都推辞了。

宋神宗熙宁三年,下诏让郡里以礼相待敦请遣送,不准许常秩推辞。

第二年,才来到朝廷。

皇帝说:“先帝多次命令,你为什么不应聘出仕?”他回答说:“先帝对我的愚昧比较谅解,所以我得以闲居乡里。

现在陛下用严厉的诏书催促逼迫,因此不敢不来,不是我能选择离去或留下的。

”皇帝很高兴,缓缓地问他:“现在有什么办法能够使得老百姓免于寒冷和饥饿?”(常秩)回答道:“法令制度没有制定建立,一些普通民众享受着王侯一样的食物,穿戴着王侯一样的服饰,这是今天的大患啊。

我的才能不适合任用,希望能够告辞回乡。

”皇帝说:“既然来了,怎么能不稍微留一段时间呢?有一天不能任用你了,才应当离开吧。

”于是任命他为右正言、直集贤院、管理国子监,不久兼任直舍人院,调任天章阁侍讲、同修起居注,并且让他担任谏官的职务。

他又请求退职回乡,于是改任太常寺。

熙宁七年,擢升他为宝文阁待制兼侍读,任命他的儿子常立为崇文院校书。

熙宁九年,常秩生病不能上朝,任命他为提举中太一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

常秩回到颍州。

熙宁十年,常秩去世,年五十九,朝廷赠予右谏议大夫的官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