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论文内容提要:国际金融史上银行经营失败的教训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问题---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长期以来,这一问题一直困扰国际银行业,成为导致银行经营失败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中不良贷款问题同样存在,深入剖析不良贷款问题的现状、分析其理论和现实根源、探索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思路已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银行商业化进程的推进,企业的资金来源已从国家供给制向金融市场融资转变。

在这一特定的转轨时期,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乃至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羁绊。

正确处理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不但有利于解决银行、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维护我国经济安全之大计。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不良资产;不良贷款成因;不良贷款对策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已成为改革的最大障碍,是中国金融机制改革过程中挥之不去的包袱,不良资产数量较多、比例较高是多年来困扰国有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问题,同时也会削弱国有商业银行对经济的支持力,还有可能诱发道德风险。

90 年代中期以来,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通货紧缩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急剧上升。

据统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在20%到30%之间,其中80%都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1995 年《全国金融工作管理会议》要求各商业银行将不良资产的比例每年下降一定的比率,最近两三年来银行的贷款质量虽有所提高,可疑类、损失类不良贷款剥离工作成效较好,但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信贷资产发生劣变,形成不良贷款的比例仍然较高,数额仍然巨大,现实状况不容乐观。

而不良资产的多少于银行风险成正比,与资本充足率成反比,因此清收转化不良资产仍然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1995 年《全国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降低国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开始,各商业银行为了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运行机制,通过国家政策支持、法律途径及自身体制改革等加大减少不良资产的力度。

尤其是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向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近13000 多亿元的不良资产,改善了财务状况,降低了不良率。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2001 年底我国商业银行首次实现了不良资产的净下降。

2003 年底,中国政府加速了对银行业的改造,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入总额450 亿美元的资本之后,2004 年又从这两家银行中剥离2700 亿元的不良资产。

另外,交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也剥离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2004 年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76亿元,比年初减少3946 亿元;不良资产率为13.2%,比年初下降4.6 个百分点。

2005 年9 月,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到1 位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当年年末不良贷款率降至8.6%。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保持了自2002 年以来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年“双降”的良好势头。

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推进,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通过综合处置和资产置换,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得到了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6 年 1 季度,按照“五级分类法”,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124.7 亿元,比年初减少137.6 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0%,比年初下降0.6 个百分点,而分机构类型看,近几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也明显好转。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不良资产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银行业的一个难题。

事实上,不良资产问题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时常要遇到的问题,它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体制原因,复杂性和解决难度远远大于其他国家。

许多国家为化解银行不良资产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

当前,我国的银行业同样面临着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处置艰难的障碍。

由于不良资产问题事关金融体系的稳定,事关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极大地制约了银行的信货投放能力和积极性,因此,面对不良资产形成与处置中的困难与问题,从研究不良资产在制度、法律、社会信用及银行自身的组织及管理机制出发,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途径和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已成为改革的最大障碍,是中国金融机制改革过程中挥之不去的包袱,不良资产数量较多、比例较高是多年来困扰国有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问题,同时也会削弱国有商业银行对经济的支持力,还有可能诱发道德风险。

90 年代中期以来,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通货紧缩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急剧上升。

据统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在20%到30%之间,其中80%都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1995 年《全国金融工作管理会议》要求各商业银行将不良资产的比例每年下降一定的比率,最近两三年来银行的贷款质量虽有所提高,可疑类、损失类不良贷款剥离工作成效较好,但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信贷资产发生劣变,形成不良贷款的比例仍然较高,数额仍然巨大,现实状况不容乐观。

而不良资产的多少于银行风险成正比,与资本充足率成反比,因此清收转化不良资产仍然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1995 年《全国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降低国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开始,各商业银行为了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运行机制,通过国家政策支持、法律途径及自身体制改革等加大减少不良资产的力度。

尤其是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向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近13000 多亿元的不良资产,改善了财务状况,降低了不良率。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2001 年底我国商业银行首次实现了不良资产的净下降。

