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与问答题的解题技巧审解组合类试题的技巧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筛选法、辨异法。
最常用的是筛选法,又称排除法,以题干条件为“筛子”将备选项逐一过筛,排除那些与题干无关显然错误的选项,逐步缩小包围圈,最后留下正确答案。
组合式选择题常出现提法错误,那么凡含该内容的选项均错,称为“定一排三”法。
例1 (2012·浙江高考)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同姓不婚”,根据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可知,晋国是周成王弟叔虞的封国,①正确,燕国是西周王室贵族召公奭的封国,所以两国国君均是姬姓。
再根据“同姓不婚”原则,排除②,宋是殷商后代微子的封国,③正确。
秦是因功臣分封,不是姬姓,所以④正确。
答案 C材料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四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
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读懂材料是本题型的关键。
第四,判断备选项内涵上有无从属包含关系。
在此四步基础上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例2 (2012·安徽高考)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
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制定《十二铜表法》的目的。
古罗马为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尤其是限制贵族利用习惯法的特权肆意侵害平民利益,故制定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从材料信息看,这一法律条文是严禁审判官或仲裁官贪赃枉法、滥用权力。
A项内容与材料主旨无关;该条文虽有体现保护平民权益的意图,但“充分”二字程度过高,因此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没有材料依据。
答案 D识记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识记型选择题的解法:即考查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识记程度,一般考查的内容只涉及时间、空间、事件、内容、人物、结果等历史史实的基本属性,题干的形式一般不改变情景或只是稍加改变。
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中考查的是课本中的什么史实,然后根据课本对这一史实的具体表述,再结合选项进行分析选择。
例3 (2012·上海高考)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A.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B.议会起草有关税收的法律文本,提请国王裁决C.议长宣布议会开会,并主持讨论本年度国家税收D.国王每年盛装莅临议会,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与闭幕审题突破君主立宪制的特征概括为“虚君”和议会主权,因此A项最全面,C、D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B项体现了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
答案 A图片类试题审题中的“四审、三判、二补”(1)对图片要“四审”:一审图片所反映的时间和空间,准确界定答题范围;二审图片所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明确定位答题方向;三审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四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确定各图片与题干的关系类别。
(2)对被选项要“三判”:一是判定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排除与之相悖的选项;二是判定各被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与题干要求不符的选项;三是判定各被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一是要以图补文,因为有些信息在文字中交代的不明确,却在图片中给出了补充,这可能是判读信息的关键所在;二是要以文补图,这是图片题最主要的一种信息提供方式,因为大多数图片不可能全面地展示相关信息,这就需要通过题干文字或图片名称来给予补充说明,这是判读信息最不该忽视的地方。
通过图文信息的互补,提炼出完整的考查信息,以准确解答。
例4 (2012·上海高考)下侧是一幅题为“俾斯麦牌香肠”的漫画,它讽喻了俾斯麦的()A.武力统一政策B.全球扩张政策C.社会保障政策D.欧洲均势政策审题突破将图中信息与所学俾斯麦的经历贡献相结合是解题关键。
图中“手持锋利武器的军人(铁)及其成果充血的香肠(血)”喻意“铁血政策”,备选项中,只有A项中武力统一政策同时符合图片信息及俾斯麦的经历贡献,故选A。
史实支撑型选择题的解法史实支撑法就是利用所掌握的史实来说明历史现象或者论证历史结论的一种分析、判断、论证的思维方法。
适宜运用此种方法解答的题目常见的设问呈现方式主要有“主要依据是”、“主要表现是”、“文中所说的‘……’是指”、“所说制度(政策、朝代等)是”、“能论证(佐证、说明、表明、反映)……的是”、“图中的信息(事件、现象)是指”、“历史时期(历史阶段)是”、“背景(原因、条件、因素)是”、“正确或错误的是”等。
运用此种方法解题首先要审好题目的求答项,根据设问要求,迁移相关的历史知识,化不熟悉的知识为熟悉的知识,逐项分析,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例5 (2012·大纲全国高考)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审题突破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首都彼得格勒的军事权力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所以列宁在1917年4月发表的《四月提纲》中主张和平夺权,故选择A项。
B项属于客观因素,明显没有A项重要;苏俄红军的组建在十月革命后,排除C项;列宁提出的观点不是针对已经退位的沙皇,是要逐步解决两个政权并存在的局面,排除D项。
答案 A如何快速找到“题眼”所谓“题眼”就是题干和备选项中所包含的那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信息”,找到了“题眼”也就意味着拿到了解题的钥匙。
要想快速找到“题眼”,准确把握答题方向,可通过转换法进行,即将题干化繁为简,将设问化难为易,剔除无效信息、干扰信息,保留有效信息,使材料变短变易,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另外,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结合所学知识对关键词句进行整理和分析,也可找到“题眼”。
如例2中“经济手段”、“对付苏联”,例3中“20世纪50年代”等关键词即是找到“题眼”的突破口。
例6 (2011·福建高考)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A.提出杜鲁门主义B.抛出马歇尔计划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审题突破备选项中事件分别出现于1947年、1947年、1955年、1965年,只有C项符合“20世纪50年代”这一条件。
答案 C柱状图类试题的“三看、两注意、一相联”(1)“三看”:一要看表头及出处。
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二要看表格中的项目。
根据题干设问,阅读表格数据信息中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三要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与己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作出判断。
(2)“两注意”:一注意表格数据图形式的不同,不同的图表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和特点,适合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优势,在提取信息时应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取信息。
二要注意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表格数据图,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类型。
(3)“一相联”: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例7 (2012·浙江高考)下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猛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解读图表中的工厂指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的工厂,还有图表中数据的变化。
根据柱状图数据变化可以直接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沿海工业内容,所以排除C项;抗战时期大后方工厂发展迅猛是在1941年到1943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于1941年12月,所以B项正确;抗战时期工厂的发展主要目的是战胜日本侵略,所以排除D项。
答案 B情境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情境类选择题,顾名思义,即给答题人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让答题人从中分析展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反映了哪些信息,从而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这就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相关知识。
这类选择题的一般解法是:首先,抓住时间界限。
无论该题的选项如何变幻莫测,都要紧紧抓住时间界限。
在这个时间范围内的可能正确,不在时间范围内的肯定不正确。
其次,抓住区域界限。
无论选项多么具有迷惑性,都要考虑选项表述是否符合这一区域的实际和题目要求。
最后,回归教材。
选定符合材料细节限制的史实确定答案。
例8 (2012·重庆高考)有学者认为:“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
”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A.建立了英属北美殖民地B.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审题突破本题解题的突破口是注意伊丽莎白时代的起止时间。
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间是1558~1603年。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是英格兰走向强盛的一个重要时期,期间英格兰文化达到了顶峰,通过羊毛交易,国家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她统治的时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代”。
英国建立北美殖民地始于1607年,排除A项;早期启蒙思想产生于17世纪,时间上略晚于伊丽莎白在位期间,排除B项;英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D项。
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的终结,选择C项。
答案 C巧用排除法解题排除法:又称归谬法、筛选法,是最常用、最有效的做选择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