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道德理论介绍

西方道德理论介绍

1、优点: 不但从外部而且从人的内心探索人得到的发展。 • (1)力图造就善良的人,而不仅仅是善良的行为或正确
的规则 • (2)力图将理性与情感统一起来; • (3)强调适度,这是许多伦理学家所赞扬的品质 2、缺点: • (1)人生的目的是是获得幸福的说法不能为所有人所接
受,有不同的意见 • (2)道德为什么与生俱来的值得怀疑 • (3)关于美德的定义及其组成,也有各种不同的理解 • (4)典范的榜样在何处,如何获得?
• (2)特点:这种理论不仅说明我个人应该做什么, 而是关心一切人如果有道德应该做什么:他们应 该永远为其自身的利益而行动。因此它是适用于 一切人的道德理论
(二)功利主义
——认为人们应该为一切相关者的利益而行动
• 功利主义道德理论的主要创始人:边沁(17481832)、穆勒(1806-1873)
• 观点:每个人所实施的行为或者所遵循的道德规 则,应该为每个相关者带来最大的好处(或幸 福)。如果这样,它就是正义(道德)的行为。
• 两种主要类型:行为功利主义、规则功利主义
• 1、行为功利主义: (1)主张: • 每个人都应该使得自己的行为,为每个相关者都
带来大于坏处的好处。如果这样,它就是正义 (道德)的行为。
• 但是无法为这些行为制定任何适用的规则,因为 每一个人或者每种境遇都是不同的。(即使是那 些一般认为不道德的行为,面临特定境遇的时候, 也需要行动者依据带来的大于坏处的最大好处, 来断定其道德与否——例如“杀人”)
• 绝对命令:如果某一行为的规则不能为一切人所 奉行,那么该行为就是不道德的
• 实践命令:任何人都不应仅仅被视为或者被用作 达到别人目的的手段;每个人本身就是独特的目 的。
• 义务与意向:意向是非理性的,而是情感性的; 根据意向而发生的行为,不能被认为是完美意义 上的道德行为;出于义务感的、出于理性的,才 是有道德的。
三、美德伦理学
(一)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 • 1、强调人本身具有善良或者公正的道德品
质;人有向善的能力 • 2、人的道德本能和向善的能力,必须在道
德实践中加以发展;道德实践主要是对道 德典范的效仿 • 3、美德是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之道。 两个极端(过量与不足)都是不好的
(二)美德伦理学的当代评价
(2)局限:神谕未必适合任何境遇或者任何 情况;不相信神的人们怎么办?对于神谕 的理解或解释不一致时怎么办?
• 2、康德(1724-1804)的义务伦理学
(1)观点:
• 除了善良意志,任何东西本身都不是善的。“意 志”是一个人按照道德规则、律法或原则行事而 不关心利益和结果的独特能力。
• 只有依靠理性推理,才能确立正确、绝对的道德 规则;这些规则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理性” 是“意志”之后人的第二个重要属性;
行动可能激怒别人因而阻碍自身利益的实现,为此他此它不能普遍地应用于全人类 • 3、普遍型伦理利己主义
• 3、普遍型伦理利己主义:
• (1)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永远为他自己的最大的自 身利益而行动,不关心其他人的利益,除非他人 的利益符合他的自身利益
(2)存在的问题:(略)
• 2、规则功利主义 (1)主张: • 每个人的行为,都必须确定和遵循规则,这种
规则必须和给一切相关者带来最大好处。
• 这种规则之所以能够确立,是因为人的动机、 行为和境遇都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例如关 于杀人:“除非自卫,决不可杀人”的规则。
(2)局限:(略)
(三)结果论的道德理论的局限
以上两种结果论 (伦理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 • 只重视结果;只要结果好(目的正确),
就可以证明实现这一结果的一切手段都是 正当的吗?——结果或者目的,并不能构 成道德的全部。
(四)一种近似结果论的道德理论
——关怀伦理学(女性伦理学)
创立者:吉利根(Carol Gilligan, 1936-)《不同的 声音》(1982)
观点: • 面临道德问题,男女思维方式不同:男性更看重
结果的公正、权利、竞争、独立性和守规则;女 性更为关注慷慨、和谐、顺从、维持密切关系, 即更多地从关怀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 这两种道德观是不同的,但同样都是正确的,可 以互补。
二、非结果论(义务论)的 道德理论
——不以行为结果为基础或不关心结果
西方道德理论介绍
(一)伦理利己主义:
——认为人们应该为了自己的自身利益而行动
表现为三种类型:唯我型、个人型、普遍型 • 1、唯我型伦理利己主义:主张每个人都应该为我自己的
最大的自身利益而行动 • 2、个人型伦理利己主义:主张我应该为我自己的自身利
益而行动,至于别人应该这么办,我不管。 • 以上两种类型的问题是,它们仅仅适用于某一个人,照此
• 可逆性标准:如果把某个看似普遍可用的规则反 过来,看看是否适合每个人自己;如果不适合, 那么它也是不正确的道德。
• 3、罗斯的显见义务论)
(1)必须坚持一些显而易见的道德规则(义 务):忠诚、补偿、感恩、公正、慈善、 自我改善、不做恶。
(2)当上述显见义务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遵 循的处理原则:服从更强烈的显见义务; 服从可以压倒显见恶的最大显见善。
两大类: • 行为非结果论、规则的非结果论
(一)行为非结果论的道德理论
主张: • 认为没有任何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则或者理论,只
有我们不能加以普遍化的特殊的行为、特殊的境 况、特殊的人。 ——决定如何行动,不是基于结果好坏,而是基于 直觉,即基于自己的感觉,基于自己所相信的公 正或者直觉应该如何做而作出行动。 • “你觉得好,就干吧。”或者:“做你自己的事 情”。道德不以理性为基础,而是直觉、情感等
(二)规则非结果论的道德理论
观点: • 道德的唯一基础是规则,是存在的; • 遵循这些正确的规则而行动,那就是道德的, • 不必顾及结果来判定此行为是不是道德的 列举三种为例 • 神诫论 • 康德的义务伦理学 • 罗斯的显见义务论
• 1、神诫论:
(1)主张:道德的判断以全能的超自然物的 告诫为基础,遵循它的命令和禁律而行动, 不关心结果、不关心自身利益,也不关心 其他任何东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