2003 年底,中国政府加速了对银行业的改造,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入总额450 亿美元的资本之后,2004 年又从这两家银行中剥离2700 亿元的不良资产。

另外,交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也剥离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2004 年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76亿元,比年初减少3946 亿元;不良资产率为13.2%,比年初下降4.6 个百分点。

2005 年9 月,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到1 位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当年年末不良贷款率降至8.6%。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保持了自2002 年以来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年“双降”的良好势头。

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推进,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通过综合处置和资产置换,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得到了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6 年 1 季度,按照“五级分类法”,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124.7 亿元,比年初减少137.6 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0%,比年初下降0.6 个百分点,而分机构类型看,近几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也明显好转。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金融体系正常运行和保证国民经济稳定高速发展的基石。

不良贷款一般是指出现违约的贷款,可以分为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三大类。

根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银行信贷占企业融资总额中的90%左右,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出的银行信贷占75%左右,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严重偏高,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银行信贷的安全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查阅相关文献,国内外学者对不良贷款产生原因进行了研究。

从总体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既有政府、企业和银行行为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深刻的历史性原因和制度性原因。

央行行长周小川指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主要来自于五个方面的原因:府直接干预、支持国有企业、地方行政环境和司法环境、主导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问题等等。

在我国四大银行中,中国建设银行是四大银行中不良贷款比例最低的一家,中国农业银行是四大银行中不良贷款比例最高的国有银行。

1宏观经济因素经济增长是影响银行盈利能力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每下降1%,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将下降9%左右。

这是因为当经济增速放缓时,企业会面临系统性风险,经营效益下滑,收入减少,企业可能会因货物积压无法偿还债务。

银行作为债权人,难以收回贷出资金,不良贷款增多,资产质量下降,同时银行的抵押物价值也会随着经济的收缩而下降,处置抵押资产收回的款项小于其预期水平。

此外,流动性减弱导致银行可发放的贷款量减少,于是本能地提高贷款利率水平,减少贷款发放量,收紧银根,使得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继而更多企业中断生产,经营状况持续恶化,银行资产质量受到挑战。

2015年GDP增速下滑至6.9%,此前快速扩张并拉动中国经济的传统行业如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其中,煤炭、钢铁等行业尤为明显,产能过剩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企业盈利减少甚至出现亏损,银行出现不良资产的概率增加。

此外,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规模比较大,银行资产质量的风险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市场运作的潜在影响。

2015年股市经历了高涨与低落,资本市场的这种大幅度波动增加了银行资产质量的风险。

2银行自身因素作为信贷资金运作的主体,银行本身对不良贷款的形成负有最主要、最直接的责任。

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以及信贷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业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等多种因素都会对信贷资产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现对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做以下三个方面的总结。

第一,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银行对信贷人员进行绩效评价主要取决于其贷款发放量,这导致信贷人员一般不关心银行的长期利益,而是只关注任务完成情况以及能否获得高薪等自身利益,在选择贷款项目上不能真实客观地评价分析贷款的可行性,轻视了信贷风险,造成资产质量的下降和不良贷款的增加。

另外,信贷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成本也较低,员工的收入没有完全和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挂钩,大部分员工都缺乏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以及不良贷款的责任心。

第二,商业银行缺少完善严密的信贷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考核指标是市场占有率和贷款增量,所以银行通常把重点放在维护客户关系、拉存贷款上。

而且贷前缺少对借款人的经营情况、信用状况、贷款方式以及具体用途的全面调查和深入了解;贷中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并且处理违规违纪力度不足,造成贷款及内控监管各个环节出现风险隐患;贷后日常监管检查的频率较少,对贷款用途的跟踪管理不到位,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信贷资产进行保全和收回。

第三,贷款结构不合理,投放过于集中。

近几年我国信贷市场普遍存在着信贷过于集中的现象,增加了商业银行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而且银行也越来越直接地受到企业的经营周期以及宏观经济市场波动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