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小学语文“日积月累”板块教学现状及建议【摘要】针对小学中高段“日积月累”的教学,很多老师采用的是“死记硬背”、“抄写默写”等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也觉得平淡无味、枯燥吃力。
其实“日积月累”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的教学要广览众采,获得材料的广泛接触;链接文本,获得言语的底蕴经验;学以致用,获得言语的实际应用。
以此尝试解决“日积月累”“怎么教”的问题。
【关键词】日积月累广览众采链接文本学以致用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材的“回顾·拓展”中都安排了“日积月累”这一内容。
这些要求记忆的内容不外乎古今名诗词、古诗文名句、格言警句、成语、谚语、对联、歇后语等几种类型。
这些经典的材料往往是所在单元主题的延伸或补充。
这些与语言文字训练密切相关的、非系统的内容的安排,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增强语言表达应该完整、丰富和准确的意识,并受到思想和文化的熏陶。
【现状梳理】纵观当前日积月累的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
很多老师采用的是“死记硬背”、“抄写默写”等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也觉得平淡无味,枯燥吃力。
经调查,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走马观花式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组日积月累——农业谚语时,让学生把这些农业谚语在课堂上自读、同桌读、齐读,然后提醒几个容易写错的字:鳞、斑等;然后在回家作业中布置背诵、抄写。
这是很多教师采用的方法,在课堂上读一读,背一背,草草走过场。
这样做,不仅没有挖掘展现这些经典材料的文化特性,还丧失了激发学生对这些经典材料的学习兴趣,也但淡化了对经典材料的体会和理解。
二、置之不理式从“应试”角度看,日积月累的经典材料为必考内容,很多老师也非常“重视”。
但由于教学时间少,教学时,有些教师往往是匆匆而过,有时甚至不在语文课中进行,在课外布置一下抄写,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有的老师让学生在课外背背抄抄,然后默写一下就算过关了;而有的教师在期末临近时,集中日积月累的内容,进行强化训练。
这种“置之不理式”的教学,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日积月累学完了,学生的大脑中对其中的经典内容仍然模糊一片,难知其意,不会运用,没有起到真正的“积累”之功效。
三、买椟还珠式诗句的字面解释后面有着丰富的意蕴、感情色彩。
如果仅仅让学生解释其中的意思,学生理解的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很难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这样就缺少灵动,缺少生命力。
案例:第八册语文园地七中的日积月累生:“集腋成裘”是什么意思?师:课前我们查了词典,谁来告诉他?(一学生把注解读了出来:比喻积少可以成多。
)你明白了吗?(学生点头)。
成语的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其实对“集腋成裘”的解释可以很好地联系“聚沙成塔”,再联系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少,但是把许多块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又轻又暖的皮袍。
这样,学生不仅对这个成语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而且从故事中来启迪学生,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两个成语。
案例中教师简单化处理,漠视了成语所含着的丰富内涵,使学生丢失了大量的学习机会,实在有些遗憾。
【分析定位】教师对编者安排这一版块内容的目的性不明,是导致日积月累教学偏失的主要原因。
实验教材将原来的“积累与应用”改为现在的“回顾·拓展”,目的就是引导我们要善于联系整组课文来学习;将“读读背背”改为“日积月累”,旨在说明日积月累也蕴含着“人文内涵”,通过教学要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其乐此不疲、孜孜以求的去主动学习语文、探索语文、掌握语文。
简单的从“读读记记背背”这个角度去教学这一版块,势必把语文看做是纯粹的“工具性”课程,而忽视了它的“人文性”存在,忽视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感受、体验。
再加上“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魔力”,让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势必采用了“读读背背”这种所谓的“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的教学策略。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眼下该版块的教学缺乏可行的参考,无论是教学参考书,还是教案集之类的辅助书,对该板块的教学建议或是轻描淡写,或是视而不见。
这方面研究的缺失也造成了一线教师对这一版块的简单操作。
鉴于此,笔者对日积月累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把该版块的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以发挥其更大的作用:1.以识记为起点的经典积累;2.以唤醒为起点的兴趣培养;3.以重组为起点的内容巩固;4.以串联为起点的知识扩充。
综上所述,教师在对待日积月累教学时,应当重新认识该板块的编者意图,走出“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桎梏,善于挖掘其人文内容,在积累运用过程中下足功夫,独具匠心。
【策略探微】日积月累教学不是应付语文考试,也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重在积累学生的语言结构,重在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
笔者认为,日积月累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日积月累教学中,在内容上要匠心独运,知晓其意,获得言语表现;品悟意蕴,获得和谐共生;阅览文本,获得满腹经纶。
一、广览众采,获得材料的广泛接触很多日积月累中的诗词都是摘自名诗名词中家喻户晓的一句,每一句诗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含义。
因此,在日积月累教学中,借助不同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诗句的意蕴,从而亲近诗句,真正积累诗句。
1.以积累为目标的“寻花觅草集佳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积累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就是说文章要有文采,而文采从哪里来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要多积累。
