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诸子百家读先秦文学之感中国文学起源甚早,殷商时期已经有了初步定型的文学,也开始产生了书面文字。
殷商和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之辞,以及《尚书》中的某些文诰,是散文的萌芽。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叙事散文和诸子的说理散文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达到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西周的诗歌总集《诗经》,以现实主义精神、比兴的艺术手法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
战国后期诗歌创作出现了个人独立创作,产生了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
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诗歌、散文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都已经形成,这是我国文学发展丰厚而坚实的基石,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光辉而良好的开端。
怀着激动与敬仰,翻阅之后感慨颇多。
一、先秦之“所谓伊人”先秦女子的风貌,对于今人,实在是一片朦胧的烟雾。
那些美丽的佳人,在两千多年前究竟如何活法?她们的情感方式,她们的婚姻方式,她们的劳作方式,她们在族群中的地位,她们对男子世界的介入深度,乃至她们的衣着,她们的谈吐,她们的独特礼仪,她们与男子的交流方式等等等等,都对今天的我们有着一种独特的历史魅力。
毕竟,我们对由男性世界主宰的历史大事,大体还算有着一些起码的了解;可是,对于远远消逝于历史烟尘的先秦女子世界,我们的了解就太少太少了,少得无法完整地叙述任何一个基本的细节。
这种情况,文化界也未必好得了多少。
至少,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一部扎实地具体地开掘与描述先秦女子世界的著作。
不仅仅是关于女性的直接史料的简约、缺失、断裂、错讹。
更重要的是,那个时代的相关事件、生活方式与社会精神,对于两千余年之后社会生活已经变形太大的普通人,早已经成为难以想象的谜团。
惟其如此,要将先秦女子们奔放鲜活的生命状态再现出来,所需要的功力,与其说在“伊人”本身,毋宁说在对那个时代社会土壤的了解、理解与再现。
无论是哪一种文体,这都是一种结结实实地挑战。
我从开始关注先秦时代,到全副身心浸泡于先秦时代,历时二十余年,期间浏览过许多关于中国古代女性的书籍;客观地说,还没有见到一本书敢于深入地具体地将视野投放到先秦时代,普遍性地展现先秦佳人的生活与精神。
当然,以个别远古女性为主要角色的历史小说不在其中。
因为,这种女性小说不是展现远古时代的女性群体的普遍风貌,只是一个艺术的“点”,而我们需要的是历史的“面”。
历史中的每一滴泪都凝着被遗忘的事,纵使优美如《蒹葭》,背后也有那样一段让人唏嘘的岁月。
然而唏嘘不停的只是我们这些隔河看柳的家伙,历史当事人反而不会成天兴叹,痛苦的砂砾已在蚌肉间磨砺成璀璨的明珠。
古人的生活比我们艰难得多,而他们心里留下的不是血泪苦涩,而是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你会发现,愈是辛苦的民族,愈能绽放美丽——艰苦的周人在周原上摘下一片苦菜,竟然能嚼出饴糖的甘甜。
在危机四伏的岁月、在不遑起居的日子,他们竟深情地唱出凤鸣高岗、桐生朝阳的诗意??同样,苦难远甚于周人的秦人,他们的内心深处也长着一片至美的苇丛。
读先秦的散文和诗歌,可以感觉到以《诗经》的优美篇章为风帆,一个个先秦佳丽翩翩地从远古走来。
她们彰显着天地玄黄的深衣裙裾,她们舒展着佩玉伴奏的优雅步态,她们如云的秀发与高高的发簪,她们率真而奔放的神态,她们如同男儿一样奔赴战场,她们操持井舂桑麻庖厨,她们生儿育女又匆匆下田??凡此等等,都在浓郁的诗风中展现着独特的社会风貌,挥洒着个人、家族及国家的命运,奏出一曲曲简约厚重的旋律,久久回荡在我们的耳畔。
二、先秦文学之诗歌别样感觉——穗歌为例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穗歌】穗乎不得获,秋风至兮殚零落。
风雨之拂杀也,太上之靡弊也。
——《晏子春秋》《晏子春秋》里有个故事:齐景公造长庲台,台成这天,景公觉得还不够漂亮,想派人去装饰一番。
还没有来得及分派人手,天下雨了,齐景公和晏子进屋,为庆祝高台造成,一起饮酒。
齐景公特赐晏子做在自己对面,下面有歌妓歌舞助兴。
两人喝酒半酣,晏子对齐景公说:“愿作歌为大王助兴。
”齐景公说:“大善。
”于是晏子作歌。
唱完这歌,泪流满面,又就着堂下的音乐手舞足蹈,跳起舞来。
齐景公起身走到晏子面前说:“今天先生能够赐教寡人,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我要谢谢先生。
但愿先生以后能够时时提醒我,使我能够少犯错误。
”于是撤了酒席,断了装饰长庲台的念头。
晏子唱的歌就是我们这里的这里的《穗歌》。
“穗乎不得获”后人认为当作“禾有穗兮不得获”,这样一改之后,于全诗来看,意思没有大的改变,读起来要协调一些了,不过似乎有点不合古人质朴、不太家雕饰的古意。
这里不讨论改与不改的优劣,就原诗来看看晏子究竟说了什么,会泪流满面,而齐景公会因为这么一首诗而罢长庲之役。
“穗乎不得获,秋风至兮殚零落”,如果用现在的说法也就是说:田里的庄稼没有收割,秋风一刮就全部掉地里了。
殚就是尽,全部的意思,如我们说“殚心竭力”也就是尽心尽力的意思。
零落,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特别是喜欢婉约词的朋友,更是经常读到零落。
零就是凋零,凋落的意思。
