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五篇范文1000字左右

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五篇范文1000字左右

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五篇范文1000字左右科学家的感人事迹1原籍山西岚县的美籍华人张民觉博士(1908—1991),英文名Min-Chueh Chang,是世界闻名的生殖生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中,他发表了350多篇科学论文,荣获许多高级别奖项,3次荣获诺贝尔奖提名。

张民觉从不承认自己聪明过人。

他说:“假如我这一生在生殖生理学做出了一点贡献的话,那主要是我有幸在恰当的时间、地点,与最佳人选在最佳的课题上努力所致。

”但作为科学家,张民觉确有许多不同于常人的特质:他思路宽阔,思维敏锐,治学严谨,进取心极强。

他钻研的科研课题一般都是关乎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的大课题。

他坚信“科学研究没有捷径”,一旦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即心无旁骛,全力以赴。

他常常以实验室为家,争分夺秒,不分昼夜,埋头工作。

在张民觉生前,作者与他有书信来往;同时与他的国内亲属——元配夫人李民淑、长女张燕林有比较多的交往;与他的美国朋友朱迪丝·玛坎和长子张板桥也有过接触。

因此了解到张民觉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现披露如下,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意。

成果卓著却未曾申请一项专利张民觉在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直接承担、参与和指导了多项重要研究,取得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重大成果。

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张民觉通过大量而巧妙的实验证实:大多数哺乳类动物的受精过程,实际上是精子在输卵管里等候卵子,而不是人们想象的卵子等候精子;精子在雌性生殖道里是经过了一定的生理变化,才能与卵子结合受精的。

这就是“精子获能”现象。

同年澳大利亚学者澳斯汀博士,也在实验中发现相同的现象。

国际生理学界将他们俩的研究成果命名为“张氏—澳斯汀原理”。

这一现象的发现,不仅有助于解开精卵受精之谜,而且对实现精子体外获能和试管受精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张民觉的科研小组在哺乳动物进行体外授精方面的开创性实践和成功经验,为日后实现人的体外授精和试管婴儿问世,奠定了良好基础。

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女婴路易斯·布朗在英国曼彻斯特一家医院诞生。

新闻界在报道此项重大消息时,还以醒目的标题称她是“张民觉的女儿”。

完成世界首例试管婴儿实验的英国医生斯蒂伯托和爱德华,在回忆完成这一医学史上奇迹的过程时,数次提到张民觉的名字。

张民觉从此有了“试管婴儿之父”的美誉。

又如1961年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正式批准厂商以Enovid 的商品名上市的首批口服避孕药,就是张民觉和美国科学家品克斯在“二战”结束之后,在世界人口爆增的形势下合作研究、发明的。

这在20世纪60年代,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它标志着生理学原理直接应用于人口控制,它的广泛应用使“性”与“生育”分离,易为人们控制,深受广大妇女欢迎。

几十年来,数以亿计的妇女服用过这类口服避孕药。

即使是当今市面销售的口服避孕新药,也大都是在当年开发的药物基础上不断改进的成果。

张民觉因此获得“口服避孕药之父”的称誉。

但是,淡泊名利的张民觉没有申请过一项专利,而是广施爱心,无条件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奉献给全社会,造福于全人类。

他甚至把自己尚未发表的研究资料,拿出来供别人使用。

面对众多的荣誉和头衔,他一直保持平常心态,不止一次地宣称:作为科学家,我只看中在学术上要有所建树,用自己的专长服务于人类社会。

科学家的感人事迹2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魏坤琳就开始规划以后的道路,比如“要么研究生考北大,要么直接出国,最差也在本校读研。

”他并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我从来不犹豫做人群中最独特的一个,毫不犹豫。

”大一上学期时他考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准备第二学期继续考六级。

但是在北体大,基本上没人会这么做,“他们觉得要是第二年能把四级考过就不错了。

”记得有一次上课时,魏坤琳坐在第一排,后面的同学调侃他:“什么?你下学期真的要考六级啊?”他认真地回答:“对啊,你要是想都不敢想,那你肯定做不到。

”说完他就转过头去了,那一刻教室里鸦雀无声。

北体的课程整体来说比较简单,带着中学时代养成的自学习惯,魏坤琳上课也不怎么听,但是他说:“可以说我是我们那个班或者学校唯一一个没有浪费时间的人。

”一般时候,他都会自己看书,学学英语和计算机。

大学本科毕业后,他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当魏坤琳开始接触“感知运动控制”时,这个领域在国内还是空白。

让人更困惑的是,为什么一个这么“技术”的研究领域,会归到心理学系?魏坤琳本科专业学的是生物力学,对计算机科学、工程学也很感兴趣的他在美国留学期间选择了运动控制专业。

他发现运动控制与机器人研究中的机器控制和系统控制有相通之处,为了拓展视野,便在攻读运动控制博士学位的同时又拿下了电子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如今他成了心理系少见的“技术男”。