学生除了平日阅读课文的积累以外,日积月累教学中就是一个积累佳句的重要途径。
例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中有关读书的名句,这些名句千百年来历久不衰,一直被人传诵着。
于是我让学生课外继续收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
学生马上就在自己的采蜜本上写下了自己收集的名句: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以巩固为目标的“评词论句品意蕴”。
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透过语言感受其背后隐匿的意蕴,由浅入深,联系生活,反复咀嚼、探究其中的内涵,从而品味语言,才能让文本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关于生活启示的谚语,我先让孩子读,一遍又一遍地读,读正确、读流利,个别抽读,范读。
然后对各句进行简单解释。
之后我问孩子:“你怎么理解这几句话?”学生纷纷联系实际或从已知的故事出发来体会这些谚语的道理。
就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生马上想起了“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在讲到“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学生就联系了班上一些同学,取得好成绩就骄傲了。
这种评词论句不仅使学生体会了谚语的意蕴,也在讲述过程中理解运用了这些谚语。
3.以兴趣为目标的“画面重现合音韵”。
学生一堂课学习之后,往往会对某些环节印象非常深刻。
此时,如果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利用“画译诗”的方法重现画面、利用音韵合拍的节奏感受韵律,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不仅课堂上的效率高,也会激发学生课外积累的兴趣。
日积月累中有许多诗句往往取景状物,极有画意。
学习这样的诗句时,可以以诗配画,用“画译诗”的方法。
比如第八册语文园地一中的日积月累,描写风光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让学生欣赏或自已作画时不仅欣赏美的画面,也感受到了诗句的意境美。
而且学生一下子就想起了刘禹锡的《望洞庭》、《桂林山水》中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另外我还补充了张志和的《渔歌子》,学生一下子提起了兴趣,早早地把《渔歌子》背了下来。
除画面重现感受到古诗的意蕴美之外,还可以根据音韵合拍,感受韵律美。
如第七册语文园地二中积累的“十二月花名”歌谣,我们用拍手歌的形式来吟唱,显示出了语言的节奏感,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使“十二月花名”变得简单易学,又记得快。
4.以迁移为目标的“同类相仿找朋友”。
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到六年级都采用专题编排的形式,每一组课文往往都能反映同一个主题或内容,而日积月累的内容也与本组课文的主题相照应。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课文都来自于我国的古典名著,日积月累中也安排了与古代名著相关的歇后语。
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完成后,让学生课外搜集出自于四大名著的歇后语,并讲讲这几个歇后语背后的典故,并展开竞赛。
出自于《西游记》的歇后语:出自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再如,有些日积月累中的成语分类较明显,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中描写人物的词语,我分类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形容人物外貌:形容人物神态表情:描写人物行动:二、链接文本,获得言语的底蕴经验有些日积月累的内容,来自古典名著或名人语录,来自诗人的诗篇。
有条件的时候,我们不妨把原文也推荐给他们。
让学生博读与精选相结合,获得更多的言语积累。
1.博读——以经典作品材料为内容主题,积累典范言语经验。
日积月累的内容出自于古典名著,如果好好利用日积月累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古典名著,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在讲述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时,我对学生说这是周瑜和黄盖的苦肉计,正因为此,才有了之后的赤壁之战,而从这件事中也可以说明诸葛亮胜周瑜一筹。
我没有对学生说整个故事,故意说了一半,学生在课堂上听了以后很好奇,个个兴趣盎然,下课纷纷去翻《三国演义》寻求答案。
还有学生跑到我面前,告诉我知道这个故事的原委了。
就这样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其学到很多知识,另一方面,在这样的检索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轻松地认知氛围,增强了自主意识。
另外,很多日积月累的内容出自于名人诗篇,当我们背诵“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时,我们自觉地想到岳飞的《满江红》;当我们诵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时,我们自觉地想到《论语》;当我们看到“四面楚歌”时,我们总会想到“项羽被困垓下,乌江自刎”……当我们把日积月累的原文推荐给学生的时候,也是给学生一个自我积累的空间。
2.对比——以对比不同作品为材料主题,激发积累言语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储备,借助对比方式学习一些日积月累,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内容,化干瘪枯燥为形象鲜活,有效地唤起兴趣积累。
(1)以同题目不同内容为兴趣主题。
学习到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将类似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学习。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积累生动立体。
如第九册第八单元的日积月累介绍的是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
除了读背这首词外,我还推荐学生学习了另一首——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于是,我把两首词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学生读后,都有发现了两首《卜算子·咏梅》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赞美了梅花高尚的品格。
(在回答时一下子联系了《梅花魂》)。
此外,通过学生朗读与教师引导后,发现同样的梅花,毛泽东的梅花在冰雪中含笑怒放,陆游的梅花在风霜下寂寞哀唱;同样的词,毛泽东的词显得大气,从这首词中不难看出,领袖伟岸的人格和豁达的气度;而陆游的词则显得沉郁和拘谨,可以看出当时他苦寂、愁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