如《楚辞•远游》:悼芳草之先零;《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差人之迟暮。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这里的零就都是零落的意思。
“飘零,凋零”等等都是这个意思了。
庄稼成熟了就要收割,如果太晚了,收割的时候一碰就掉,会损失不少。
这里就有问题了,为什么庄稼会零落呢?为什么农人不去收割庄稼呢?这就要看后面这两句了。
“风雨之拂杀也,太上之靡弊也”也有简化成“风雨之,拂煞之,靡弊也”的。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明白了,原来这禾之穗的零落是因为有风雨的摧残,正如古人常说的“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这里就是“秋风秋雨拂杀禾”了。
拂,原本类似于拍的意思,轻轻的,随拍随过,所以我们经常说清风拂面,拂拭等等,都是这个意思。
最后,结到最后一句,也就是晏子作歌的初衷所在:“太上之靡弊也”。
“太上”,这里的太上不是《老子》的“太上不知有之”的太上,老子的太上是最好的的意思,而这里的太上是在上位的人的意思,比如太子本是指大子,这里太上可以简称上,但由于是歌,一个上字唱起来不顺,所以增一字作太上。
这里的靡弊是什么意思呢?还是先从《晏子》一书里找个说法:《晏子》曰:“景公起大台,岁寒,役之冻馁者乡有焉,公延晏子坐,饮酒乐,晏子歌曰:庶民之冻,我若之何,奉上靡弊,我若之何,歌终,喟然流涕,公止之曰:子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罢。
”这个故事也和这里的类似,说的就是齐景公要大兴土木,晏子作歌来讽谏,似乎本来就是同一件事的两种不同的说法。
晏子在这歌中说“奉上靡弊”,我们可以靡弊大概是什么意思了。
《艺文类聚》里说:“国家靡弊,则车不彫几,甲不组縢,食器不刻镂,君子不履丝履,马不常秣。
(靡弊,赋税极也。
雕,画也。
几附缠为圻鄂也。
组縢以组饰之也。
组以铠,饰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靡弊就是赋税重的意思。
穗之零落,不仅是风雨拂杀,更是太上靡弊的缘故,所以晏子在这里会痛哭流涕了。
而齐景公明白这些后,就断绝了自己的兴建土木的相法。
这诗到这里已经讲完了,本来也可以不再讲下去,但是我们刚刚也知道,《晏子》里已经有两条晏子进谏的记载了。
而我们可能不知道的是,整部《晏子春秋》里,晏子进谏的次数远远不是这个数字。
《晏子》卷一、卷二专门讲谏的,记载的晏子进谏共有五十条。
从齐景公喝酒到穿衣服到养勇士,我们看到晏子无时不在进谏。
据《史记》说,晏子本来就是“节俭力行,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而在思想上,将晏子归在道家和法家、墨家里。
人君总是时时有值得规谏的地方,如果没有一个规谏的人,就不免犯错误了。
贤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辽东失利后,还慨叹:“如果魏征在世,一定会阻止我征辽东的。
”晏子死后,谁来规谏齐君?齐有晏子,那没有贤如晏子的他国又有谁来规谏国君呢?晏子还有《岁暮歌》与此类似:“岁已莫矣。
而禾不获。
忽忽兮若之何。
岁已寒矣。
而役不罢。
惙惙兮如之何。
”天下,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以天下奉一人,奉其言为金科玉律,奉其行为万世师表,千年前有之,百年前有之,五十年前有之,三十年年前也未可幸免,今天呢?明天呢?三、蓦然回首,我们需要先秦诸子们人类是伟大的,但从未改变其“苇草”般脆弱的自然属性。
人类摆脱并超越了自然种群,高歌猛进,挑战一个又一个的极限,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可是,高处不胜寒,再次审视自己,却发现每一个个体仍然是如此渺小,如此脆弱,如此有限,如此受限,这与思想崇高、追求无限人类共性形成了极大张力。
如何超越生死,化解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冥思苦想,殚精竭虑。
中国的先秦诸子,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
他们点燃了各自的文明之火,并使之沿着各自的独特路径薪火相传,蔚然大观于后世。
东亚大陆的季风吹拂着九曲黄河的两岸,莽莽苍苍的黄土地上奔行者我们的先哲。
他们是一群“士”,一群敢为天下先的“士”。
仰望星空,抚今追昔,他们思索着人间宇宙的悠悠万事,不仅要解苍生于倒悬,而且要泽被后世。
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他们以中国式的睿智,描绘华夏民族的精神框架。
他们的思想成果,既不同于古希腊的理性精神,也不同于希伯来的宗教情怀,而是造就了重天道、尚人道、慎终追远、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并使之成为文化基因,沉淀固化于民族的心理结构中。
那是一个盛况空前的时代。
百家争鸣,各领风骚,各行其是,各有所长,又是兼容并蓄,汇涓涓细流为浩荡的江河,万古不息。
儒家厚重,重人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道家飘逸,重境界,“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墨家朴实,重兼爱,“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法家严峻,重法度,“以法治国”“以刑去刑”“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我们的先秦诸子们,目光敏锐,神情坚毅,脚步坚实,时刻怀揣着的是火热的心,时刻牵挂着的是“人间世”。
于是,他们没有成为神,也没有成为宗教领袖,却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导师,中华民族之有今天,要感念这些先哲们。
班级:中文1002班学号:31007076 姓名:郑力。