魏坤琳的博士后导师曾对他说“Just playing”,意思就是,科学研究不是个工作,就是在“玩”。

魏坤琳有着旺盛的好奇心,“看到机器就高兴”,拿到新东西总忍不住研究一番。

最近,他的研究小组刚刚自主研发了一台3D扫描仪,采用的是红外扫描技术,比传统的激光扫描成本低得多。

他还和同事一起做虚拟现实的实验,比如用3D扫描仪扫描一个真实的人,再将其数字化,利用投射的虚拟线,画出一个3D的虚拟人物。

他的实验室买来的仪器,几乎都是用来改造的,软件开发当然都要自己动手编写程序。

喜欢DIY开发设备、另辟蹊径做研究的魏坤琳会选择冷门而有趣的专业“感知运动控制”一点儿也不奇怪。

科学家的感人事迹3我国是一个山地大国,也是山地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提起滑坡,人们并不陌生,云南鲁甸地震灾害引发的大型滑坡堵塞河道形成牛栏江堰塞湖,威胁到两岸及下游数万村庄安全;开车行进在西部山区盘山道上的司机们,提起滚石更是会闻之色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又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常态化,地震活动渐趋强烈,人类工程活动加剧,我国地质灾害的活动性、发生频率与规模都将大幅上升,未来我国地质灾害减灾形势将异常严峻。

如何减少和避免这些地质灾害带来的财产和人员的损失呢?带着这个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何思明研究员。

走出大山,研究大山何思明是四川蓬溪人,从小在山里长大,体会得更多的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险峻道路,也对地质灾害有着更深刻的感触。

怀着改变我国落后交通的梦想,1987年,何思明考入成都科技大学工程力学专业。

1997年毕业后,何思明如愿进入了中国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建筑设计研究院,主要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工作方面的勘察、设计、施工与检测工作。

这也为他日后从事地质灾害的形成与防范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实践基础。

2004年何思明从西南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山地灾害形成演化机理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曾获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2013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现任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滑坡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勇于创新,硕果累累在科研工作中,重视学科交叉,尤其重视理论方法、模型试验与数值仿真三种研究手段的有机结合,不仅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也关注减灾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成果的转化。

近年来,在边坡稳定性的极限分析与极限平衡理论、边坡预应力锚固技术、开挖边坡超前诊断与超前支护、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治、强震带边坡位移控制设计与柔性防护、山地灾害动力演化的物理模型与计算模拟等研究方面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这些成果的取得,是何思明勇于创新的结果。

对于创新,何思明有自己的理解。

他说,创新是多层次的,一个是发现新的问题,二是提出创新的理论,三是新的研究手段,四是研发新的减灾技术。

这些都属于创新。

至于创新的重要作用,何思明给记者讲了自己参与过的一些实际工程。

他说,以工程开挖边坡为例,工程进行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开挖经常诱发滑坡灾害发生,不但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增加工期,还会大幅增加工程投资。

那么,可不可以换个思路,在开挖之前,首先对斜坡开挖后的稳定性进行预判,如果斜坡在开挖过程中可能失稳破坏,就先进行超前支护后再开挖边坡,就可避免因为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发生造成的损失。

相关技术应用于西藏妥昌公路、中尼公路改扩建工程建设中,解决了长期困扰工程建设的高切坡灾害问题,降低了工程投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崩塌滚石灾害是5·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次生灾害防治的难点问题,何思明创新性地研发了多种基于耗能减震原理的柔性滚石防护技术,解决了诸如都汶公路(213线)彻底关大桥桥墩滚石灾害防治、都汶高速公路桃关隧道出口滚石灾害防治以及芦山地震灾区S210线滚石灾害应急抢险崩塌滚石灾害防治等重大难题。

研发的其它多项地质灾害减灾技术也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西藏交通干线公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30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编制地方行业规范3部。

科学家的感人事迹41991年钱老满80岁,正好这一年中国科协要换届,钱学森将退出所有一线科技工作。

为了表彰他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贡献,中央酝酿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但整个酝酿过程钱学森一无所知,授奖仪式在10月16日举行。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10月10日这一天,有关人员才向他本人报告。

对于这么高的荣誉,钱学森态度冷静,没有因此而忘乎所以。

授奖仪式之后,新闻媒体出现了一个宣传钱学森、学习钱学森的高潮。

那几天,涂元季秘书也忙得不亦乐乎。

一天上午,钱老把他叫到办公室。

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还在忙啊?我们办任何事,都应该有个度,这件事(指对他的宣传报道)也要适可而止。

这几天报纸上天天说我的好话,我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难道就没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声音?”涂元季坦率回答,听到了一些不同意见。

“有的年轻人说,怎么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都落实到钱学森一个人身上了?”钱老立即说:“你说的这个情况很重要。

说明这件事涉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问题。

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奖励的不是我个人,而是我所代表的那个集体,那一代人。

所以,‘钱学森’这个名字已经不完全属于我自己,我得十分谨慎。

在今天的科技界,有比我年长的,有和我同辈的,更多的则是比我年轻的,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科技事业作贡献。

不要因为宣传钱学森过了头,伤了别人的感情,影响到别人的积极性,那就不是我钱学森个人的问题了,就会涉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问题。

所以,要适可而止,现在应该画个句号了。

请你马上给一些报纸杂志打电话,叫他们把宣传钱学森的稿子统统撤下来。

从明天开始,不要再宣传了。

”涂秘书回到办公室,立即照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