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货物平安险共同海损应用分析摘要:国际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货物在途中极有可能受到损失,货主为了保障货物在一旦遭到损失后能从经济上得到补偿,一般都要投保货物运输险。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是以运输过程中的各种货物作为保险标的,被保险人(买方和卖方)向保险人(保险公司)按一定金额投保一定的险别,并交纳保险费,保险人承保以后,如果保险标的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约定范围内的损失,应按规定给予被保险人经济上补偿的一种财产保险。
在国际货物买卖业务中,海上保险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和环节。
其中业务量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海上保险是海洋运输货物保险。
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是以船舶及其附属品为保险标的的保险业务。
本文集中介绍关于海洋运输中平安县与共同海损在实际运营中的应用分析。
关键字:海洋运输海洋运输保险平安险共同海损分析应用海洋运输在国际货物运输中,运用最广泛的是海洋运输(ocean transport)。
海洋运输又称“国际海洋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它是指使用船舶通过海上航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港口之间运送货物的一种方式,在国际货物运输中使用最广泛。
海洋运输为世界的改变时巨大的。
目前,国际贸易总运量中的2/3以上,中国进出口货运总量的约90%都是利用海上运输。
随着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中国海上交通运输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
海运量不断增长,中国海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已成为繁荣全球海运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海上货物运输的不断扩大的同时,对于在国际货物运输中如何保护自身利益,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利益显得尤为重要。
其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变化,尤其是中国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开放和与国际海运惯例接轨的海运政策法规,为海运业提供了“竞争、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中国海运从业者,包括来华投资经营的外商必须时刻了解、研究自身所处的市场环境,才能审时度势,掌握航向,在不断遇到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中,得以发展、壮大。
其缺点是海洋运输受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航期不易准确,而且风险较大。
此外,海洋运输的速度也相对较低。
国际货物运输路途长、环节多,运输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风险而造成货物损失。
进出口商人通过投保货物运输险,将不定的损失变为固定的费用、投保后,万一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约定范围内的损失,可从保险公司得到经济上的补偿。
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受的风险和损失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明确责任,保险公司在其保险险别条款中,对不同险别所承保的风险和损失都作了规定。
在国际货物买卖业务中,海上保险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和环节。
其中业务量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海上保险是海洋运输货物保险。
海洋运输保险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条款所承保的险别,分为基本险别和附加险别两类。
广义的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是以船舶及其附属品为保险标的的保险业务。
根据船舶所处的状态分为船舶营运险、船舶建造险、船舶停航险、船舶修理险、拆船保险和集装箱保险等。
狭义的船舶保险就是指船舶营运险,其中又可以分为基本险、附加险和特殊附加险三种。
集装箱险的标的就是营运过程中的集装箱,其中也可以分为基本险和特殊附加险两种。
基本险中也可分为全损险和一切险两种。
基本险分为平安险、水渍险和一切险三种。
我们在这里集中讨论平安险。
平安险平安险的责任范围:1.被保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造成整批货物的全部损失或推定全损。
2.由于运输工具遭受意外事故造成货物全部或部分损失。
3.在运输工具已经发性意外事故下,货物在此前后又在海上遭受自然灾害落海造成的全部分损失。
4.在装卸或转运时,由于一件或数件货物落海造成的全部或部分损失。
5.被保人对遭受承保范围内的货物采取抢救、防止或减少货损的措施而支付的合理费用,但以不超过该批被救货物的保险金额为限。
6.运输工具遭难后,在避难港由于卸货所引起的损失以及在中途港、避难港由于卸货、存仓以及运送货物所产生的特别费用。
7.共同海员的牺牲、分摊和救助费用。
⑧运输合同订有"船舶互撞责任条款",根据该条款规定应由货方偿还船方的损失。
应用广西某农垦农资公司(原告)与某保险公司(被告)签订了以其为被保险人的保险合同,保险货物为白糖,从宁波港运往美国。
之后,原告将被保险货物交由福建省某海运公司。
当该轮航至广东海域时,船体遇强力震动,造成货仓进水,并湿损货物共计RMB210,000。
根据保险条款,该损失属保险责任范围,原告即提交出险通知书及有关单证向被告索赔,未果。
因此向法院提出上诉。
