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读书笔记1

管理学读书笔记1

管理学读书笔记(一)一、书目:1.《管理学精要》(第六版),安德鲁·J·杜柏林著,左浩、陈莹、袁媛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5月2.《档案管理学基础》(第三版),陈兆祦、和宝荣、王英玮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3.《看电影学管理》,孙路弘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二、三本书及课本的对比分析《管理学精要》此书结构简单明了,对管理学原理的阐述有着深入浅出而又充满思想的火花,引用大量的案例使之与理论分析紧密结合,内容新颖。

大量的案例激发了学习者的研究兴趣。

在阅读此书时我感觉案例能够帮助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原理。

这些具体实际的实例开拓了我的眼界,而且它们给了我创造思考的机会,通过对信息进行思考则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并能长时间地记住。

对于一个初次接触管理学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合理,在每章开头都有“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列出了每一章中重要的主题,并且将这些重要主题相关的内容融合进正文中。

每章结尾的“本章提要”以本章的学习目标为基础,对关键点进行总结,归纳出本章的中心思想。

用“开篇案例”阐明每章所要讲述的重要主题。

“管理实例”等栏目展示了每章中特定的个体或者组织是怎样在管理方面进行实践的。

每章结尾的“复习题”和“思考题”鼓励读者复习并回顾本章的学习目标,还有“技能训练”、“网络技能训练”可以使我们通过因特网扩展管理学知识。

有趣的“自我测试”使我在测试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所擅长和不足的领域从而取得进步,在这些自我测试中受益。

另外案例也位于每章的结尾,它们综合了每一章中所讲述的概念并模拟了实际的管理行为。

另外本书中有很多与这个新时代相紧密相联系的部分,例如,在第二章中阐述了国际化管理和文化差异,里面涉及对人权侵犯问题的进一步描述、全球化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跨文化技能和态度的自我测评;还有第三章讲述了信息技术、因特网和电子商务。

因特网的影响有对顾客和其他外部关系的影响和对内部运营的影响,还谈到了一个在当今网络普遍存在下的很现实的问题,即无线环境对管理者和专业人员的影响;还有第四章中作为道德研究的一个部分,有部分内容讲述了计算机道德和网络礼节……这些内容是新形势下作为一个成功有效的管理者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我觉得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个美国学者写出的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意识形态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持着自己的价值观,唯物辩证地看待书中的观点,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比之下《档案管理学基础》这本书的内容与我们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环环相扣,里面包括了档案、档案工作概论以及档案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两部分的内容。

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总结,第二部分是有关档案管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第三部分是有关历史档案的专论,第四部分是关于档案管理自动化问题。

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专业上的收获,使模糊的档案管理变得逐渐清晰,使我了解了真正的档案管理中的各个步骤,和工作中的原则、方法和内容要求。

这本书的知识较为综合,里面涵盖了《档案学概论》、《文书学》还有计算机基础理论中的部分内容。

《看电影学管理》是我偶然看见的一本小书,看电影或许已经成为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娱乐消遣方式,但是这本书启发我们电影不仅能够给忙碌的生活带来乐趣,我们还能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这种寓教于乐的思路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这本小书以轻松简单的方式来学习管理,帮助我们学会用左脑看电影,就像书的前言末尾的一段话:“一部好的电影可以让你激情澎湃,不过最近这样的电影可不多,多数影片不过让你看个热闹,热闹中也许可以沉淀些哲理。

但却需要冷静的思考以及理性的逻辑分析,我们需要的是你用左脑看电影。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电影中的企业管理、电影中的领导力、电影中的团队建设、电影中的商业之道。

每一部分中分为精读篇和泛读篇。

在影片简介后有管理看点的内容,通过具体几个片段的分析来揭示管理之道,后文中辅助以问题测试和知识要点,然后“应用建议”。

结构简单,但是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后能够留下些体悟和思考。

我们的课本《管理学》比较理论化,里面谈到了很多管理的经典理论,还反映出管理学在基本理论和方法上的新发展,例如谈到了管理环境与责任、组织变革与创新、管理成本、管理绩效与评价等新内容。

它不是讲了某种具体的管理领域的方法和理论而是比较抽象概括在繁杂的管理活动中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以适应管理学这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的教学需要。

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没有选用案例,在前言中编者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说明:“选用的有限几个案例尽管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思考,但却难以包容管理的丰富内涵和涉及的广阔领域,因此更多地注重教师、读者运用本书的管理理论体系去思考相关领域的现实的管理问题,可能更为贴切和有效。

”没有案例的本书对于自己阅读学习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性和枯燥性,但是在老师的帮助理解下,我们对管理学这门课还是有很高的学习热情的,我们收获了很多。

三:读安德鲁·J·杜柏林《管理学精要》(第六版)有感——新形势下的管理思考1.文化差异带来的管理挑战本书第二章开头引用了这样一个开篇案例,韦伯是一家德美合资公司——NexPress Solutions LLC的主管,他习惯了德国式的工作方式,“步调更快;事情要一步做完”。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在多元化的工作环境中,成功的管理者一定要能适应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工作方式。

