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

征和病变程度 瓣叶增厚 瓣叶厚度接近正常(4-5mm) 瓣叶中部增厚, 边缘明显增厚 , 瓣叶各部均匀增厚(5-8mm) 瓣叶组织明显增厚(7-9mm) 分数
1 2 3 4
二尖瓣超声形态记分
形态特征和病变程度 瓣叶活动度 活动度大,仅在瓣尖部活动受限 基底部及中部活动度下降 舒张期主要在瓣叶基部向前移动 舒张期瓣叶无或仅轻度向前移动 分数
PBMV适应症 适应症
1. 单纯二尖瓣狭窄,瓣叶柔软,无明显 钙化(Wilkin超声积分<8 ),瓣口面 积0.8~1.8cm2、NYHA心功能II/III级、 无房颤、无风湿活动。
PBMV适应症(续) 适应症( 适应症
2. 轻、中、重度二尖瓣狭窄合并二尖瓣 轻度返流或合并主动脉瓣轻度病变, 左心室正常大小。 3. 虽有房颤,但 TEE 示左房壁无新鲜 血栓。 4. 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其他条 件符合上述三条。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
1984年日本INOUE首创的介入治疗 1984年日本INOUE首创的介入治疗 年日本INOUE 1987年国内首次开展 1987年国内首次开展 基本取代开胸二尖瓣闭式分离术
PBMV原理 原理
将球囊导管的球囊置于二尖瓣环处, 将球囊导管的球囊置于二尖瓣环处, 造影剂加压充盈球囊, 造影剂加压充盈球囊,球囊膨胀力使 粘连的二尖瓣瞬间分离, 粘连的二尖瓣瞬间分离,达到扩大二 尖瓣口面积。 尖瓣口面积。
PBMV疗效评价( PBMV疗效评价(续) 疗效评价
二尖瓣扩张前后心功能改变(NYHA) 术后(Post-PBMV)及随访(除1例),比术前(Pre-PBMV) 明显进步
PBMV疗效评价( PBMV疗效评价(续) 疗效评价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球囊扩张的即时和长期疗效 与术前瓣膜超声形态记分密切相关 记分≤8 分,近远期疗效好; 记分≥12分,近远期疗效差。
PBMV疗效评价( PBMV疗效评价(续) 疗效评价
气囊二尖瓣成形术后心排血量改变,显示术后心排血量明 显增加(纵坐标为心排血量升/分,横坐标为时间(小时)
PBMV疗效评价( PBMV疗效评价(续) 疗效评价
二尖瓣口面积(二维超声及多普勒测定) 术前(Pre-PBMV) 1.12± 0.26 cm2 术后(Post-PBMV) 2.04 ±0.41 cm2 随访 1.92±0.45 cm2
PBMV禁忌症 禁忌症
1. 二尖瓣狭窄合并中度以上反流或主动 脉瓣病变 →左心室扩大 2. 左心房有新鲜血栓 3. 风湿活动,3个月内
PBMV疗效评价 PBMV疗效评价
国内外公认PBMV是一种 可以取代开胸闭式分离术 治疗二尖瓣狭窄的方法
PBMV疗效评价( PBMV疗效评价(续) 疗效评价
平均二尖瓣舒张期跨瓣压力阶差,无论心导管测定 (Catheter-method)或多普勒测定(Doppler-method) 都显示疗效持续改善。
1 2 3 4
二尖瓣超声形态记分
形态特征和病变程度 瓣叶钙化 单一区域超声光点增强 光点散在,但局限于瓣叶边缘 光点延伸到瓣叶中部 瓣叶广泛分布超声光点 分数
1 2 3 4
二尖瓣超声形态记分
形态特征和病变程度 分数
瓣下病变 仅在瓣膜下方腱索结构轻微增厚 1 腱索增厚累及近端1/3 2 腱索增厚延伸至原端1/3 3 广泛腱索增厚缩短累及乳头肌 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