保险公司提出原告向被告索赔时:第一、仅提供了货物损失数量方面的证明,未提供有关货损的性质、原因方面的证据,原告应承担举证不足的法律后果;第二、原告未经被告同意放弃对承运人的索赔权并错过对承运人的索赔时效,被告已不能代位向承运人追偿,被告依法有权拒赔或相应扣减保险赔偿。
保险公司向法院提出驳回上诉。
分析保单背面条款第载明:一切险包括平安险责任,而“平安险的保险责任为由于运输工具遭受搁浅、触礁、沉没、互撞、与流冰或其他物体碰撞以及失火、爆炸意外事故造成货物的全部或部分损失。
”关于索赔载明:“货物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如果根据法律规定或者有关约定,应当先向承运人或其他相关第三者负责赔偿一部或全部的,被保险人应首先向承运人或其他第三者索赔。
”被保险货物出险,这是原、被告双方不争的客观事实。
根据原告投保险别及保单背面条款,触礁或碰撞造成货损正是被告承保即该条款规定的一切险及平安险保险责任赔偿范围。
而,原告在向被告索赔及主张权利期间,却忘却了保单背面条款所载明的货物出险后应首先向责任方承运人索赔以保住诉讼时效的义务,致使被告在本案结束后丧失了向第三人及责任方追偿的权利。
根据《海商法》第253条的有关规定,被告对此有权相应扣减保险赔偿的理由成立。
据法律和本案实际情况,法院认为扣减原告所主张保险赔偿金额的50%应为合法、公允。
因此该案被告保险公司赔付原告RMB110,000。
案件受理费由原、被告各负担。
共同海损指在同一海上航程中,当船舶、货物和其它财产遭遇共同危险时,为了共同安全,有意地、合理地采取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支付的特殊费用,由各受益方按比例分摊的法律制度。
只有那些确实属于共同海损的损失才由获益各方分摊,因此共同海损的成立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即海上危险必须是共同的、真实的;共同海损的措施必须是有意的、合理的、有效的;共同海损的损失必须是特殊的、异常的,并由共损措施直接造成。
应用19XX年9月,“三海XXX号”货轮装载着双氧水、筒纸、闹钟、机械设备等货物离开上海港,前往广东汕头港。
9月X日X时X分,在途径闽江口七星礁;波屿之间海域时,因受强台风(有气象部门出具的台风证明)及巨浪袭击,主机连接带折断出现故障,致使船舶无法及时避风。
由于风大浪高,受台风及海浪的猛烈冲击货船在大海中剧烈摇摆,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随时都有被大海吞没的危险。
为求得货物少受损失,更是为了保证人和船货的安全,船长方德平命令将装在船头及舱外的50吨,共2000件塑料桶装双氧水及其他货物及时移入船舱内。
船员们匆忙把双氧水移至装有筒纸的舱内,因装有双氧水的塑料桶经不住强烈的摩擦和滚动而破裂,导致双氧水外溢,污损筒纸。
筒纸损失4万元。
货轮到达汕头港,卸货后,总计经济损失近5万元。
船长未在汕头港宣布此次海损为共同海损。
事后,筒纸收货人;被保险人以单独海损之理向保险公司索赔。
保险公司以此次海损为共同海损拒赔。
至此,被保险人诉之法庭。
开庭之后,原告人、被告人、第三人作了如下陈述。
原告人;被保险人认为船长在货船到达汕头码头,未在48小时之内宣布此次海损为共同海损,理应按单独海损处理。
我方所接筒纸是向保险公司投保国内货物运输综合保险,货轮在海上遭受台风袭击,导致筒纸污损,保险公司理应赔付。
因本次货轮到汕头港后的48小时未宣布共同海损,已过按共同海损理算的时效,故本案以单独海损处理。
保险人给付投保人经济补偿4万元人民币。
分析这起案例发生在90年代。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是全国保险业的主渠道,95%以上的保险业务都由人民保险公司承揽,因此,外界人士必然视人民保险公司为一个核算单位,所以这样判决,而且数额又不大,不能说此案有大错。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保险市场的形成,保险公司内部核算单位不同,因此,经济利益也不同。
为了维护各有关方的利益,尽快完成海损案件的理算、各有关方在共同海损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办理必要的事项,并按照下列期限宣布共同海损和向理算处提供有关材料:一、宣布共同海损:舰艇在海上发生事故,不迟于到达第一个港口后的48小时;船舶在港内发生事故,不迟于事故发生后的48小时。
二、提供有关材料:有关共同海损事故和损失的证明材料,在有关方收到后一个月以内,但全部材料不迟于航程结束后1年。
如有特殊情况,在上述期限内理算处提出理由,经理算处同意,可以适当延长。
如果有关方不按上述规定办理,理算处可以根据情况,不予理算;或根据已有材料进行理算。
这样看来,法庭的判决是对的。
保险人的陈述违背了法规的时效原则。
三、保险公司的职工应向社会广泛宣传保险,使人们懂得,一般货物、船体、人身等即使都参加了保险,不一定是一家保险公司承保,就是一家保险公司承保,核算单位也不一定是一家。
这样,出险后各家的经济利益不同。
因此,要向船舶承运人讲解宣布共同海损的必要性。
四、人民法院在受理此类案件时应按共同海损案处理,可判决一家保险公司先赔付,以恢复生产,稳定社会。
但要将代位求偿权的地位判予先赔付方,使其获得经济补偿。
免得使一些人不当得利。
总结我国在国际货运货物数量在逐年增加,并且合同贸易额也不断上升。
保证国际海运买卖等国际货物买卖公平、平安、有序的进行,是世界各国立法及国际共同条约规范的重要任务。
由于成本原因,绝大多数货物都采用海洋运输方式。
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货物的安全运输问题也日益突出。
众所周知,在国际海运货物买卖中买卖双方义务的承担及完成不是完全同步的,情况十分复杂。
在海运货物期间,货物可能会遭受各种意外损失,如沉船、破碎、失火、受潮、渗漏等非正常损耗,使货物可能遭受毁损灭失等风险。
要完全理清保险的脉络,与修正保险条例的不足之处,成为世界国际海洋运输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1】海洋运输货物保险实务与案例分析,作者:吕英才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时间: 2000 –01;【2】海上货物运输与运输工具保险作者:刘金章,王晓珊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1-11-1;【3】提单免责条款及其对海运货物保险的影响,作者:陈梁,武汉大学出版社;【4】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作者:黄敬阳,出版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5】万方数据期刊论文,我国海洋运输货物保险"一切险"条款有待完善,黑龙江对外经贸 - 2007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