很有趣的是在后文中,一个词语的提出:文化敏感度,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并因此作出调整有利于管理的进行。

在表2—1中,作者列出了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应避免的文化错误。

从此表中我可以看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例如英国人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能接受开王室的玩笑。

法国人注重自己的假期生活,北欧人不过分注重等级,即使是在东亚的几国中,文化差别也无处不在。

对于这一点,我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发现了一个典型的因为文化的差异造成管理障碍的例子。

几年前,华立集团进军美国,收购了飞利浦在美国CDMA的研发中心,华立集团面临了美国文化的冲击。

在华立集团收购的研发中心里,由一名美国员工Dannis负责CDMA核心技术的研发,汪力成为了表示对其工作的重视,按中国人的习惯,每隔两天就给他发一封电子邮件,询问工作进展。

然而没过10天,该员工就向汪力成提交了辞职报告。

汪力成对此大惑不解:“我如此关心你,你为什么还提出辞职?”该员工说:“你每隔两天就发邮件给我,这说明你对我不信任;如果信任我,我会按时完成任务;如有问题,我自然会向你报告。

”经过再三解释,汪力成终于与这位员工消除了误解。

此后,双方调整了沟通方式,汪力成不再发邮件,这位员工定期向汪力成做汇报。

经过这件事,汪力成明白了,购并海外公司后,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面对和处理双方的文化冲突。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中国企业有没有能力来管理好这样一种跨地区、跨国、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员工的团队和企业,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种挑战。

戴维·利克斯曾说过“大凡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仅仅因为忽视了文化差异——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所招致的结果。

”据调查资料显示,约82%的跨国公司的失败是因为跨文化管理失败而导致的。

目前约有1/3的著名跨国公司因为多元企业文化管理不善而面临内部关系紧张的状况。

由这个例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应该重视文化差异带来的管理问题,积极找出对策与应对的办法,使这个越来越可能普遍存在的问题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我想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对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管理者不能试图用一种文化来打压另一种文化,类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不可能带来长久的和谐的企业文化,压抑的结果必然是爆发。

所以聪明的管理者应该引导一种最起码能够求同存异的文化氛围,最好能够实现文化的交融,树立共同的目标和理念。

在必要时,尤其是对于那些即将被派往国外的员工应该进行跨文化的培训,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好的工作交流。

2.侵犯人权及侵犯知识产权和其他商品产权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如果顾客和供给者所在的国家存在着侵犯人权的情况,那么国际管理者将面临着潜在的道德问题。

美国的地毯分销商应该购买以每天4美元雇佣10岁的儿童工作11小时的供应商所生产的地毯吗?”对于这类的问题我们不是那么的容易去解释判断,因为或许过低的薪金可能是侵犯人权的一种表现,但是在不发达的国家,4美元可能会使孩子的一家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使他们摆脱营养不良。

雇佣童工问题存在于很多的国家和地区,不光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据英国《独立报》11月2日报道,美国联邦政府表示,他们抽查美国蓝莓最大的生产地密歇根州发现,有一半以上农场违反童工法,雇佣12岁以下的童工进行采摘蓝莓的工作。

管理者面对这些行为是从利益还是道德的角度进行抉择也是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之一。

此外,管理者必须面对未经授权的第三方仿制并销售本公司产品的事情做出处理。

被大量仿制的产品有手表、香水、光盘、高档品牌的衣服和软件等。

中国的这个问题尤为严重,去年被热议的微软黑屏事件给我们都敲响了一个警钟,而2007年3月27日,美国商会会长托马斯·多诺霍在中美共同举办的“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论坛”上对记者表示,中国应从刑事上震慑那些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如果不构成威慑力,犯罪分子就会更加猖狂地侵权。

”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法院受理了涉外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353件,比2005年增长52.16%;涉港澳台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229件,比2005年增长34.71%。

可以看出中国的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还是在日益进步的。

3.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的方法书中关于这个标题提出了三点建议分别是“全球化思考、本地化经营”,“多元化进入相似的产品市场”,“熟悉本地企业的观念、法律和习俗”。

所谓的全球化思考,本地化经营,也就是Think-Global.Act-Local.这让我想起了NBA著名的一支球队——圣安东尼奥马刺队,这是马刺的管理层制定的一个策略,十七年前,仅有五名国际球员加入NBA,其中就有当时还是马刺助理教练的波波维奇从前南斯拉夫带来的扎科·帕斯帕吉。

虽然帕斯帕吉在马刺的光阴很短暂,成绩也不是很理想,但这并不能改变波波维奇的看法:海外也有许多天才球员,他们与美国天才型球员的差距正在渐渐缩小。

几年后,马刺球探布福德将阿根廷人马努·吉诺比利和法国人托尼·帕克介绍给了波波维奇。

总所周知,马刺的这两次寻宝是成功的,帕克和吉诺比利在2003年和2005年的两届总冠军中显然贡献良多。

事实上,又岂止是马刺一支球队将目光投向了海外。

目前的NBA各支球队都有全球化策略,只是程度不同而已,NBA的国际化不只是篮球运动的全球推广,还包括球员构成的全球化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