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度法

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度法


AX=k·cX A0=k·(c0+cX)

5.5 原子吸收干扰及其抑制
光谱干扰—主要来自于光源和原子化器 来自光源的谱线干扰
其它元素的谱线
空心阴极灯的气体杂质、阴极上的氧化物发出的背景辐射 更换空心阴极灯;减小狭缝
被测元素(多谱线的过渡元素等)本身的发射线
试样相关的谱线干扰 另选分析线;分离除去干扰元素 原子化器相关的干扰 试样处理;调节零点;改变火焰成分;调制仪器
变异系数1.5%~5% 大
分光系统
单色器(光栅) 通带宽度W
将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与邻近谱线分开
W=D·S·10-3 (nm)
D为光栅线色散率的倒数(nm/mm);S为狭缝宽度(mm)
若某单色器采用一定色散率的光栅,则单色器的分辨率和集光本领取决于 狭缝的宽度 单色器的分辨率降低,导致测得的吸收值偏离工作曲线; W值选得过窄,虽可改善实际分辨率,但出射光强度会受影响,若要提高
第5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定量分析 灵敏度、特征浓度、检出限 干扰类型及抑制方法
5.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概述
连续光谱 H的发射光谱 Na的发射光谱 Na的吸收光谱 太阳光谱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测量试样产生的原子蒸气中基态原 子对特定谱线的吸收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或含量
T为热力学温度
K为玻尔兹曼常数 (1.3810-16尔格/K)
结论:基态原子数占绝大多数,参与吸收的基态原子数
可以近似地看作生成的原子总数,即测量得到的N0就代
表了待测元素的浓度。
变宽效应
压力变宽(碰撞变宽)
吸光原子与蒸气中其它原子或分子相互碰撞而引起能级微小的变化,使发射 和吸收的光量子频率改变而导致的谱线变宽。
W值选得过宽,出射光强度会增加,但同时出射光包含的波长范围也相应,
光源的工作电流以增强光强度,则又伴随着谱线变宽和噪音增加
应根据测定的需要调节合适的狭缝宽度
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包括光接受器、放大器、对数转换器、显示系 统装置等 将经过单色器分光后的微弱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常用光电倍增管
燃助比:温度-氧还环境
燃烧器高度:火焰位置-温度
5.6 灵敏度、特征浓度
标准曲线的斜率dA/dc,它表示吸光度对浓度的变化率 变化率愈大,灵敏度愈高
灵敏度
特征浓度(S) 能产生1%光吸收或0.0044吸光度所需要被测元素的浓度
0.0044c S A
c为被测元素浓度gmL-1 A为多次测得吸光度的平均值 S单位为gmL-1/(1%吸收)
基态原子在吸收区的停留时间短而限制了测定灵敏度
原子化效率较低,需要的样品量较大,对粘稠样品和固体 样品不能直接分析
无火焰原子化器
利用电流加热石墨容器,使温度上升至实现试样的蒸发和原子化
石墨炉原子化器结构示意图
火焰原子化法和无火焰原子化法比较
火焰原子化法 无火焰原子化法
原子化原理
最高温度
火焰
Xmin —— 空白溶液按相同方法测定多次的平均值 S0 —— 空白溶液多次测定的标准偏差 K —— 置信水平决定的系数,IUPAC推荐为3
Xmin 对应的被测元素浓度即为检出限
检出限
Ks0 3s0 D.L. S S
Homework
Lorentz变宽 (ΔL)
待测元素的原子和其它粒子碰撞而产生变宽
2
2 1 1 L 2 N A p ( ) RT A M
谱线展宽、谱线强度下降、谱线中心波长位移、谱线不对称 Holtsmark变宽 (共振变宽) 待测元素的原子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变宽 (只有在被测元素浓度较高时才有影响)
原子吸收定量分析方法
标准加入法
若试样基体组成复杂, 且基体成分对测定又有明显干扰时采用 把未知试样溶液分成体积相同的两份,移入A、B两个容量瓶, 另取一定量的标准溶液加入其中的B瓶,将两份溶液稀释刻度, 测定A、B的吸光度 设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为CX,加入标液的浓度增 量为C0,A的吸光度为AX,B的吸光度为A0,则:
2955℃(乙炔-氧化亚氮)
电热
约3000℃(石墨管)
原子化效率
试样体积 信号形状
约10%
约1mL 平顶形
约90%以上
5~100L 峰形
灵敏度 检出限
重现性 基体效应
低 Cd 0.5ngg-1 Al 20ngg-1
变异系数0.5%~1.0% 小
高 Cd 0.002ngg-1 Al 0.1ngg-1
K0 2 ln 2
D
e2 N0 f mc
2 ln 2 e2 A 0.4343 N0 f L D mc
A=KN0L=K’c 基态原子对光的吸收 原子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基础
光源——空心阴极灯
作用:发射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 光源应满足如下要求:
积分吸收
问题:要测量如此细窄谱线的面积,则需要有分 辨率高达五十万次以上的分光系统!
积分吸收
指在吸收线轮廓内,吸收系数的积分



