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总结 (2分 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 明确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 新的根本途径,了解到“推 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 创新的重要途径,了解到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 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在 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 投身社会实践,善于学习 他人之长处,积极进行文 化创新,为我国民族文化 的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量。
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文化 创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 本特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3)明确文
化创新既要博采众长,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 义”。
认真听 讲,思考 并回答问 题。
爱无形的感召力量,这部
舞剧征服了海内外观
众。)
教师:舞剧《千手观音》
设计意 图
通过此 材料, 顺利地 过渡到 所要学 习的内 容。
教学反 思
讲解: 30分钟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学生:略 教师:对我国古典文化的 艺术技能进行大胆创新, 用现代舞的技法加以表 现;音乐上独树一帜,同 时用现代交响乐的手法, 把我国古典音乐与舞蹈的 丰富内涵表现得栩栩如 生。这是《千手观音》这 部舞台剧成功的秘诀。这 说明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 新,才能富有生机和活 力。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 要学习的内容。
1、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探究一:文化创新的根本 途径 (多媒体:优秀小品之所 以能得到大家的欢迎,一 方面得益于创作者的语言 功底和表演能力,另一方 面也是因为优秀的小品总 富有创意,而且这种创意 常常来源于平民的生活, 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状况, 让人发现和感觉到其实生 活都可以成为喜剧。) 教师:材料说明了进行文 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 么? 学生:略 教师:文化创新离不开生 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 的根本途径。
有精华又有糟粕, 应该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今天我们 所倡导的“孝”,不 但继承了“孝”文化 的精华,而且还注 入了时代精神, 将“孝”文化的积极 方面发扬光大了。
可见,文化的创新 必须继承传统,推 陈出新。 2、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1.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探究三:正确处理继承与 创新的关系 教师:文化创新离不开对 传统文化的继承,但又不 是简单地承袭。那么,如 何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创新 的关系呢?请大家阅读教 材第53页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略 教师:一方面,我们谈文 化创新,不能离开传统文 化。任何时代的文化,都 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 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 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 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何 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 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 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 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 重要追求。社要求文化体 现新的时代精神。因此,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 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 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 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 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 过程。这是文化创新必然 要经历的过程。 探究四:面向世界,博采
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 推动世界文化创新。③在 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 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 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 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 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 民族特色。我们要跻身世 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 须深深根植于自己民族的 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 民族的文化创新。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 错误倾向 探究六:观众点评 (多媒体:在文化交流、 融合的过程中,对待外来 文化有不同的观点。甲观 点认为:外来文化是先进 文化,应该照搬过来。乙 观点认为:外来文化和传 统文化不相容,应该坚决 抵制。丙观点认为:外来 文化中有优秀的部分,也 有落后的部分,我们应该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 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 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 化。) 教师:谈谈你对这三种观 点的认识。 学生:略 教师:甲观点一味推崇外 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 化,是“民族虚无主 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表
培养学生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 能力目标 长,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的能力。
情感态度 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 价值观目标 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 文化创新的途径 点
教学难 (1) 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

(2) 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方 讲授法、情景导入法、问题探究法 法
时间安 排
导入: 4分钟
教师行 学生行


(多媒体:著名舞蹈编剧
张继钢历时7年倾力创作了
大型原创音画舞剧《千手
观音》,集结了国内外舞
台艺术领域的一线艺术
家,在音乐、编舞、舞美 等方面进行了独辟蹊径的 尝试和探索。通过中国残 疾人艺术团21位演员出神 入化的肢体语言表演和大
