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作中对设备完整性管理的认识
设备完整性管理是站场工作的重点,设备的完好运行是安全生产得一进行的基础保障。
俗话说“精准的天平才能称量出公平,性能优良的汽车才能日行千里”,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通过设备完整性管理等有效的管理办法和一系列控制手段加强基础设备管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生产提供先进可靠的设备保障。
一、设备基础数据库的采集是设备完整性管理的基础
设备管理优先于站场生产,在站场投产前甚至建设初期就已经对设备的管理、维护和存放有了严格的要求。
想要完全“驾驭”一台设备,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设备的性能,操作方法,维护方案,以及运行环境和参数。
站场中常常涉及到的设备数据主要包含在设备技术档案、设备维护记录、基础设备台账、设备完整性月报、设备鉴定证书、设备合格证、设备说明书等资料中。
详尽的设备数据库将为日后生产中设备故障的判断和维修、设备的更新换代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在站场的日常工作中保证设备基础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准确性尤为重要。
为保证大量设备基础数据的可靠性,我们不仅要在新装设备初期下功夫,更需要在日常巡检、维护中不断去完善和校对。
二、动静设备分级管理是设备完整性管理的进一步提升
在设备完整性管理规定中要求工艺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和按照设备的边界和分级管理。
将同类设备,相同属性的设备划归为一种管理方法这样大大提高了设备管理的效率,为基础管理提供了便宜。
但是在日常维护和运行中,特定的生产流程下动态设备和静态设备的维护方法和常见故障却大不相同。
这就需要对动设备和静设备进行分类管理。
对于静设备,通过量化具体每个设备的风险,将具有相似的失效频率和失效后果的设备分类管理,分类维护和检测,并制定相应的检修计划和维护计划,这样以来就减少了设备停用时间、同时也减少了延误生产的时间。
对于动态设备,设备可靠性随服役年龄和维修次数的增加而降低,而动态部件的维修次数和服役年龄和静态设备的大不相同,运行的环境和条件也不尽相同,对于同类动态设备或设备的动态部件分类管理、定期维护和更换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将大大提高设备的完好率。
通过动态设备和静态设备分类管理会进一步提高设备管理的全面性。
三、基于风险的检验和基于可靠性的维护是设备完整性管理的目的。
任何设备都是有寿命的,设备可靠性都是随着服役年龄的增加而削减的。
而常见设备的故障和损坏都是从他的易坏部件或者不可替换部件开始的,那么对于特殊部件的专有维
护方法便成为延长设备整体寿命,提高设备整体可靠性的关键。
这种维护方案可谓是“私人定制”,同样的设备运行在生产的环节不同,所处的外界环境不同,操作运行的频率不同,这所谓的维护方案也将不同。
每台设备的运行情况都不相同,设备的完好性和可靠性都不得而知,因此对于设备的定期鉴定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个层面上来说设备的风险检验和可靠性维护是同等重要的。
鉴于不确定的风险和不确定的可靠性,可以采取针对设备可靠性随服役年龄和维修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程度和不同情况,建立一种基于保证设备可靠性的预防性维护,并建立维护及运行状态数据库。
将设备的日常维护转变成基于保证可靠性的动态维护。
这样可以降低设备的故障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同时这样的数据库可以为设备使用寿命,适合使用的场合,安装改进提供可靠依据。
设备的完整性管理是站场基础设备管理的重中之重,它是环环相扣,是一种长期性的工作,没有节点,需要不断的完善基础数据,准确的判断故障,及时妥善维护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