K d
e2
mc
N0 f
积分吸收与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吸 收辐射要理论基础
峰值吸收与锐线光源
锐线光源 能发射出半宽度小于吸收线的发射线光源 Δ,K0,K0值与与谱线的宽度有关 如果吸收线变宽的因素只考虑多普勒变宽
如图是光电倍增管利用
次级电子发射来放大光 电流的原理,因此具有 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虚拟实验
5.4 原子吸收定量分析方法
标准曲线法
配制一组标准溶液,由低至高依次测定吸光度,绘制A-C标准曲线。然后 由未知试样的A从标准曲线上求得待测元素的含量。适用于组成简单、干 扰较少的试样
• 待测元素C,引起压力变宽,造成吸收线不对称 • 燃烧气流量、单色器波长的漂移等可导致样品测定条件与标准曲线测定 条件不同
测量条件的选择
吸收线的选择:共振线(特征谱线)
当共振线有干扰时,选其它谱线
灯电流: 过小,光强低且不稳定;
过大,发射线变宽,灵敏度下降,影响光源寿命
在保证光源稳定且有足够光输出时,选用最小灯电流 狭缝宽度:不减小吸收值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较宽的狭缝 原子化条件: 火焰类型:温度-背景-氧化还原环境
火焰的燃气与助燃气比例 火焰组成决定火焰的氧化-还原性
在确保待测元素充分离解为基态原子的前提下, 低温火焰比高温火焰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几种常见火焰
乙炔—空气火焰:燃烧稳定,重现性好,噪声低,燃烧速度 不大,温度足够高,对大多数元素有足够 高的灵敏度 氢—空气火焰: 氧化性火焰,燃烧速度较高,但温度低, 优点是背景发射较弱,投射性能好 乙炔—氧化亚氮:火焰温度高,燃烧速度不快,是目前唯一 获得了广泛应用的高温化学火焰 火焰原子化器不足之处:
火焰原子化器
雾化器:将试样雾化 原子化能源 形成火焰
预混合型火焰原子化器
进入火焰的微粒较小,均匀,噪音低,操作安全,被测组分在火焰中可 瞬间原子化,吸收光程较长 不足之处:样品利用率低;试样浓度较高时,易在雾化室内壁沉积
火 焰
温度最高,部分原子被电离成离子或重新合成分子 温度较高,离解产生基态原子,最佳灵敏度 熔融并蒸发 干燥并呈固体颗粒

能发射锐线 辐射光强度大
稳定性好

用不同待测元素作阴极材料,可制成相应空心阴极灯 空心阴极灯的辐射强度与灯的工作电流有关 增大电流,可增大发射强度; 电流过大,阴极溅射增大产生“自吸收”现象,导致发 射线变宽;影响灯的寿命 电流过低,入射光强度减弱,稳定性降低,信噪比下降
原子化系统
作用:使试样中的被测元素转变为气态的基态原子 原子化器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测定的灵敏度和重现性 原子化过程是整个原子吸收法中的关键
5.2 分析原理
共振吸收
共振发射线
共振吸收线
不同原子产生的共振线各有其特征性,是元素的特征谱线。 从基态至第一激发态的跃迁一般最易发生,因此对大多数元
素来说共振线即为元素的灵敏线。
原子吸收分析就是利用处于基态的待测原子蒸气对从光源辐 射出的该原子共振线的吸收来进行分析工作。
基态原子和激发态原子的比例
原子吸收法的测量决定于待测物的基态原子数 试样中的元素原子化后是否全部处于基态
Boltzmann公式
Nj N0

gj g0
e
E j kT
路德维希·玻尔兹曼
Nj/N0
Nj N0
Ej为激发能

gj g0
e
E j kT
Nj和N0分别为激发态和基态的原子数 gj和g0分别为激发态和基态的统计权重,即能级的简并度
对于无火焰的石墨炉原子化法,由于测定的灵敏度取决于加到原子
化器中试样的量,特征浓度可用待测元素产生1%光吸收时的重量来
表示:
0.0044cV S A
S单位为g/(1%吸收)
检出限
IUPAC1975的建议,光化学分析中可测量的最小分析信号Xmin可表达为:
X min X 0 KS o
背景吸收:试样中的分子吸收、火焰成分的吸收和固体颗粒引起的光散射 原子化器的发射
原子吸收干扰及其抑制
物理干扰
试样在转移、蒸发和原子化过程中,由于试样物理特性的改变 而带来的干扰。
化学干扰
影响被测元素的原子化效率;主要干扰来源
被测元素与其它组分间发生化学作用以及自身电离所引起的干 扰效应。 电离干扰:多发生于电离电位低的一些元素 形成难挥发的化合物:降低吸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