现,是错误的观点。乙观 点一味固守本民族传统文 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 化,是“守旧主义”和“封闭 主义”的表现,是错误的观 点。丙观点是我们对待外 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正 确的观点。在文化创新过 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当 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 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 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 闭主义”、“民族虚无主 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 误倾向。
板书
文化创新
1. 京剧是通过吸收地方 戏曲的精粹和其他艺
作业设 计(4分 钟)
术形式的特长而丰富 和发展起来的。这给 我们的启示是:要维 护艺术的长盛不衰, 关键在于能否(B) A. 全面吸收各种艺术特 色 B. 不断推陈出新、博采 其他艺术的精华 C.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 保持传统艺术不受其 他艺术的冲击 2. 水立方和鸟巢的设计 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 的空间观、宇宙观、 建筑观,两个建筑在 外形上相呼应,体现 了“天圆地方”的传统 理念。这表明(A) A. 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 统一 B. 建筑艺术对建筑业有 决定作用 C. 创新来源于灵感 D. 现代的设计理念源于 传统文化 3. 两百多年前,《周 易》被译介到欧洲。 欧洲哲学家和科学家 从《周易》卦象中得 到启示,提出二进制 数学,后来二进制数 学成为电子计算机的 理论基础之一。这一 现象说明(C) A. 中华文化是西方文化
阅读材 料,思考 并回答老 师提出的 问题。
通过这 些材料 的引 导,让 学生明 白社会 实践才 是文化 创新的 根本途 径。
探究二: (多媒体:古人认 为,“孝,德之本也”“百善 孝为先”。如著名的《二十 四孝》就搜集了二十四个 孝子的故事。其中有一个 故事叫作“埋儿奉母”,讲 的是郭巨因家境贫寒,为 养活老母决意将儿子埋 掉。今天,我们依然要继 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 化,但今天的孝不同于古 代的孝。常回家看看,帮 爸爸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 是孝;没空回家,打个电 话问候爸妈也是孝……) 教师:(1)你如何看待郭 巨的这种孝的行为?(2)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的“孝”文化?今天我们提 倡的“孝”与之相比有何不 同?怎样体现了文化的创 新? 学生:略 教师:(1)郭巨的孝是一 种愚孝,不值得提倡。 (2) 传统“孝”文化中既
的母体 B. 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
创新的源泉 C. 不同民族文化的交
流、借鉴与融合是文 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 一 D. 先进民族的文化必然 不断取代落后民族的 文化
以学生熟悉的社会现象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思考并回答问题。 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 以学生熟知的徐悲鸿作品为载体进行分析,更能引发学生兴趣。
借助漫画进行分析,直观、生动,更能引发学生兴趣,实现理论的突 破。
认真听讲,阅读书上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众长 (多媒体:近现代喜欢画 马的画家有很多,然而最 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当然非 徐悲鸿莫属。事实上,他 的名字早已与马紧紧地联 系在一起。徐悲鸿大师以 写生入手,又吸取了西方 画的长处,以彩墨大写意 笔法创作的一批奔马,成 功地塑造了奔马的形象, 是中国画在以马为题材的 这一门类中的一个重要突 破。) 教师:徐悲鸿在画马的技 艺上是如何实现创新的? 学生:略 教师:在社会实践的基础 上,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之 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 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 要经历的过程。文化创 新,还需要面向世界,博 采众长。
《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期末作业 教学设计报告
姓名
课题
文化 创新的途 径
学号
指导老 师
教学技能 讲解 时间安 排
40分钟
教学设 计理念
教材分 析
学情分 析
教学目 标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 本框题是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模块第二单元第 五课第二框的内容;
(2) 《课程标准》要求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 作何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 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 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 新的重要途径。
2.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教师:文化的交流、借鉴 与融合有什么意义? 学生:略 教师:文化的交流、借鉴 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 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 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 鉴,以“取长补短”的过 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
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 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 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 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 础。 探究五:欣赏漫画《洗 澡》 教师:你对漫画中人物对 待中西方文化的做法有何 评价? 学生:略 教师:(1)漫画中的文化 教育存在只注重中国传统 文化而排斥外来文化的偏 差。(2)①文化的交 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 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 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 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 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 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 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 融合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 化的过程。②在文化交 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 中,必须以世界优秀传统 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 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有 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 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 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 异,就难免有矛盾、竞 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 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 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 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